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2304)大昭寺前的公主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昭寺前的公主柳还耸立在那里,只是没了往日枝繁叶茂的生机,好似一尊高耸的雕塑屹立在大昭寺前。 20世纪70年代大昭寺前的情景 她的四周被五彩经幡所簇拥,凡是信众到了这里都要虔诚地顶礼膜拜,体现了藏人对大唐公主的爱戴与崇拜。 《大昭寺前的公主柳》(油画)1978 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 大昭寺文成公主塑像 两位公主进入吐蕃的时候,分别带进两尊释迦牟尼佛像。藏王松赞干布决定为这两尊至尊佛像建造佛殿,供人们朝拜。藏王请文成公主按照中原察看风水八卦运算来确定寺址。文成公主认为雪域之地犹如罗刹魔女仰天大卧,而沃塘措湖正是魔女心血,红山、药王山是魔女心口上的胸骨。在沃塘措湖上修建释迦牟尼佛殿,在红山、药王山上修建国王宫殿,方能镇住一切邪恶。”于是,松赞干布国王按照文成公主选择的寺址填湖建寺。时隔千年之久,文成公主虽早已名垂千古,可这棵柳树一直伴随着雪域西藏的兴衰,直到西藏真正回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后来的藏族人便把这棵柳树当成他们心目中至尊至爱的文成公主的化身,也把它看作是藏汉和亲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初,公主柳旁转经的信众
20世纪80年代初大昭寺前的情景,公主柳与唐蕃会盟碑依偎相伴
20世纪80年代初公主柳前祈祷的老人 大昭寺前做祈祷的老人,老人身旁的“种痘碑”千疮百孔,是信众们用小石头敲击出来的 自然,这个在公主柳前的汉地石碑便成了信教人心目中的圣石,种痘石碑也就成了藏族人心目中名副其实的治病求福的信物,天长日久,也就形成了满身创痕的壮烈景象。 上世纪70年代种痘碑前的老人 种痘碑旁的康巴姑娘 山南措麦县妇女服饰,传说是模仿文成公主的服饰 拉萨市林周县妇女头饰
林周县直贡梯寺歌舞妇女头饰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留下的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住在昌珠寺时,经常走访民间,向当地妇女传授纺织、刺绣等工艺,后来虽然精神失常,但还是不忘经常到附近村子里转转,一次她反穿着衣服就来到了扎扎村,村里妇女见后却格外喜欢她的服装样式,便学着仿制,结果就形成了只有这个村才有的一种服装风格,即正反两面穿。平时生活中一般穿着黑色一面,节日喜庆歌舞时则将彩色条纹一面反过来穿,而她们的护腰装饰至今也还保留着汉地寿字纹样的原始形态。 山南措麦县妇女刺绣腰饰寿字纹样据说是文成公主当年传授刺绣 1983年青海黄南安多藏戏《文成公主》 日喀则南木林县香巴藏戏队演出藏戏《文成公主》 类似这种有关文成公主的美好的传说在山南、拉萨、日喀则,甚至昌都、阿里等地可说是俯拾皆是。至今在昌珠寺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藏式炉灶,传说是文成公主当年用过的,至于其真实性有多大似乎已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勤劳善良的藏族人民将会世世代代怀念他们心中最崇敬的那个汉族公主——文成公主。
山南昌珠寺内保存的文成公主当年用过的炉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