皮肤镜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非侵袭性诊断工具,通过光学放大、浸润和偏振技术显示裸眼无法观察到的皮损表面和皮表下结构特征,成为连接临床和组织病理的桥梁[1?2]。皮肤镜最初用于肿瘤性疾病的诊断,近年来适应证扩展到炎症性皮肤病、毛发及甲病等[3?5]。皮肤镜术语是描述皮肤镜下表现的一些特定词汇,主要包括隐喻性术语和描述性术语两类。隐喻性术语优雅而且便于记忆如“星爆状”模式、“叶状”区域,但数量众多,存在一些模棱两可、冗余或比喻不当的词汇,给学习和交流带来困难。描述性术语由5项基本元素构成,能够组合出比较规范的新术语,但缺点是某些能被隐喻性术语很好诠释的复杂结构,在描述性术语的表达上会变得更长更累赘,因此描述性术语和隐喻性术语各有利弊。 《皮肤镜术语规范:第三次国际皮肤镜协会会议共识》解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影像学组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数字化诊断亚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外科亚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肤影像学组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皮肤影像装备学组 国际皮肤镜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Der?moscopy,IDS)于2003年由H. Peter Soyer,Rainer Hofmann?Wellenhof和Giuseppe Argenziano等人创建,致力于推动皮肤镜领域临床研究、标准制定和教学培训,2003年制定并发表了皮肤镜词汇共识[6?7],但是随着皮肤镜向新领域的应用扩展以及偏振皮肤镜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术语被创造出来。2013年IDS再次组织专家进行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及研讨会,共同制定并发表了《皮肤镜术语规范:第三次国际皮肤镜协会会议共识》(简称“共识”),对皮肤镜术语进一步规范和定义,并建立了术语词典[8]。了解这一“共识”,能够为我国皮肤镜术语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皮肤镜术语规范词典及术语发展趋势 “共识”制定了皮肤镜术语规范词典。词典中给出描述性术语及与之相对应的隐喻性术语,并且列出术语有诊断及鉴别意义的主要疾病(表1)。这里需要注意,描述性术语并不是隐喻性术语的定义,隐喻性术语的定义在表2中给出。血管特征的术语有其特殊性,在表3中列出[8]。 不同国家的医生,最初接受培训的术语类型及目前实际使用的术语类型均不尽相同。由于描述性术语产生晚于隐喻性术语,先接受隐喻性术语培训的人数多于先接受描述性术语培训的人数,大多数医生接受的是包含两类术语的培训,大于50%的医生同时使用两类术语[8]。 多数医生对于今后术语的发展趋势普遍认为:隐喻性术语及描述性术语均适用于描述皮肤镜特征;隐喻性术语需要被明确定义;诠释新的皮肤镜标准时,应优先使用现有的隐喻性或描述性术语,而不是创造新的术语;应减少隐喻性术语的数量,用最通俗最恰当的术语替换同义词。 二、理想的隐喻性术语应该具有恰当、可重复、有意义并且简洁的特点 IDS通过调查发现,参与者中只有少数人了解2003年后发表的49个新术语,其中只有4个术语被半数以上的参与者了解。参与者最为熟知的3个术语是“虫蚀状边缘”、“草莓状模式”、“肥指征”。“草莓状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隐喻性术语范例,它对复杂特征进行了形象的比喻,意义明确,令人印象深刻,是光线性角化病有意义的诊断线索,该术语也通过一项大数据的研究被推广和应用[9]。 虽然术语被发表的年份远近会影响其熟悉程度,但满足上述特点的术语更易被大家接受。皮肤镜术语是一门鲜活的语言,“共识”认为,目前的词典需要定期更新。某些词汇如“溃疡”等,因容易理解,并非皮肤镜技术特有,不被纳入词典。 三、解决隐喻性术语的冗余问题 部分隐喻性术语存在多个同义词,IDS对3组同义词进行了调查,分别是: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生或变性形成的茧[10]、蛹[11]、晶状体[12]、亮白条纹[13]结构;描述脂溢性角化病的脑沟脑回状[14]、大脑样外观[6]、沟和嵴[15]、脑回状模式[6];描述疥疮的手动滑翔机样[16]、三角翼喷气飞机样[17]、三角滑翔机样[18]外观,调查结果给出了参与者偏爱的术语,分别是亮白条纹、脑回状模式和三角翼喷气飞机样外观。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同义词整体认知度不高,如描述疥疮的术语,多数调查参与者并不使用同义词中的任何一个,这类词汇受创作者的语言及文化背景影响较深,难以被广泛应用。对于描述脂溢性角化病的几个词汇,英文虽有不同,但中文翻译比较一致,多称为脑回状模式,在中文规范建立时可不必进一步区分。 另外,有些术语虽不是严格意义的同义词,但构成一个具有相似释义的词语家族,例如“菱形”[19]、“多边形”[20]、“成角线”[21]、“之字形模式”[22],这4个术语描述的是相似的特征,但“菱形”和“之字形模式”主要用于描述面部皮损,“多边形”和“成角线”主要用于非面部皮损,“共识”词典中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术语。这类词汇在中文术语规范中应被区分开,便于不同部位皮肤镜特征的描述。 四、隐喻性术语与描述性术语间的关系 描述性术语由5个基本元素构成:“线”、“点”、“团块”、“环”和“伪足”。如果缺少以上任一基本元素,则称“无结构”。这5种元素,加上颜色,必要时再加上空间分布,足以描述复杂的皮肤镜下结构,所以隐喻性术语都能被翻译成描述性术语。描述性术语的主要优点是仅由5项基本元素构成,如同字母表中的字母,是组成任何一个新词的基本模块,这种模式能够产生规范的术语,描述性术语因其简洁性和逻辑性而受到广泛欢迎。IDS调查显示,23.5%的受调人员偏爱描述性术语,20.1%的人员偏爱隐喻性术语,比例非常接近。更为重要的是,最初接受隐喻性术语培训而偏爱使用描述性术语的参与者,多于最初接受描述性术语培训而偏爱使用隐喻性术语的参与者,推测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加[8]。我国皮肤镜技术尚处于推广普及阶段,“蓝白幕”、“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等隐喻性术语华丽、形象,便于学习和掌握,有助于临床医师接受这一技术,但在教学培训时,应解决好隐喻性术语与描述性术语的侧重,对术语翻译及制定进行统一规范,形成适合中国人语言文化习惯的术语体系。 五、共识的局限性 目前的“共识”尚存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对现有问题寻求可行的折衷办法,并不能保证被接受和实施。这一“共识”并未涵盖皮肤镜的所有领域,如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炎症性疾病,甲、黏膜和毛发疾病,在最初回顾文献时便被排除在外。 另外,对皮肤镜这一技术本身的名称也未达成共识,“dermoscopy”较为简洁、流行,而“dermatos?copy”则较为传统,在语言及历史上更有可追溯性。正如在任何科学领域一样,dermoscopy/dermatoscopy中也存在保守派和革新派的分流,正是两派间的对话丰富了皮肤镜语言。 六、结语 在我国,虽然皮肤镜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晚于欧美、日韩等国家,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皮肤科医师和相关学科医师的广泛欢迎,专著和文献发表数量日渐增多,规范皮肤镜术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将对我国皮肤镜技术教学、推广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皮肤镜术语规范:第三次国际皮肤镜协会会议共识》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文皮肤镜术语规范制定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皮肤镜术语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池诚、罗毅鑫、朱晨雨、张舒、舒畅、刘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峰、胡瑞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城、慕彰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崔勇(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邹先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李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谢凤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像中心),孟如松(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执笔者 刘洁 参 考 文 献(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