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壁肿块需要考虑的疾病: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胃神经鞘瘤、胃息肉/腺瘤、胃癌、胃淋巴瘤、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异位胰腺。 胃神经鞘瘤起源于胃壁肌间Auerbach’s神经丛神经鞘Schwann细胞。胃肠道神经鞘瘤少见,绝大多数为良性,发生恶变的概率很小,手术切除具有良好预后。瘤组织内含有两种组织类型,Antoni A 区和 Antoni B区,A区CT平扫表现为密度稍高,近于软组织密度,B区CT 平扫表现为呈囊状低密度。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CD34、CDll7、Dog-1均为阴性。 胃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相对多见。分良性、潜在恶性(交界性)、恶性,免疫组化CD117、CD34均呈阳性。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似乎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而且极易发生血行及种植广泛转移,所以“良性”和“恶性”分类应该被描述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更加确切。 胃神经鞘瘤与间质瘤不容易鉴别,肿块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式、 增强模式、强化程度是否有鉴别意义,各家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说法,高度危险间质瘤肿瘤内部出血、钙化及坏死囊变相对多见。 胃间质瘤位于黏膜下及浆膜下,胃神经鞘瘤均位于浆膜下,与胃间质瘤相比胃神经鞘瘤更多表现为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完全腔内生长少见;神经鞘瘤强化相对均匀。胃神经鞘瘤以胃小弯侧多见,位于胃底较为少见。这可能与胃小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胃内在神经(黏膜下神经丛-Meissner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Auerbach神经丛)的一种肿瘤,而胃小弯、幽门部的神经分布丰富有关。有人用能谱CT研究认为,二者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实际工作二者鉴别中,胃壁非匀质肿块,块头较大,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有钙化,中等或明显强化,肿瘤中心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而呈不均性强化或边缘强化,多考虑间质瘤,甚至为高度危险性间质瘤。在均质肿块中,特别是小肿块,鉴别诊断依然很难,但间质瘤要常见的多,只是在鉴别诊断中,要考虑到神经鞘瘤的可能性。个人体会,仅供交流。(杨伟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