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20世纪20年代,华生(J·B 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学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该等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因此,只要能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经由条件作用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从而组成预期的复杂行为;而且,也可根据条件作用法则(指消弱),消除个体已有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联结学说)。常用S—R加以表示。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基本观点:
(1) 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 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合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 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 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桑代克的联结论、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 对远程教育的价值、作用、启示、意义: 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学习理论,在远程教学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应用: 小步教学、积极反应、自定步调等,通过及时强化,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远程教育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远程学习是个别化的学习,学生分布在各地不同与传统的集体授课,所以更适宜使用自定步调的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