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添加联想丰富写作”案例分析

 花瓣121 2017-04-15

“添加联想  丰富写作”案例分析

案例撰写:北京朝阳区陈经纶学校   陈沛

案例分析: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     李满园

  本节课教学内容背景(引言)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在智力结构中,注意力是窗口,观察力是眼睛,记忆力是仓库,思维力是心脏,想象力是翅膀。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联想想象这种思维能力有多重要。作文是一项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进而表现生活的复杂思维活动。它要围绕一个中心,把记忆、印象、见闻、感受等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进行联想。没有联想这一思维活动,所占有的材料就是一盘散沙,就很难形成一篇完美的文章。相反,如果在写作中能够运用联想,就能使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地选用材料,灵活地进行构思,丰富文章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       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六年和初一一年的写话和习作训练,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语句的选用、标点的使用以及简单的文体如记实作文、想象作文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生活阅历浅,认识生活有限,加之视野狭窄,学生对写作存有畏难情绪,觉得没什么好写,有些作文内容干扁不生动。因而本节课的设计力图帮助学生调动自己已占有的材料,运用联想来丰富写作的内容,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从而使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兴趣。

 

对以往教学情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教师指导公式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在联想的概念以及联想的各种分类上下更多的功夫。学生可能明辨了各种联想,却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因而本次教学的重点不涉及概念与分类,而是侧重于通过范文指路,引导学生学会添加联想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修改当中去。可以说这节研究课,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表达内容”这一理念,进行探索和实践,也是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薄弱点进行一些强化训练,突出实效。

(分析:“没得可写”,究其原因,学生不是没有生活,是缺少发现生活和感悟生活。本节课的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回忆、挖掘、审视自己的生活,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添加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范文材料的选取,依据课本。课本是读本,也是写作的典范。范文一是从课本中的记叙文中搜索筛选,确定了《百合花》一文中的两个片断。另外选取的学生作文是近几年本区和外区的初中学生作文。从名家名篇到学生习作,让学生明确了什么是联想,体会其好处。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作文的修改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找出范文中运用联想的部分,体会其作用。

2.能比较恰当地运用一些方法,学习给文章加入适当的联想。

3.能有意识地运用联想来丰富写作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运用联想的部分,体会其作用。

2.学习给文章加入适当的联想。

(分析:新课标提出:“在写实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延伸展开式的合理大胆的虚构。”联想的种类繁多,例如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用一、两节课是不可能系统地完成联想训练的写作指导。因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在篇章中加入适当的联想,以达到丰富写作内容的目的,不涉及概念与分类。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着重思考了通过什么方式把学生带入写作过程这一问题。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有意识的在写作中运用这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的“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达到开阔写作思路的目的。

学法指导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使之理解和转化为能力。其次,课堂设计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抓联系点),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由课内到课外)。教学设计的学生活动,既有学生个体的活动(范文引路),又有学生群体的活动(学生习作)。最大程度的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三、学习准备分析

1.课前下发6篇学生习作,要求学生读熟文章、读懂文意。

2.课前一周,课堂完成半命题作文《有         真好》,以备这节课修改作文使用。

(分析:学生只有在课前读熟文章、读懂文意,才能保证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快速、准确地找到6篇文章中分别采用联想的部分。

学习了添加联想的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自己的作文中去。因而提前一周课堂完成《有       真好》的作文。当堂完成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写作的效率,更能够保证写作的质量。教师利用一周的时间熟悉学生的当堂作文,并从挑选一篇最适合添加联想的学生习作,以备上课时同学们一起完成添加联想的训练。同时在课后,有利于每个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方法,利用这篇作文进行添加联想的作文修改练习。)

 

四、教学过程与研究

(一)发散思维想一想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一段灌篮表演,那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由图中的这个篮球,你联想到了什么?

(分析: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了导入——观看有关灌篮表演的的视频。利用视频导入新课,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本节课导入的设计立足于学生,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生活;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由篮球产生的相关联想”的顺利进行做充足的准备。

客观事物复杂多样、千变万化,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探索。实际上,我们就某一事物可以联想到的其它事物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正因如此,才有思维的丰富性,才有异彩纷呈的构思。由篮球展开的联想,这种发散性联想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和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突破“无话可说”的思维瓶颈。)

生1:篮球明星、乔丹、巴特尔、姚明。

生2:西瓜。它们都是圆的,而且西瓜也有条纹。

生3:月亮、盘子、奥运五环……

生4:我想到了足球、兵乓球、弹球、棒球……

生5:我想到了NBA篮球赛。

师: 有没有以篮球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

生6:《灌篮高手》、《空中大灌篮》。

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打篮球,如果说我不喜欢篮球,我可以喜欢乒乓球,我还可以喜欢游泳。现在运动已经成为咱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师: 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个星期的篮球比赛,咱们班几个男生打败了2班的2队,你们知道他们是靠什么获胜的啊?

