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第五小提琴奏鸣曲 “春天” 第一乐章 阿瑟·格鲁米欧演奏 春分后的时节可谓一天一个样。白昼一天天变长,春风一天天变暖,就这么一吹啊,路边的狗尾草都探出了绿绿的小脑袋,油菜花们也争先恐后张开了笑脸,一切的一切都在对我们说:“是春天啊!”
所有美好的时刻都应该有音乐的陪伴,我选择贝多芬。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为:早期(1802年前)、中期(大概从1802年至1815年)、晚期(1815年以后)。F大调小提琴“春天”奏鸣曲(Op. 24)完成于1801年,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这首乐曲虽然属于纯古典主义风格,但也体现了贝多芬成熟的创作手法和人文精神,且旋律悠扬动听,音乐形象鲜明活泼,是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一曲。
《春天》并不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但它有一种温暖明媚的力量,让每个听到它的人都会感受到蓬勃的、欢快的生命力,恰似春风拂过大地绿了原野一般的惊喜。 乐曲一开始,在钢琴潺潺流水般的分解和弦衬托下,小提琴奏出了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犹如春风般迎面扑来,生机勃勃。三个乐句的旋律音调为“鱼咬尾”的关系,即前句的最后一个音与后句的第一个音相同,显得流畅自然。清新明亮的主题也让人容易联想到春日乍暖的溪流在阳光的照耀下欢快奔淌的情景。随后由钢琴重复主部旋律,而钢琴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不时加入一些小小的变奏手法,使音乐更加丰满动听。
连接部由钢琴双手的一串十六分音符引出。这时句法变成短小、动机化的问答式结构,这是第一乐章中最具特点的地方,这种形式一直贯穿全曲。这样的创作赋予了两件乐器别样的生命力,借着音乐一唱一和,相映成趣。 副部的主旋律则显示出与主部完全不同的个性,它以昂扬、积极的气质出现,与轻快温暖的主部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小提琴采用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和强力度的演奏,表现出坚毅的性格。钢琴则用丰满的上行和弦进行情绪上有力度的支撑。两个乐句过后,提琴和钢琴开始旋律声部的相互交替,此彼此伏,相互辉映。副部的主旋律是全曲最能体现奋斗精神的地方,让人感受到年轻生命蓬勃生长、向上拼搏的欲望。 ”
展开部如同早期奏鸣曲,篇幅并不长。使用的素材是动力性十分强的副部主题,仍然持续着旋律声部的交替进行。两个乐句过后,钢琴的和弦进行和小提琴的单音断奏变为上下跑动的三连音。这时贝多芬特有的大切分音和sf强奏更加强化了此曲积极向上、果断坚定的情绪。提琴与钢琴轮换地突出强奏,相互支撑,体现出贝多芬的“绝对精神力量”。之后,大切分音逐渐演变成短小的动机,弱化成耳语般的颤音,提琴与钢琴同步渐强与减弱,引出再现部。
《春天》第一乐章的尾声不同于一般乐曲的短小尾声,使用的素材比展开部更复杂一些,是主题与副题的对话,极具戏剧性,也被称为第二展开部,体现了贝多芬创作手法的特点。最后随着一连串的音阶跑动,第一乐章在一片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爱音乐的你一定还没听够,还有三个乐章的春意呢—— 贝多芬 第五小提琴奏鸣曲 “春天” 安妮.苏菲.穆特演奏 当我们沉醉在贝多芬音乐的春意里时,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贝多芬的听力开始退化是1797年,也就是说1801年创作这部作品时,贝多芬已经开始受到耳疾困扰了。但在《春天奏鸣曲》里,我们听不出一丝阴霾,只有那满得快要溢出的、蓬勃的生命力在流动、冲击、碰撞、交织,清新自然,温暖明媚,让人心旷神怡。而且在其后的十多年间,饱受折磨的贝多芬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成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座丰碑。
是怎样的力量支持着我们的乐圣呢?来这曲《春天》里找答案吧。 四时昼夜总会交替,我们不会永远停留在春天的阳光下,但我们可以记住这样的春意,行走在美的光影中呢。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
轻唤一声“欧诺弥亚”,现在是春天啊!愿这样的音乐常伴你左右,愿你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愿你的生命时刻春意盎然。 文/李慕颖 编辑/Vincent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将好音乐赠与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