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龙骧: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

 任之堂膏药老铺 2017-04-14


中医书友会第130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魏老从胃痛门入手,认为凡中药含钙的药品都常被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关于单方,甘草流浸膏和乌贼骨粉则在临床上比较有效。另外针灸疗法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也非常有效。(编辑/张亚娟)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介绍

作者/李俊龙


中国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所介绍的某些药品或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只能在经验中去体会和证明,因此很难提出有科学实验的理论根据。


我们介绍的一些治疗经验,对整个中医治疗本病的经验(包括古今)而言是非常不全面的。由于:①中医书籍太多,我们读书有限。②每一个疾病很少能在一部医书中把它的病理、诊断治疗联贯在一起有系统的记载,而病名和治法更是多种多样,令人难以搜集比较完整的材料。③全国中医号称30万,一向缺乏经验交流,没有可能集中总结。


我们对治疗的效果肯定是有主观性的,主要由于:①限于诊断上的物质条件,只有症状不能确定病名,严格来讲很难避免指鹿为马。②中医看病以门诊患者为主,由于流动性大,是否完全治愈很难掌握。③治疗前有精确诊断,治疗后有详细检查的病例比较少。


中医一般治疗的方法简介如下:


1、药物疗法。


2、物理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子、按摩。


3、精神疗法:如古医书《素问》:“余知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是指神经活动而言,古人早已注意到情志的变化是与内脏的病变有关的,而中医在治疗中也多对患者施以精神的暗示及宽解安慰,鼓舞病人治愈的信念。


中医使用药物疗法又可分为二个不同的应用类别,即:


一、汤证疗法


如柴胡汤证、桂枝汤证等,也就是说治疗的对象是疾病的整体(症候群),它的作用可能是调整或协助生理机能,间接或直接地消灭致病的原因,使全部症候随着疾病的治愈而消失。它与单独对孤立的症状进行治疗而与致病原因无关的对症疗法不同。


二、对症疗法


(一)中医的诊断结果是“症”而不是“病”,消化性溃疡所表现最显著的症候是胃痛,其次是并发的如吐血、呕吐、泛酸以及一般胃肠症状,所以在书本上去寻找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经验,只能在胃痛门里去找。


中医治胃痛除去应用所谓照顾到整体的汤证疗法与一般对症的止痛药外,对于消化性溃疡不但体会到它的高级神经因素,并且在治疗上也应用了制酸的药品,试举下面一个医案以说明之。


清代名医王旭高医案腹痛门原案记载是:


病历:“病自郁发,肝胃气痛”(肝字中医代表神经病由精神抑郁而作)。“疼久气血凝瘀,曾经吐血是阳明胃络之血”(见胃出血既往症)。“血止之后疼势仍作”(主要症状是胃疼)。


处方:“白螺蛳壳、左金丸(吴茱萸、川连)、川楝子、延胡索、川郁金、香附米、茯苓、陈皮、旋覆花。”原方川楝子、延胡索、郁金、香附米等都是中医所谓理气舒郁药(可能对舒解神经有作用),其中“左金丸”是制酸的药品,而白螺蛳壳是含钙的,对酸亦有其中和作用。根据《本草纲目》载其有治反胃、疮疡、烫火伤效果,和海蛤、海蚌同。又考王肯堂《六科证治准绳》胃脘病门用白螺蛳壳的方子很多,此外金代朱丹溪也有用蛤壳治胃病(溃疡性)的记载。依此推之,凡中药含钙的药品如石决明、乌贼骨、牡蛎等都常被应用于消化性溃疡。


(二)以下再介绍两个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单方,是我们在临床上初步认为比较有效的。


1、甘草流浸膏

医籍上文献的根据是:


(1)甘草味甘,《内经》载:“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苦急可以作神经紧张解释,缓是缓和的意思)。


(2)《本草》载甘草:治疮疡痈毒。


2、乌贼骨粉(又名海螵蛸)


根据《本草》的记载有止疼、止血、收敛溃疡面与制酸的作用,因此用来治消化性溃疡,如。


(1)《名医别录》“惊气入腹,环脐腹痛”,疼痛部位与消化性溃疡病位相近。


(2)《黄元御药解》“凡属血症皆止”,《圣惠方》“治卒然吐血”。


(3)《千金方》“治疮疡久不瘥”。


(4)《中国医药学大辞典》“乌贼骨含有碳酸钙、磷酸钙,用以制酸”。


(三)针灸疗法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经验。


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原因,根据苏联巴甫洛夫学说的解释是与高级神经因素有密切关系的,那么针灸疗法的治疗原理是直接作用于神经方面的,实际上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也确是非常有效,主要的刺激点是采取以下几穴。


百会、神门、行间、大杼、肩外俞、胆俞、膈俞、曲池、合谷、郄门、阳陵泉、胃俞。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