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溪贡茶

 liuhuirong 2017-04-15

              慈溪贡茶                                                      

                            转自:句章樵隐的博客


   据史书记载车厩曾是“慈溪贡茶”的原产地。四明十二雷作为“名茶”,始于宋,兴于元而盛于明。《宝庆四明志》云 “ 三女山县西南六十里,耆老相传:昔有三女浴于江次,忽为霆击化为三峰,亭亭相望因以名之。”据说车厩岙有三位少女去深山采茶,当她们“满载而归”之际,见山岙中有条蓝溪,她们被明净似镜的溪水所吸引,忘情地在溪水中嬉浴。不料,被十二声雷电击中,随之化作三座相连的山峰,永驻溪边。从此以后,每年春雷隆隆之时,山上就会长出又嫩又香的茶叶,人们就称之为十二雷茶。当然这仅仅是美丽的传说而已,但三女山景色秀丽、茶叶上乘则为事实。

尹元炜《溪上遗闻别录·卷二》:“慈谿贡茶,始于元,至明万历二十三年停止。”“王元恭曰:以慈谿车厩岙中三女山、资国寺旁所出称绝品,冈山、开寿寺傍者次之,必以化安山中瀑泉蒸造,审择阳羡、武夷未能过焉”。自元朝初期(1279~)到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百余年间,每年入贡茶叶260斤,相当于江南一般产茶县的130倍。为浙江第一大贡茶、占当时浙江18种贡茶总量的50%,如当时类似西湖龙井的长兴产“大方茶”仅贡35斤,最少的分水县(现属桐庐县)只有1斤,而西湖龙井还没有踪影可觅,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南宋殿前殿副都指挥使范文虎,后任元朝的两浙大都督、中书右丞,对茶叶十分看重,在车厩岙访得佳茗产地,就在车厩岙内史嵩之陵园设茶局开采上贡,每年清明前一天至谷雨,慈溪县令亲自进山监制贡茶,所采全为茶芽,采摘的人多为豆蔻年华的处子。到了明代万历年间,贡茶销声匿迹了。当时曾在县署仪门前立过一块明代慈谿县令顾言的《贡茶碑记》,详细记述了宁波贡茶的盛衰始末。岁月流逝,石碑早已荡然无存,但碑记收录于清雍正八年(1730)的《慈谿县志·卷十四》,全文有两千字。根据碑文所记,慈谿县“原额贡茶,岁该二百六十斤,例于每年清明后收采,选差县吏一名经手管解,限五月内到京投纳,掣批回缴,此定制也”。而烘焙二百六十斤干茶芽,需要“每鲜茶四斤,烘作一斤,共计该鲜茶一千四百余斤,着落实产茶之家出备前数,以供上用”。但是当地无力承担,于是“及茶将起解,潜往鄞、象、定各产茶地方轻价收买,复指烘焙之虚名,而骗领工食柴炭银两”,由于“征收押解,规则不一,公私赔累,年年称苦”,慈谿知县如实上报朝廷,请求敕免,终于得到“恩准”。这就是慈谿贡茶消失的原因。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后,纵然贡茶不再,但车厩岙茶叶在历史上一直享有声誉。

早在北宋时景迂先生晁说之就有诗曰:

赠雷僧(三首)

[宋]晁说之

蓬头冰齿独徘徊,五百年前人姓雷。
为部罗川何处好,笑言京洛总看来。

 

东奔西走肯徘徊,言语相残听鼻雷。
未料此生终作底,可知不为学诗来。

 

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白茶十二雷。

便觉罗川风景好,为渠明日更重来。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因慕司马光而自号景迂。元丰五年(1082)进士,苏轼以著述科荐之,元祐(10861094)中以党籍放斥,客迁宁波。后终于徽猷阁待制。说之工诗,善画山水,精《易传》。著有《儒言》、《景迂生集》。《易元星纪谱》。他曾作《赠雷僧》诗三首,并自注:“予点四明茶云‘直罗有此茶否’?答云‘官人来,则直罗有’。十二雷,是四明茶名”。诗中似乎颇为自豪地向客人展示了白茶十二雷茶。

