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赚得一个“颠”(五)

 墨香笙樵 2017-04-14
 

    但无论怎样,米芾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文化氛围相当融洽、宽松的环境是幸运的,士大夫们都对他的怪异抱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而没有将他视为一个另类加以排斥,即使是取笑,也大多是善意的,而丝毫没有挖苦、攻击的万分,甚至他的一些明显的缺点,也被人们看作是这样一个人的正常行为,而津津乐道,就因为他是发生在米芾身上的,而不是别的什么俗人。就这一点而言,宋代是超越了魏晋的,这个时代已步入理性。

    同样是苏轼,他一方面取笑米芾是真的“颠”,但一方面又发自内心的喜欢米芾的“颠”。苏轼也有着非常旷达的一面,而这旷达的一面常掩饰了深深的痛苦,出于他的身份、修养和做人标准,他是不会也不可能像米芾这样变异地行事的,正因为做不到、不能做,就有了他对米芾特性的尊重与认同。米芾在做雍丘县知县时,苏轼从扬州被朝廷召回路过此地,米芾打听得他要来,就早早地准备了酒饭。苏轼到了后,米芾什么也不说,只是在各自面前放置了长几案,然后和苏轼对着坐下来。将好笔、好墨、好纸三百份放在几案上,并且把酒饭也放在旁边。苏轼是何等聪明之人,一见这场面,当然知道米芾的用意所在,若是一般人,一定会感到诧异和不解,但苏轼却是了解米芾的,他大笑着毫无顾忌地坐下来开始喝酒。每喝酒一通,就展开纸一起写字。这中间有米芾的两个童子磨墨,米芾与苏轼写字甚快,两个童子几乎到了应付不过来的程度。等天晚了,酒也喝足了,纸也写完了,苏轼与米芾将彼此写的一交换,就分手了。

    这次的主动出击的是米芾,而苏轼快乐地应战,两人的表现颇有点名士风流、魏晋风度的意味。这次,米芾也表现出他“颠”的一面,但苏轼却非常高兴,这一“颠”也投合了他的心意。从整个事情来看,他们对这样的生活是喜欢的,满足的,快乐的。

    西方哲人有言:天才不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但这一点就不适合于宋代,不适合于宋代的米芾这样的人。他的天才在当时就被人承认接受了。像苏轼这样的倜傥豁达之人是这样对待米芾的,其实其他人也是。天才要立足于世,只有个别人的欣赏与认可肯定是不行的,还需要其他至少是有文化、有眼光的人的赏识。

    米芾曾在涟水做太守,涟水与灵壁接壤,灵壁这块地方奇石甚多。米芾是非常喜欢收藏石头的,他收藏的石头很多,也很有研究。觅到好石,他会一一地品赏,同时在石头上面刻上好字。一旦钻到石头里面,他就守在屋子里终日不出来。当时杨补之做巡察使,听说米芾喜欢石头荒废了政事,于是就前去查访。到了涟水郡,一见到米芾,作为上级官僚的杨补之就严肃地说:“朝廷把郡国大事交付予你,即使是专心地做公务,还担心会出差错,你怎么能整天玩弄石头抛弃正事不管呢?”米芾听了,径自上前从左袖中拿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中空,玲珑奇巧,峰峦山洞沟壑无不具备,色泽特别清润。他举着石头拿给杨补之看,说:“像这样的石头怎么能不喜欢?”杨补之一眼也不看,拿过来就放到了左袖中。米芾又拿出一声石头,这一块峰峦叠嶂,比刚才那个还要奇异精妙。杨补之又抢过来放到左袖中。最后米芾又拿出一块石头,这一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巧妙。他又对杨补之说:“像这样的石头怎么不喜欢?”杨补之忽然说:“不但你喜欢,我也喜爱欢。”马上从米芾的手里夺了过去,直接上车离开了。

    米芾到涟水为官,当然政事是最主要的,但出于个人的喜好,他却只知道玩赏石头而将政事置之不理,这对于一个政府官员很显然是不好的。作为负责监察的杨补之当然不能置若罔闻,他得履行职责。但米芾只通过几块石头就把他打发了,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杨补之至少犯了渎职、收售贿赂的罪过,但作为同样是文士的杨补之看来也有着同样的毛病,他肯定是了解米芾的,知道一个一味地顺从自己天性与爱好的人即使你训斥、惩罚了也不会有什么理想的效果,于是借机捞了一点好处跑掉了。如果别人说起来,那么他已经按职责行事了,而且从此事看来,他也是非常喜欢石头的,怕待久了米芾反悔,不如赶快离开。米芾因为不与世俯仰做官一直不顺利,看来这“不与世俯仰”中确实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倒不是社会一味地强求他。但从杨补之这样上级官员对待他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世人对他还是尽量忍让宽容的,而社会的能忍能容正是一个天才生存的必然的土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