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昔百乐门:不负历史之华宠

 楚科奇0118 2017-04-13
 

4月22日,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百乐门,将再次重返历史舞台。这久违的回归不仅是一次商业的更新再造,更倾注了对海派历史的追忆,对往昔上海滩情结的缅怀。


如今

我们所能看到的百乐门,历经三年时间精心雕琢,经过外立面修缮和塔顶还原,基本展示原貌;内部装修则追求最大程度的复原三十年代老上海风情,怀旧复古而又炫丽惊艳。推开四扇平开门,伴随着《夜上海、《天涯歌女悠扬曲调及爵士乐怀旧旋律,仿佛流转于时光年轮,重归三十年代摩登上海,找寻海上旧梦…… 


    进入百乐门会因视觉上的冲击而感震撼,因为其设计充斥着激情四射的线条、明暗对比的色调,为百乐门建造之初而采用的Art Deco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延续。

照片由百乐门提供

    一楼大堂延伸至三楼的弯型楼梯,扶手立柱是按照百乐门老照片,一根根现场焊接而成,配上了专属百乐门标志设计的柱头。楼梯周壁配有上海旧影及四幅主题壁画《海上群雄》《名流荟萃》《官贾云集》《美女如云》,仿佛隔空回望上海滩。

照片由百乐门提供

回马廊下方,时光留声机伴随着流动的倩影,留得住记忆,却留不住逝去的绝代风华。

照片由百乐门提供

    百乐门内有二楼现代演艺大厅、三楼怀旧大舞厅,在两层及其夹层中还设有3个圆厅及8个名伶厢房。名人与名筑相互辉映,百乐门便以3个圆厅为依托,展现曾经的名人印记。

卓别林圆厅

照片由百乐门提供

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曾两次来到百乐门跳舞,第二次由梅兰芳陪他和新婚妻子一同来此。

少帅圆厅

百乐门开业之初,少帅张学良曾是常客,并且有文记载张曾有一次在此约见要客密谈。在如今的少帅厅,再现了蜚声一时的玻璃舞池。

香梅圆厅

照片由百乐门提供

相传百乐门是爱国侨领陈香梅与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相识及订婚之地。

    此外,随处可见的百乐门LOGO,展现了设计者的匠心以及对这一“品牌的热爱。

    时光倒流至1932年,在静安寺的西北方位,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与愚园路转角处,耸立起时为上海西区第一高楼、不久就闻名遐迩的“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舞厅。百乐门舞厅全称为“百乐门大饭店舞厅”,英文名称为Paramount Ball。《上海辞典》中“百乐门舞厅”条目里提到其名称含义:“1932年开办于百乐门大饭店内。百乐门为英文‘最高的’之谐音,寓有第一流及愿诸君进门百事快乐、称心如意之双重含义。”其投资建造者为浙商顾联承,据说他的建造百乐门的宗旨是“出手不凡、鹤立鸡群”。果然,虽然此前上海滩路面的大小舞厅林林总总,但百乐门却开启了豪华型、专业化大舞厅的先河,令当时追赶潮流的“绅士美女”趋之若鹜。


    说到百乐门缘起,要先从交谊舞和舞厅谈起。上海开埠以来,随着外来侨民的增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输入,潜移默化的推进着上海冲破传统、迎接新文化步伐,使上海成为吸收外国文化的桥头堡。电影、交谊舞、咖啡……为都市生活增添了新的娱乐休闲方式。而这交谊舞起初自然是西方人在自己的圈内流行的舞步,常在外国人总会、俱乐部等场所举行各式舞会。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股华人的跳舞热潮席卷开来,大小舞厅纷纷兴起,吸引着上海市民和外来游客。


    待百乐门建造时期,交谊舞已在社会上具有普遍的认识度和接受度。因为在中式传统文化影响下,男人和女人的交际层面是有显著分隔的,鲜有男人公开携女眷参加的应酬场面。而西式的习惯于以夫妇为主体的交际方式,主要是交谊舞舞会,冲击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信条,这对当时人们来讲可谓是不小的“进步”。于是,交谊舞既成为达官贵妇、社会名流交际场的应酬工具,又是年轻时尚派寻找自信的消遣方式,由此在商机驱动下的百乐门呼之欲出了。


《申报》刊登百乐门开业

    百乐门大饭店设计者为杨锡镠,建筑主体结构有三层,呈V字形,建筑外观为美式风格,转角的中轴处圆弧性处理外加直线型长窗,显得格外气派,顶部为4节直径递减的圆柱形玻璃灯塔,有记载灯塔高达9米,再加之左右两侧“PARAMOUNT”标志的灯柱,数里之外即可隐约得见其风采。虽此前随着西部越界筑路的拓展,产生了大华饭店、哈同花园等高档场所和住宅,但彼时上海西区的房屋稀疏低矮,于是高耸与空、霓虹闪烁的百乐门显得格外醒目,欣然成为夜上海的代名词。


