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文艺女青年海崔娜 被浪漫冲昏了头脑, 在相识5小时后 轻率地把身体交给了对方, 只因男孩为她写下了一首动人的情诗: 半个月后, 骗炮犯离开了她, 但圈子里另一个文艺青年 又试图用诗歌来勾引她, 他同样写了一首情诗: 在海崔娜差点再次中招时, 她的台湾室友发现了端倪: 这不都是李煜《望江南·多少泪》的翻译吗?!
你们感受下: 这则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 让我们见识了 文艺老外对中国诗词的莫名痴迷。 这几年老外们 不仅纷纷卷起舌头学汉语, 还跟疯了似的迷上了中国诗词。 这让苦学英语多年的我们, 顿时有大仇得报的快感。 其实老外膜拜中国诗词有年头了, 早在200年前, 英国汉学家马礼逊 就将唐诗译成英语介绍到了西方, 伦敦的文艺贵族们一下子被点燃了, 掀起了第一波阅读唐诗的高潮。 20世纪初, 这波高潮又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 美国人通过一本收录古诗的《神州集》, 认识了他们心中神秘的东方。 中国诗词中的美学, 还影响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发展。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欧美兴起了一阵“寒山热”。 在唐朝并不出名的诗人寒山, 莫名其妙在国外红了起来。 他那些主流诗人看不上的大白话诗, 却在美国年轻人中收获了无数粉丝, 甚至还跟“嬉皮士”文化相融合, 影响了后来很多作家和读者。 ![]() 挪威还有一个叫豪格的诗人, 把陶渊明奉为偶像。 他在乡村靠种果树为生, 真正践行了隐居生活。 他甚至写诗幻想与陶渊明的相遇: ![]() 中国诗词靠精美的形式、 丰富的表现力俘获了老外的心, 但是中文实在太博大精深, 学诗词需要太高的门槛, 老外对诗词的理解, 常常令人尴尬。
比如, 把“行乐须及春”译为 The joy I find will surely last till spring (我发现的快乐肯定会延长到春天); 比如, 某个《诗经》英译本的封面上 印着穿着清朝官服的孔夫子; ![]() 比如, 讲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中国人很容易理解“柳”寓意“留”, 俄罗斯人却坚持柳树象征女孩的哭泣; 日本人则认为每一株柳树底下 都藏着一个鬼魂…… ![]() 这就是常常令老外甚至汉学家 都感到捉摸不透的地方。
更有学者指出, 中国诗词讲求平仄、对偶、押韵, 与人们的日常沟通距离太远, 外国人指望学诗词来提高汉语水平, 可以说是缘木求鱼。 ![]() 可是老外们学诗, 从来都不功利。 Quora中有一个版块 提问“你读过的最美的中国诗是哪一首?” 得到了上百次的跟帖回复, 老外们纷纷讲起诗歌拨动心弦的那一段。 ![]() 有位网友的留言令人印象深刻, 他说记得一首诗, 是因为来自别人的馈赠。 那是他大约十三岁时, 家附近有一个荷兰妇女, 她失去丈夫多年, 渐渐染上了酗酒的习惯, 但她同时又是一个极富教养的文学爱好者。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 她向他们家赠送了一本李白诗集, 在诗集前留了一张字条, 上面写着李白的《月下独酌》。 ![]() ![]()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则说: “中国古诗里有一些很日常性的东西, ![]() ![]() 老外们克服重重障碍努力破译, 甚至用一生去践行诗意, 他们对中国诗词的了解一点儿也不狭隘, ![]() 反观我们, 能那么轻易诵读、理解诗词, 却很少会把它与生活中的感触联系起来。 通过“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 你会不会有那么一秒怀疑: 学中国诗词, 到底是谁,得到更多? |
|
来自: yjwa5tx6tjkr5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