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撰《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四库全书底稿本 相比较而言,朱橚的这些著作尤以《救荒本草》最为后世所关注,但不知什么原因,关于该书的作者,早在明代就有人将其混为朱有燉的作品,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的凡例中说:“饥馑之岁,凡木叶草实皆可以济农。民之能通其性味,辨其形质者鲜矣。周藩宪王有《救荒本草》一书,既著其说,复图其状。”徐明确的称,《救荒本草》乃是周宪王的著作。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失误呢?1946年英国雷士德医药研究所伊博恩将《救荒本草》译成英文,他在英译本的前言中说:“十五世纪,周定王编写了灾荒时可供食用的论著《救荒本草》。从公元1382-1400年,周(定王)住河南开封府,以后迁居云南,死于1425年。《救荒本草》原版系两卷本,以后的四卷本是他儿子周宪王补编,于1559年问世,就是现在流行的版本。” 每个角上都有这样一个神兽 原来,《救荒本草》分为两卷本和四卷本,而四卷本乃是朱橚之子朱有燉所补编,恰恰流传到后世的,就是这补编的四卷本,于是该书的作者就成为了周宪王朱有燉,而这个失误也被《四库全书总目》所沿袭,《总目》的子部农家类在给《救荒本草》所写的提要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以此书及《普济方》俱云洪武初周宪王著。考宪王有燉于仁宗初始嗣封,其说殊误。是编为嘉靖乙卯陆东所重刊。每卷又分为前后,其成四卷。其见诸旧本草者一百三十八种,新增者二百七十六种,皆详核可据,前有东序,亦称周宪王者,盖当时以亲藩贵重,刊书皆不题名,故辘转传误,有所不免。今特为纠正焉。” 宋宫遗物 四库馆臣认为这个失误是本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朱有燉到了明洪熙年间才袭封为周王,而该书成于洪武年间,所以不可能署有“周宪王”这样的字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失误呢?因为在明代,藩王的名称也不能直接写出来,所以仅写他的封号,致使发生了这样的错误。四库馆臣的言外之意乃是说,《救荒本草》仅是出自朱橚之手,与宪王无涉。 由此下行 然其却忽略了朱有燉对于该书后来的补编,故而范沛潍在《<明史>中有关周定王的几个问题探讨》一文中说:“笔者认为,李时珍、陆东所言,并非完全错误或无据。周宪王朱有燉生于洪武十二年正月丁亥,当定王编著《救荒本草》时,宪王已成年,且宪王博学善书,著作亦丰。我们不能否定周定王编写《救荒本草》时,宪王不能与其中,也不能以宪王尚未嗣封为理由。当然,定王有首创之功。认真地说,定王只能算作是《救荒本草》一书的策划人和主编。” 虽然在作者问题上有这样的失误,但该书的内容却完全不受影响。《李约瑟文集》中录有美国科学史专家萨顿对《救荒本草》一书的评价:“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朱橚对医药有着如此的贡献,但他的儿子朱有燉似乎对此兴趣不大,朱睦?在《开封府志》卷六中称朱有燉:“性警拔,嗜学不倦……不以贵宠废学,进退周旋,雅有儒者气象,日与刘醇、郑义诸词臣剖析经义,多发前贤所未发,复喜吟咏,工法书,兼精绘事。”看来,朱有燉的才能更多的表现在艺术方面。 后花园全景 而其重要表现则是他创作了许多的剧本,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本朝填词高手,如陈大声、沈青门之属,俱南北散套,不作传奇。惟周宪王所作杂剧最夥,其刻本名《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而吴梅则把他这方面的成就看得更高,他在《中国戏曲概论》中评价朱有燉说:“气魄才力,亦不亚于关汉卿也。”这句评语可谓至高。 