 

野庵分题·茶字

[宋]史浩

灵芽雨后发幽丛,剩馥先令鼻观通。

战退睡魔三百万,枪旗果解立奇功。

 

史浩(1106~1194)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刘章榜进士,授绍兴府余姚县尉,历任温州教授,国子监博士。三十一年(1161)迁宗正府少卿,后迁起居郎兼右庶子,为太子赵眘(即后来的宋孝宗)的老师。曽言赵鼎、李光无罪,为抗金名将岳飞昭雪。

孝宗受禅后遂以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隆兴元年(1663)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因主和落职,居家十二年未被征用。淳熙三年(1176)复起为绍兴知府兼浙东路安抚使,五年(1178)复任右丞相。十年(1183)八月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御极(1189)进太师,绍熙五年(1194)卒,终年八十九岁,追封会稽郡王,宁宗登基(1194)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1221)追封越王,改谥号“忠定”,配享孝宗庙堂。有《鄮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和《尚书讲义》存世。

 

与东湖寿老

[宋]史浩

茗盌昼看花坠影,吟牕夜与月为邻。

清凉境界天家予,自是全无一点尘。

 

焙茶

[元]戴元表

山深不见焙茶人,霜入青妍树树春。

最有风情是岩水,味甘如乳色如银。

 

戴元表(公元1244—1310年),字帅初,一字曾伯,自号剡源先生,奉化(今属浙江)人。宋咸淳间进士,任建康府教授。德祐元年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攻临安,宋室投降,隐居家乡。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终以疾辞。其诗力变宋末纤秀之风,风格朴实凝重,多伤时悯乱之作。有《剡源戴先生文集》。 

 

乞史伯晋新茶

[明]孙鑛

姚茗论精品,佳园独占春。黄搴露里嫩,绿焙雨前茶。

倦眼翻书涩,枯肠构句贫。愿分芳鼎味,一醒睡乡人。

 

作者向友人诉苦,自己看书时感到眼睛倦涩,作文时也是神思荡然,这都是因没有好茶可饮惹的祸,为此乞求友人特别支援一些“姚茗精品”,以便使自己的倦眼和枯肠得到滋润。

 

葛公旦饷后山茶

[明]孙鑛

正拟搜千卷,徐看绽百花。忽惊霞外使,分惠雨前茶。

扫砌风初定,侵檐日未斜。旋移铜灶至,欹坐试纤芽。

 

孙鑛(1543-1613)字文融,号月峰、湖上散人,明朝学者,浙江余姚横河孙家境人,孙燧的孙子。隆庆举人,万历二年会试第一,殿试成二甲第四名进士。历仕文选郎中、兵部侍郎、加右都御史,代顾养谦经略朝鲜,还迁南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参赞机务,人称其“手持书卷,坐大司马堂”。孙鑛早年为张居正所抑,然却少有怨望,曾称张居正为“宰相中射雕手”。孙鑛无嗣,曾自嘲云:“释迦不以罗睺传,仲尼不以伯鱼传。”

 

制新茶

[清]黄宗羲

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顶,,出市俱争谷雨前。

两筥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

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茶烹瀑泉。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今属梨州街道)人,明清之际思想家、文学家。父尊素,“东林”名士,被魏忠贤陷害,他受遗命,问学于刘宗周。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组织“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庭征召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开清代浙东史学之先河。

 黄棃州的好友,明末学者、官吏郑溱写的一首茶诗——《家人夜制新茶》,描写了全家到车厩山采茶、炒制、凌晨煮山泉品新茶的艰辛和快乐,和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人夜制新茶

[明]郑溱

高冈茗草并兰生,      制茗当如兰馥清。

彻夜经营调火候,      全家揉焙到天明。

老夫倦睡两三觉,      小鸟唤呼千百声。

起瀹天泉香入口,      建溪顾渚浪垂名。

全家出动不辞辛劳,到茶区采制新茶,炒茶杀青,通宵忙碌,辛勤劳作。待到制好了新茶,已是五更将尽,“小鸟唤呼” 晨曦初露,虽然睡眼朦胧,但作为一位爱茶人,此时此刻用山泉烹茗尝新,品尝劳动果实,顿时身心舒坦,疲劳顿消,该是何等的惬意与享受!此情此境真是茶人的一大快事,唯有郑溱这样热爱生活、懂得种茶、制茶、品茶的世外隐士才有福消受。

