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茶炭焙时,如何掌握火候?

 竹韵青青a 2017-04-14

茶之焙火,是一个岩茶内含物质蒸发与凝结的过程。我们讲岩茶苦涩可以焙掉,就是把里面多余的水分蒸发掉;我们讲把茶水焙的更醇厚,就是蒸发掉多余的物质,使内质能加凝结;我们讲焙茶时保香,就是通过较低的温度,既使水分蒸发,又不使香气蒸发过多,而令香气更加凝结;等等。

焙火只是一种手段,我们最终喝的不是火,而是茶。

岩茶焙完火之后,应该需要一段退火的时间。时间一到,火气尽去,便可流露出岩茶之真香。

我们在焙完火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将茶品出售,而是会预留足够的退火时间。

轻火岩茶(清香型):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岩韵表现较弱,初品岩茶者宜选。

中火岩茶(浓香型):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初品及茶客较喜之。

高火(足火)岩茶(熟香型):开泡火香冲。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

焙火工艺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清代茶人梁章钜先生曾经称赞岩茶的焙火功夫:“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炭焙

指利用上等好炭的余火持续焙茶。木炭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对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学物质起到吸收、分解作用。

好的山场的茶叶,经过炭焙后,更能体现其地域的厚实与优势,其香气内敛、醇厚。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

火功的掌控

岩茶焙火时,火功的掌控是很难的。 如果你喝的岩茶缺乏变化、丧失品种特征、掩盖原料及工艺缺陷,叶子死黑紧缩泡不开,这是茶叶烘焙时病火造成的。 喝茶时,你可能常常听说“这茶火功不错,应该是炖出来的。的确,火功的掌控,在于“炖”字,与煲汤同理,文火慢炖才能煲出鲜美醇厚的汤水。

那么,岩茶的火要如何“炖”呢?即用炭火低温久烘,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以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度的目的。

炖火在于火温与时间的把控,也是高水平的岩茶焙火工艺。

足火与高火一样吗? 有不少茶友分不清足火与高火的茶,把两者混为一谈。

高火是为了掩盖茶叶缺点,例如做青环节有瑕疵,出现了闷青味、杂味,在焙火环节,就用高火去焙茶,试图弥补工艺上的不足,就像烧烤,把肉烤糊了,也就吃不出肉变质与否。

火已经渗入茶叶里面,参与融入了茶叶内质的转化,无法再剔除了。这个时候的岩茶,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能喝到一股炭火味。这并不是美好的享受。

另外,叶底也可判断一款茶的火功。高火的茶无论你如何冲泡,叶底是缩成一团,展不开,把叶片捏在手里,生硬且无活性。

足火,除了前文提到的文火慢炖、低温久烘,最为关键的是看茶焙茶,温度和时间要因茶而异,最终结果要让火吃进叶脉里,让叶片吃透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茶做透了”。

足火的茶大多起蛤蟆皮,茶性温和不伤胃,耐存放。

焙火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香气转化过程:水气减弱→花香显→花香减弱→弱果香→果香显→香气消失

香型转化过程:清香型(花香型)→熟香型(果香型)

茶质转化过程:较溥→茶质渐厚→厚醇→茶质渐薄→茶质变空

苦涩程度转化:苦涩味减弱→苦涩程度最低→苦涩味渐显→苦涩味显(过程会重复)

上面的表述大至上可以看出茶叶本质在焙火过程中的变化。

对于足火和高火两款茶的品鉴

足火功:香气浓郁而平稳,挂杯香好,滋味醇厚顺滑,韵味强。耐泡且回甘持久,七道水后,花果香渐弱,茶的本香浸出,馨甜津润。叶底油润鲜活。

高火功:干茶焦黑,有明显焦火味。汤色红浓不透亮,火香盖过茶的本香,花果香不显,滋味空薄,不耐泡,喝完前三道水,火味退去,后面再品,平淡无味。叶底乌黑,失去活性。

品茶之胜,胜在纯臻,至纯至臻。

好的焙火工艺之下的茶,应当没有明显的焙火痕迹的。

我们感受到的,应当是茶的本味。

好的香气与滋味,这时才能论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