    百乐门大饭店舞厅底层为饭店和管理处,二三层为舞厅,并辟有旅馆,舞厅自然是被外界所谙熟的功能。其中二楼大宴舞厅厅长40米,宽20.7米,为当时上海最大的舞厅。说道百乐门舞厅的内部,仅用“豪华”二字来形容已不足以涵盖她的风光,因为在这里不仅有华丽的玻璃舞池、独树一帜的弹簧地板、成千上万盏色彩自由变换的电灯,还有当时最前沿的“新风系统”——“换气”式暖房法,舞厅之内的空气每10分钟就可以调换一次,足以显示出百乐门的“贵”气。

昔日百乐门一楼大堂

昔日百乐门大舞池

昔日百乐门玻璃舞池


    可以看出百乐门舞厅设施一流、气氛上极尽奢华,因此在开张之初,出入舞场的不乏有钱、时髦人物,官僚、资本家、绅士名流、洋行买办、外国阔佬、风流大学生、贵公子哥儿、名门闺秀、电影明星、交际花等等,皆是活跃于旧上海滩历史中的各样角色。如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国际喜剧大师卓别林、美国驻华大使马歇尔、英商沙逊等,此外还有当时颇有影响的明星(红歌星、红影星、红舞女),蝴蝶、周旋、周曼华、吴莺音、白光、慕容宛儿、王丹凤、陈曼丽等……真可谓是官贾云集、风靡一时的名利场。


    然而动荡的历史环境决定了百乐门必然经历辗转的命运。抗战爆发后,舞厅行业在上海沦陷后的“孤岛”时期经历了短暂的畸形繁荣,百乐门的竞争者竞相登场。而百乐门因与汪伪特工总部“76”号相距甚近,汉奸、特务频繁出没,加之日本军人、流氓恶棍横行,难免成为是非之地,甚至发生多起令人瞠目的真实事件,为其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抗战胜利后,百乐门已然放下了高档舞厅的身价,成为面向大众开放的舞厅,但依旧是上海“一流的舞厅”。


    极盛时的上海百乐门,被称为“远东第一乐府”。这一称谓自然不仅在乎她的身价,更在于从这里流传出至今还活在人们记忆中的袅袅余音。那种旋律、那种曲风,已然被打上旧上海风情的标签,纵使这些歌星香消玉殒,这些乐队曲终人散,却依旧成为时代抹不去的印记。(选播当时百乐门华人乐队吉米·金乐队演奏曲目,点击下方音乐名称播放)


 

那些曾经的百乐门竞争者

仙乐斯舞厅

1936年竣工,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444号)成都路东,为上海地产大王、英商沙逊投资建造,其富丽堂皇享誉上海滩,有“远东第一舞厅”之称。1953年改业为仙乐书场,1960年又改名为仙乐剧场,1995年被拆除。现为仙乐斯广场。

大都会舞厅

1934年竣工开业,位于大华路(今奉贤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间,西邻戈登路(今江宁路)的一处地方,为大华饭店旧址。其特色为有宽敞的花园,环境优雅,盛夏时节舞客可在花园式的露天舞池翩跹起舞,自是另一番情趣。大都会舞厅于1952年停业,1954年改建为静园书场,1988年改建为“大都会欢乐园”,1992年被拆除,现为梅龙镇大厦和梅龙镇广场。

丽都舞厅

位于北京路、麦特赫斯脱(今泰兴路)口,由黑道背景的高鑫宝巧取豪夺,在程氏花园住宅基础上改建而成,20世纪30年代末开张后,即与百乐门、仙乐斯、大都会等齐名,曾一度为上海许多豪门富商、知名人士的社交中心。1949年后也被停业,后部分改为书场。现在原有房屋建筑已改建,为政协上海市委所用。

新仙林舞厅

位于戈登路(今江宁路)近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941年建造营业,成为“后起之秀”。1946年,名噪一时的华人乐队吉米·金在新仙林首次登场,后进驻百乐门演奏,使百乐门重振雄风。上海解放后新仙林停业不久,于1952年改建为上海最大的室内溜冰场,后被拆除,今所在地为中信泰富广场。

    与众多竞争者一样,百乐门八十余年几经变迁。然而又唯有百乐门命运殊途,华丽转身。因为这是一个能够诉说历史的建筑,一个能走进人记忆的地方。


1951年,百乐门被收归国有,改建为百乐门大戏院,上演越剧。


1954年,原舞厅主建筑改为红都大戏院,演出话剧、越剧、沪剧等。


1978年,改建并更名为红都影剧场,以放映电影为主。


1994年,改建为上海百乐门华美娱乐城,并在原建筑上加盖一层,扩建成多功能的娱乐场所,使“百乐门”第二次回归


2002年,修缮后易名为百乐门大舞厅


    如今的百乐门,周边高楼林立、夜闪霓虹,对面静安寺金顶璀璨、熙来攘往。外表沉静严肃的百乐门,将用她内部的跳动音符来重溯旧上海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