 

郑溱 字平子,号兰皋,别号秦川,慈谿半浦人。弱冠游广,穷研六经,手披口诵,著作等身。崇祯十三年(1640)列副榜,后贡入国子监。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监国鲁王朱以海在金门逝世(“监国之难”),闻报就缢,迫于父命而止。自此终身不复言仕,埋身江上,读书授徒以奉其亲。晚以著作自娱,八十六岁而卒。殁后葬于黄墓山。

首句“高冈”指的是慈谿贡茶产地冈山(今属五联村),海拔400多米,现有有机茶园200余亩,由宁波丞相绿茶业有限公司经营,山上茂林修竹,环境绝佳。冈山茶区多兰蕙,茶叶揉搓焙制后会有天然兰香,将茶香中的兰香与当地兰花融于诗中,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十二雷茶灶赋

[清]全祖望

吾乡十二雷之茶其名曰“区茶”,又曰“白茶”,

首见于景迂先生之诗,而深宁居士述之,

然未尝入贡也,元始贡之。

王元公曰:“以慈谿车厩岙中三女山、资国寺旁所出称绝品,

冈山、开寿寺傍者次之,

必以化安山中瀑泉蒸造,审择阳羡、武夷未能过焉

顾诸公但言区茶之精,而不知早见于陆氏《茶经》。

按陆氏云:“浙东以越中为上,生余姚瀑布泉,岭曰‘仙茗’。”

盖实即明州三女山之物,特以余姚瀑布泉制之,遂误指耳。

但十二雷者甚难致,而近日山人亦无识者。

嘉植沈沦甚为可叹。

予自京师归,端居多暇,乃筑一廛于是山之石门,

题曰“十二雷茶灶”。

将俟春日,亲躬其窔奥而制之,因谋茶具甚备。

《茶经》曰:是茶有二种,大者殊异,其即三女之种乎?

予因乞灵于茶神以求其大者,先为赋之。曰:

四明四面兮俱神宫,就中翠碣兮尤清空。

大兰峨峨兮称绝险,蜀冈旁峙兮分半峰。

其间剡湖则西兮蓝溪则东。

峰回溪转兮非人世,酿为嫩雪兮茸茸。

百七日兮寒食过,廿四番兮花信终。

二百八十峰兮土膏动,

一万八千丈兮云气浓。

时则小草兮珠圆,长条兮玉洁。

双韭兮梃生,三菁兮秀出。

青棂兮吐丹,白附兮结实。

插珑松兮篁竿缠,缨络兮萝阙。

彼避世之奇人各分曹以登眺,盖饱餐而有余。

薄烟火以不道,乃有茶仙经营茶灶,

爱兹茶山烟岚窈窕。

入精蓝兮偃息,登古墓兮踟蹰。

访旧文兮断碣,吊高僧兮遗书。

彼人代兮已远,恨宿莽兮成墟。

独新牙兮正茁,几弥望兮山居。

于是撷之、掇之、吹之、嘘之、蒸之、焙之、析之、摅之

都蓝之,具于以储之。

彼近山之瀑泉,推化安为绝胜。

虽雪窦之飞湍,拜下风于锦镜。

致陆羽之传讹,喜孙因之可证。

来制良材以慰幽兴。

其相则屈兮曲兮如鱼钩兮,

其色则皎兮峭兮蔑视绀緅兮,

其数则六律六同兮正一周兮。

太白补陀未敢俦兮,大小晦之茶坑逊十筹兮。

昔茶户有编,茶场有使。

幸徐公兮惠民,罢榷租兮世祀。

胡降臣兮固宠,开贡使兮贻厉。

自元初兮经始,历明代兮未弛。

怪近世之稀逢,致消渴其何恃。

既麈鞅之可除,窃山栖以有志。

茶经一卷,茶寮数事。

比邻可睦,那须黄羊活眼。

盈瓯司命,是尝媚之不辱,炀之无坊。

倘稍存夫本色,为我和以老姜。

 

