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鉴帝之三

 墨香笙樵 2017-04-13
 

刘恒“露台惜费”   

 

   史学界喜欢把历史上国泰民安的某一阶段冠以什么“之治”、“盛世”之类,而最早的大概要算西汉前期出现的“文景之治”了。文即孝文皇帝,景即孝景皇帝。他们父子俩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汉文帝,在位23年,“扣除烦苛,与民休息”、“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刘邦有这样的儿子,真是当时百姓的福气。

    汉文帝刘恒,初为代王时,就对民间疾苦有较多的了解,登基后休恤民情,鼓励农耕,崇尚节俭。他曾想造一座露台,请工匠预算费用,约需百金。汉文帝就说:“这么多钱,是十家中等民户的家业所值,我承继先帝的宫室,经常害怕自己无德行而辱没了先帝的英灵,为什么还要修这座露台呢?”历来封建帝王皆大肆挥霍民财,奢侈浪费,声色犬马,却不知“穷万民之财,以供一己之欲,一旦民穷盗起,社稷丘墟,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汉文帝大概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花费区区“百金”,仍能想到百姓。难得的是刘恒“露台惜费”并非装腔作势,据《史记·孝文本纪》,他“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不仅如此,他在遗诏中还提倡“丧事从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不取……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饮酒食肉者。”规定他的陵墓“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这对于一个封建帝王确实不容易,要是跟秦始皇的阿房宫、骊山陵相比,汉文帝“严格要求自己”都有些过分了。

    要使国泰民安,光靠皇帝节俭自律当然是不够的。汉文帝在即位之初就认识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所以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三番四次强调“夫农者,天下之本。民所恃以生”,并身体力行,先后五次亲自参加耕种籍田。同时减轻农民负担,在位23年,有8年“诏赐农民年租税之半”,使“生谷之土尽垦,山泽之利尽出,游食之民尽归农”。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的安定局面。

    刘恒体恤民情还表现在对律令的取舍上。他上任后先是废除了“收孥相坐”(即连坐),接着又“振穷养老”(即扶贫、济困、养老),后来又废除了肉刑(或割鼻、或砍足、或脸上刺字)前两项是好的,但废除肉刑却有不少弊病。吾邑先贤陈亮先生在与朱熹作“王霸义利”之辨时,就举了这个例子,认为“治天下而不用肉刑,徒启小人犯法之心”(《问答八》),对于陈亮的这一观点,我不敢苛同。肉刑太过残忍,应予废除,问题的关键在于废除肉刑后,却改打板子,如原判砍足的改为打五百板子,犯人往往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这大概是刘恒所始料不及的。

   总之,据史载观之,大抵为官者爱民之心重,则自奉之念轻。“文景之治”的出现,汉文帝功不可没,其崇尚节俭,体恤民情,鼓励农耕,时至今日还是值得效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