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亮和他的团队

关键词:临床基因检测 辅助诊断系统 知识库 病历管理
导读 从无创产前检测、罕见病诊断、肿瘤诊断到个体化用药指导,临床基因检测发展迅猛,包括Illumina,飞利浦在内的上游也瞄准临床基因市场,BATH逐鹿基因云平台领域(H:华为),药厂和医院开始购进千万美金的测序仪……这些市场动作或多或少与中美及各国的“精准医疗计划”有关。但回归初心,“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检测是为疾病健康服务,临床基因检测主要用户是临床医生。站在医生用户体验角度,如何建立有效的临床路径、闭环和多方连接尤其重要。本文结合知名临床遗传医生顾卫红大夫(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的博文和心得(已授权,感谢分享),以及笔者从事基因检测数据分析和培训的多年经历,尝试着梳理临床医生在基因诊断环节的痛点,探索可能的解决之道。欢迎讨论指正。

(图1,信息的杂乱 来自网络)
当前临床基因检测的流程(仅供参考) 1. 先验知识库的建立 通过科研,动物模型,临床试验和案例,发现遗传性疾病的致病性基因或易感基因,收录在文献(CNS,NEJM等期刊)及数据库(HGMD,ClinVar, ESP等)中,供比对和注释。 2. 患者甲-->医生A 患者来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表型、病史,临床检查等信息,在必要的时候开出基因检测单,并留存患者的血液等样本。 3. 第三方检测机构 -->患者甲 患者同意接受基因检测后,付款给第三方基因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从医生科室取样,测序,数据分析,经过1-2月(时间依情况而定),检测机构交付纸质版基因检测报告给患者。 4. 患者甲-->医生A或B或C 患者拿着基因检测报告找医生解读(因为检测周期长和异地求医等原因,患者有可能找不同医生分别初诊和解读),医生基于病人表型(初诊1个月后的表型)和基因检测结果,结合先验知识库(见1)进行解读,出具基因检测诊断/解读报告(也有的建议重新做基因检测),给出疾病诊断意见及治疗或康复建议。
常见基因检测方法有多种(见图2),但主要集中在第二代测序(NGS)。

(图2,整理自:全国第十届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学术交流会)
临床基因检测的理想流程 “从临床进入基因检测流程是入口,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型进行合理的解读是出口,一入一出都需要临床遗传医生的参与” (选自顾大夫的博客)
连接医生和辅助诊断平台,提高初级信息检索的效果;以医生用户体验为主导,建立医疗路径和闭环,连接医生、检测机构和患者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协助医生建立知识库。
(图3,来自全国第十届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学术交流会)
医生的痛点 1. 缺乏有效衔接 临床与基因检测领域缺乏相互了解和有效衔接,很多问题最终集中在基因检测结果解读上,压力最大的是临床遗传医生,他们要面对患者、基因检测公司,也要面对其他临床医生。 2. 规范和制度不完善 · 什么表型的患者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基因检测? · 用什么方法检测,包括哪些基因? · 哪些医生可以开具基因检测申请,风险如何评估和告知? · 怎样的收费是合理的,相关费用包含测序和解读的费用,如何分解和支付? · 数据如何共享,谁建立平台有利于各方的合作? 3. 系统化,信息化不全 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需求是一站式模式,但是首先需要尽可能将各个环节的技术和价值细分,建立流程,才有可能真正整合起来,基因检测领域才有可能真正良性发展起来。 (节选自顾大夫的博客)
患者的痛点 患者缺乏快捷、有效的寻医,就医途径,耗费了大量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图4),对基因检测流程和科普知识了解极少。对此我们呼吁并愿意参与对大众的科普,包括检测基础知识性科普,以及对基因检测机构和流程的了解。 同时,患者本身缺乏信息整理的习惯,例如,使用多个病历,没有携带历史病例、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等等。为此顾卫红多次向患者和公众宣传一张“温馨提示”:需要带病历,需要带过往检查检测结果,以及用药情况。那么有没有一种平台可以电子化这些信息呢?

(图4,来自顾大夫的博客)
1)规范和制度的完善 近期,卫计委取消之前的无创产前试点单位,重新进行资质认证,并要求技术人员需取得培训和认证,定期报备样本信息,监管力度的加强可见一斑。我们期待从国家、行业层面进行数据、质控、资质、体系进行科学、系统地管理,建立相应规范、指南和制度。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2)有效的连接 有效的连接才能产生价值。有效连接包含专业,系统化,和可持续。 CHPO (http://www./)项目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进国际上最常用的人类标准术语数据库HPO(http://human-phenotype-ontology./)的中文翻译和网站(在以下的谈到的云管家也有体现),WiKi等体系建设,由国内外临床遗传医生领衔,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专业信息化团队建设,并逐步拓宽到一线临床大夫使用和更多专业机构参与。所有的连接,围绕CHPO平台本身的系统建设和完善,CHPO平台是入口,也是出口,同时起着一个纽带的作用;背后是项目协调人员和建设者的努力。 简言之,平台很重要,作为有效连接的输入、输出以及抓手。
3)信息化建设 建立信息化平台是临床基因检测相关方的共同愿景,同时,系统需要底层架构搭建,平衡多方用户体验的设计,以及可持续化运营的成本。 虽然国内各类生物云平台号称有70余个(敬请期待GeneClub近期发布云平台调研),但主要集中在生物信息数据部分: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即IaaS,包含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等),和应用程序(即PaaS,包含生物信息分析软件,数据库,可视化等),以数据为中心的存储、传输、分析和可视化。但是,对于如何切入到临床路径,连接好人和人,以用户为中心,系统信息化,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 表型输入不方便 病历碎片化 病历和结果追踪 医生的重分析(改变某些参数) 数据黑洞(无法追溯)
……
4)总结 以上,综合笔者曾对100余名临床遗传医生培训基因云平台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痛点发声,是需要建立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和知识库,即: 有效连接 临床路径与闭环管理 以患者为中心(信息流通) 医生的用户体验(知识库) 减低生物信息数据分析门槛
基于以上的痛点,各家企业机构都付出了很多探索。在最近一个单病云管家平台发布会中,看到其中对医生用户体验的用心,对促进临床路径和闭关建立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帮助临床医生省时间,建立信息连接,打造数据库,体现自己的价值: 图形化界面分析数据(VCF文件) 在线重分析,设置参数(筛选突变类型,携带率等) 管理病人和病例
信息化连接(一键下单,留言区等)
现场众多一线临床遗传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医学遗传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天坛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等单位的知名临床遗传医生对其评价很高。
以下是“金主时间”,在临床上对基因数据分析,对连接医患和检测机构,病人病历管理感觉到“痛”的医生朋友们可以参考:
· 基于国际标准化表型数据库HPO
· 覆盖人体23大系统异常症状
· 树状结构辅助输入

(图5,来自“明睿单病云管家”发布会,下同)
· 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记事本 · 兼容不同检测机构的数据
· 数据存储、数据库共享

(图6,医生电脑版,已授权使用)

(图6,医生微信版,已授权使用)
· 可上传VCF文件 · 自选参数(频率、遗传模式、染色体区域等) · 可上传检测报告等

(图7,在线设置参数重分析,已授权使用)
· 建立医生知识库:案例/培训视频/文档
· 一键下单、语音反馈 · 信息化跟进、管理、分享

(图8,培训视频界面,已授权使用)

(图9,病人管理界面,已授权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