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义 说诗 漫谈诗家语 春义,男,笔名东方麓台。山西省太原市人。1986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某建筑施工企业。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晋社社长。万柏林诗词学会首席评论员。曾出版个人诗集《俯首白云》。 什么是诗家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对这一理论做出详尽解说的是当代著名诗评家周振甫先生。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诗家语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 诗的语言需要新鲜,它所描绘的景物需要有活力,所以若用日常语言的习惯写诗,将会变得十分通俗而平板无趣。 诗是“空白”艺术。高明的诗人善于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 司马光曾指出:“写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杜甫的名篇《春望》,言山河在,说明无余物也;草木深,说明无人也。”用十个字就概括了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的时局。 诗家语是凝练的语言,古人说:一句要言三五事、七言句中用四物。目的都是为了诗意的浓稠。 诗词的含蓄性,决定了诗家语是含蓄的语言。诗词是否具备含蓄性的关键,是作者的立意和格调。立意精巧、格调高雅,诗词的含蓄品质就有了内发潜力。这种内发潜力凭借娴熟的修辞技巧,诗词的含蓄性就有了保障,诗家语也会得以充分展现。 诗家语是浓缩的语言,浓缩字面,使字字着实,无一虚设,如同百炼精钢。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在江山画面之外,更写出立体空间中星月争辉的景象,意象更加密集丰富。 又如杜甫的《登高》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中有八个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层意思,层次坚密,字字不能取代。 诗家语要求一句数折,意象复迭。在不影响字意句意的前提下,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尽量删去,去繁存简,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达到诗意精炼的效果。 |
|
来自: WENxinHANmo > 《写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