如前所言,周藩之中,在中国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有三位,而其第三位就是朱橚的六世孙朱睦?。虽然朱睦?是朱橚之后,因为不是嫡传,所以没有资格继承王位,仅是当上了周藩的“镇国中尉”。 花园今况 朱睦?在经学方面有着较深的研究,《明史·诸王一》中说他:“谓本朝经学,一禀宋儒,古人经解残阙放失,乃访求海内通儒,缮写藏弆,若李鼎祚《易解》、张洽《春秋传》,皆叙而传之。吕柟尝与论《易》,叹服而去。”朱睦?还有着很浓的藏书之好,《明诗综》中在写到朱睦?的小传时,称:“灌甫,周定王六世孙。万历初,有《陂上集》。钱受之云:灌甫年二十,通五经。中年筑室东陂之上,取古人经解,缮写藏弆,叙而传之。先是,海内藏书富者推江都葛氏、章邱李氏,灌甫倾资购之,起万卷堂,讽诵其中。汴亡之后,漂荡于洪流怒涛,可胜叹哉。”看来,朱睦?的藏书主要是得自东都葛氏和章邱李氏。 不知烧的是什么香 朱睦?花大价钱将这些书买到后,建起了万卷堂,可惜后来黄河决堤,淹了开封,万卷堂的旧藏也随水漂散。曹溶在《静惕堂集》中也谈到了此事:“有明宗室,灌夫宗正为之最。往孙北海少宰令祥符,就其第钞经注二百余册,载归京师。崇祯壬午,贼决河堤,书堂付之巨浸,徒其目存耳。”原来这次的决堤不是自然灾害,乃是李自成的手下刨开黄河堤,使得开封城被淹,朱睦?的所藏也由此而到处漂散,周亮工在《汴上谣》中称:“河决后,民多有以书纸蔽体者。诗云:‘云绡雾縠,经衣史服。’”黄河冲进了开封,很多百姓没有衣服穿,他们就用漂散的书纸来遮体,这种景象是何等的感慨。 在简介上看到了“周王府花园”的字样 好在朱睦?写了篇《万卷堂书目跋》,我们由此可知他当年的藏书规模:“余宅西乃游息之所,建堂五楹,以所储书环列其中。仿唐人法,分经史子集,用各色牙签识别。经类凡十一:易、诗、书、春秋、礼、乐、孝经、论语、孟子、经解、小学,凡六百八十部,六千一百二十卷;史类凡十二:正史、编年、杂史、制书、传记、职官、仪注、刑法、谱牒、目录、地志、杂志,凡九百三十部,一万八千卷;子类凡十:儒、道、释、农、兵、医、卜、艺、小说、五行家,凡一千二百部,六千零七十卷;集类凡三:楚辞、别集、总集,凡一千五百部,一万二千五百六十卷。编为四部,人代姓名,各具撰述之下。” 没能看到奇珍异草 看来,万卷堂的藏书真正做到了四部皆备。一万两千多卷的藏书量虽然不大,但在他的那个时代,估计是质量很高的一份收藏,而万卷堂的所得,也不仅仅是来自于上面提到的两家,朱睦?在《书目跋》中又写到:“东陂子曰:余垂髫时即喜收书,然无四方之缘,不能多见。大梁又自金元以来屡经兵燹,藏书之家甚少。间中假之中吴、两浙、东郡、耀州、澶渊、应山诸处,或写录,或补缀,盖亦有年。所得仅此,信积书之难也!隆庆庚午八月中秋日,东陂居士睦?书。”可见其收书范围如此之广,而这样的一份重要藏品,虽然未曾饱蠹鱼之腹,却因战争而喂了鱼虾,还有一些成了难民的遮体之物。 后面还有一座小山 周王府的藏书并不始自朱睦?,早在建藩之初,朱橚就有藏书存在府中,《如梦录》中说:“端礼台上供有明太祖画像,有释道二教藏经”;“(承运门)后有存信殿七间……东厢有墨刻作,西厢是印书、裱背……”。周府内当时藏有《佛藏》和《道藏》,仅这两组就数量巨大,同时府内还有专门的刻书及印书作坊,可见当初周王所写之书都是本府自行刊刻者。 而对于这里的藏书,张宏源所著《龙亭胜迹志》中亦称:“王府内还有‘东书草堂’以藏书籍和教授子弟,据明初惯例,藩王在各地就封时,皇帝皆有赐书,据赐,‘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由此可见,他的东书草堂藏书楼,有赐书若干。藏书印有‘周府御书楼宝’、‘明善斋记’等。” 通向小山的路 前面提到周府是建在宋朝皇宫遗址之上,对此《如梦录》有详细记载:“周府本宋时建都宫阙旧基,坐北朝南,正对南薰门,即宋之正阳门也。北有大门五间三开,即宋之大宋门也。周围萧墙九里十三步,高二丈许,蜈蚣木镇压,上覆琉璃瓦,下有台基高五尺,上安栏杆,栏杆外街宽五丈,方是居民,四周有井七十二眼,谓之七十二神煞……层层宫门殿宇上,斗俱用铜比网罩,名为风衣,下有白石一方,名曰足石,取丰衣足食之义……门内东西承奉司,承奉内官,掌管阖府事务,传递本章,与在京东厂司礼监同。”原来周府之内有专门藏书与刊书之所,其设置尤如皇宫里的司礼监,而其四周更是“周王府紫禁城的四壁直接叠压在北宋东京皇城的四壁之上。”