①景迂晁说之号景迂,宋 元佑(1086~1094)中因党籍贬为明州船监。尝着《易元星纪谱》。

②阳羡,今江苏宜兴南。武夷,福建山名,两处均产名茶。

江苏宜兴,古称阳羡,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历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两处均为名茶,足与十二雷媲美。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他曾作《赠雷僧》诗三首,并自注:“予点四明茶云‘直罗有此茶否’?答云‘官人来,则直罗有’。十二雷,是四明茶名”。诗中似乎颇为自豪地向客人展示了白茶十二雷茶。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宁波),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宝祐四年(1256)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所著《四明七观赋》有:“茗十二雷,采撷区萌”之句,记述了区茶的来源。

王元恭,字居敬,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至正六年(1340)任庆元路(今宁波)总管,编篡《至正四明续志》12卷以续补《延祐四明志》。

清代鄞籍史学家全祖望,曾对其进行详尽考证,并亲临车厩岙造灶复制四明十二雷,他所筑的茶灶,在他死后100多年还被写入县志。《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四 旧迹》有“十二雷茶灶   县西南六十里三女山石门,全祖望筑,题曰‘十二雷茶灶’。”并有《十二雷茶灶赋》赞之。

从上所引三位大儒的考证、结合全祖望的其它文述,可知十二雷茶是以采茶季节命名、白茶是以品种特性命名、区茶则取意园地栽培茶而非山上野生茶,实为一茶三名。

 

赋四明贡物区茶

[清]全祖望

春风一夜度过三女峰,茶仙冉冉乘云下太空。

资国寺前云气何梦茸,其雷一十有二青葱葱。

明州之茶制以越州水,陆郎茶经所志尚朦胧。

大观以来白茶品第一,东溪指为瑞应良难逢。

社前火前雨前三品备,雀舌纤纤足醒春梦慵。

范家小子已充卖国牙,底事又贻慈水厉莫穷。

在昔蔡公生平如崇墉,大小龙团尚为笑口丛。

应怜石门车厩百里地,春来撷尽香芽山已童。

自从罢贡息民真慈慧,山中茶灶长与丹炉封。

山翁私此一枪一旗乐,化安飞瀑独自流溶溶。

 

此赋别具一格,一韵到底。题后自注:“元贡,范文虎进”

“陆郎茶经”句后自注“《茶经》误以为余姚之产,不知三女峰在慈,而化安泉在姚,以是在泉制茶耳。”

其中“范家小子已充卖国牙”以及上篇写到的“胡降臣兮固宠,开贡使兮贻厉”句,均是对南宋降元将领范文虎(?-约1305)的鄙视。 结尾两句作者写了罢贡之后能在山居用化安飞瀑烹煮名茶的自在与快乐。

 

酬惠茶

[清]高斗魁

寒热难禁消渴侵,膏肓未必许施针。

鸯浆不到贫人口,芥叶倾分故友心。

自尔春风生两腋,忽然秋雨振疏林。

从来毒草能苏病,起坐思君报此音。

 

高斗魁是明末清初甬上名医,他的《酬惠茶》诗更多地着眼于茶的医学价值,在医生的眼里,友人馈赠的不仅仅是佳茶,而且还是施针不能奏其功的苏病灵草。

 

山斋清供

[清]姚丙荣

春来兰草长琼芽,雨后芳菲淑气嘉。

自采玫瑰三两朵,带烟和露煮新茶。

 

姚丙荣,清代慈溪人。

 

鄮东竹枝词

[清]李邺嗣

家居只是守耕桑,仕宦应须客四方。

每到春三节候好,新茶新笋定思乡。

 

自注:“前辈诗云:‘新茶与新笋,风味忆吾乡。’”

李邺嗣(1622~1680)名文胤,字邺嗣,别号杲堂,鄞县人,师从黄宗羲,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