(《龙亭胜迹志》) 另一侧的花园 而今,周王府以及它所叠压的宋金皇宫遗址,就是今日开封的龙亭公园,关于周府在此公园内的具体位置,张宏源在《龙亭胜迹志》中说:“今天公园内的龙亭大殿为清代建筑群‘万寿宫’的主体,居于地面之上。地下5米深处,则为明代周王府,即以银安殿为代表的周王府宫殿建筑群。地下8-10米深处,则是以北宋皇宫南门宣德楼为代表的北宋大内宫殿建筑群。”由此可知,前往龙亭公园就等于踏上了明代的周王府,所以我的此次开封之行,其中寻访点之一就是这个龙亭公园。而张家路老师告诉我,公园的正门的侧旁就是开封图书馆,因此明日到馆里参观之后,可一并进入此公园。 灯会还未撤展 第二天上午,张老师接我前往其馆,在馆内马慧萍馆长带我参观了馆舍及其善本书库,因为看得仔细,使得上午参观龙亭公园的计划落空,而张老师称他的同事已经找到了公园内的熟人,几次通话我们都未能赶去,午饭之后准备再次前往时,公园内找到的朋友也已出门,于是临时改变计划,张老师带我前往探访大梁书院,而后开封馆文献部主任阙梦亚前来汇合,我等三人从龙亭公园的侧门进入,虽然这天不是休息日,但公园内的游客仍然很多,公园的门票虽然不便宜,但里面时不时的有古装表演,当我走到龙亭之下时,正赶上表演者列队而出,他们走入一间大殿,表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剧。 朱有燉撰《明周宪王乐府三种》三卷,民国上海蟫隐庐影印明宣德五年本,书牌 朱有燉撰《明周宪王乐府三种》三卷,民国上海蟫隐庐影印明宣德五年本,卷首 龙亭公园虽然面积很大,其主体建筑乃是处在高台上的一个龙亭,其实所谓的龙亭,就是在一个土山顶上建起的大殿。关于这座山,《如梦录》中称:“宫后有煤山,蓄积煤炭,以备有警中供爨,山高五丈,松柏成林,上立石碣,书‘八仙聚处’四字,山下有洼地,又有湍水,内浮二毬,急水冲动。上下交腾,名曰‘海日抛毬’。沿岸上遍是水亭,各样游乐之处,奇石异花、重峦叠嶂,揽之不尽,山坎上,就山依洞,有女尼讽经,敲动木鱼有声,鹿羊抵触,禽鸟展翅,猛虎作威,鹤舞莺鸣。东洼又有庆安宫之胜,不能尽言,此宫内景象也。” 原来这座土山原本是王府内堆积起来的煤炭,而后变成了一座小山,再后来又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大殿,大殿的前方有台阶,可直接登顶,我等三人沿着台阶终于来到了这小山顶上,站在上面向下望,开封城的全貌尽收眼底。看来这煤山上的龙亭著称开封的至高点。 朱有燉撰《盛名杂剧三十种》三十卷,民国七年武进董氏诵芬室刻本 参观完毕之后,我等从侧旁走下,转到了龙亭公园的后花园,此处方为我重点的探访之处,因为这个花园就是当年朱橚种植植物,撰写《救荒本草》的地方。李约瑟在《中国技术史》中称:“在明代初期,太祖的第五个儿子周定王,对植物学发生极大兴趣,他以他的儿子周宪王为助手,著作了《救荒本草》一书。在十四世纪末的二十年内,周定王在他的王府所在地开封附设了一个大的植物园,并且特别细心地培植了当时认为在发生灾荒时适于食用的各种植物。” 朱睦?辑《史汉古字》二卷,明万历十年写本 我觉得这个植物园就是煤山后面的这一大片,而今这一片分成了三个区域,我在这里看到了不少信众叠金元宝,其中有位妇女看到我举起相机,立即示意我不能拍照,于是只好放下相机继续向内看,在这些人的侧方有一块御碑,而此碑也被这些人遮挡了起来,不明白这有着怎样的寓意,然而看到他们态度的不友好,我也无法细问,于是只好向植物园的后方走去。 如何来证明这个花园就是当年朱橚种植之处呢?我希望能够在此找到文字依据,还是张老师眼尖,他在《植物造型园简介》中找到了依据,上面明确地写着这里就是“明周王府的花园的……”因为该石的刊刻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出后面的字迹,但至少说明我等脚下的地方正是朱橚种植食用本草之处。看到这几个字,这趟的寻访也就算功德圆满了。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
|
来自: 真友书屋 > 《阅读 藏书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