生7:团结。

师:好。平常我们同学与客观事物接触,头脑中就会留下痕迹,形成回忆。而你们这些回忆,通过刚才实际看到的“篮球”这个物象,便产生了联想。那么什么是联想呢?不过就是由此物引发的对其它人、事、物、理的联系。联想要合理,必须要抓住联想点。比如说由篮球想到了篮球比赛,进而联想到美国篮球比赛(NBA),它们的联想点是比赛。同学能不能自己说说:刚才我们由篮球想到其它的人、事、物、理,它们联想点分别是什么?

(分析:概念的提出不着痕迹。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怎么操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才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联想的“联想点”。“联想点”就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地方。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联想合理,就是要抓住事物之间的这些联系点。)

生1:联想到“圆和圆月”,因为它们的形状和篮球相同。

生2:联系到“足球、手球和曲棍球”也是因为它的形状。

师:  刚才他说这个联想点也是形状。除此之外,这些都属于什么呢?

生3:它们都属于球类运动。

生4:联想到“运动健身”,应该是它的作用。

师:  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有没有?那么由篮球怎么会想到“合作、竞争、团结”呢?

生5:精神。

师:  应该是精神。由篮球想起“灌篮高手”呢?

生6:内容。它是有关篮球的一个故事。

(二)名家名篇说一说

师:同学们由篮球发散思维联想起很多东西。那么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怎么来运用联想?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一篇文章《百合花》,我们就以这篇课文为例,看一看名家是如何运用联想的?这篇文章中有两个片断都运用了联想,一个是“拖毛竹”,一个是“中秋节”。同学们,你们说先选哪个片断来说?

(分析:范文材料的选取,依据课本。课本是读本,也是写作的典范。范文引路,首先从课本中选取了名篇《百合花》的两个片段。通过准确找出片段中运用联想的句子,让学生学习名家如何运用联想,为何要在此处运用联想。即明确联想的作用。)

生:“拖毛竹”。

师:同学们迅速读一遍,找到这个片断中运用联想的相关语句。

生:“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这些语句运用了联想。

师:你看“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这句是不是(联想)?

生:不是。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把这些运用联想的语句去掉,和原文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同学们可以串起来把它再读一遍,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加入这一段联想?

(分析:联想本身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我们用它为作文的构思服务。联想首要的目的就是立意新颖。换句话说,联想的成果首先要体现在立意上。通过对比联想语句删与留的表达效果,就是让学生明白联想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要自觉把联想与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为表现主题服务。)

生: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段对故乡生活的回忆的话,那么下面“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就会给人一种比较奇怪的感觉。作者由它在家时的职业,联想到了故乡生活,萌生了一种亲切感。所以才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师:好,说得非常好!拖毛竹是“我”所熟悉的故乡生活,是“我”立即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的感情基础。如果删去,感情变化突兀(过于突然),让人不能理解。

师:下面一段——“中秋节”。同学们继续找:哪几句运用了联想?这一次希望大家找得更准确一些。

生:“在我的故乡……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师:这其中有一句不是联想,你能说说是哪句吗?

生:“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这是他现在实际做的一件事。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它串起来读一遍,体会一下此处联想,它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生:做到了强烈的对比。

师:中秋节不仅是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还包含了团圆美好的意思。这与后文通讯员的牺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悲剧的气氛。如果删去,中秋节仅仅是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没有强烈的对比,那么通讯员的牺牲,气氛就不会这么浓烈了,就不能突出通讯员牺牲的悲哀和壮烈。

    读了《百合花》的这两个片段,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刚才所读的是名家名篇,那么同学们自己运用联想来写文章会不会有困难呢?下面,咱们就再看看我们同龄人的习作,昨天发给同学们两张篇子,上面一共有五篇学生作文。

师: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讨论3个问题:①分别从这五篇文章中找到运用联想的语句?②作者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联想?③体会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分析:从名家名篇的选取到同龄人的成功运用联想的习作,目的不尽相同。采用学生范文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树立写好联想我也能行的信心,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加入联想的方法。以此为例,为下一环节,学生现场操刀为同学的作文添加联想做好准备。在前一环节的铺垫下,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准确的找到文中运用联想的语句,教师只需从方法上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规律即可。)

(学生分组讨论,约10分钟)

师:  先看第一篇文章《成长中的感悟》。

组1:我们找到的联想句是第五自然段,“我觉得他们像是在泰山上挑滑竿的两位挑夫……使劲地向上攀登着……”这几句。

师:  作者是怎么产生这个联想的呢?

组1:他通过父母对自己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他不体谅父母,联想到了挑夫。

组1:因为父母和挑夫都十分无私。作者对父母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种赞叹,以及对于他自己对父母态度的一种自责。

师:  作者把父母比作挑夫,说明他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这篇文章运用联想的方法是:比喻相似形象。

我们再来看第2篇文章《留在我心灵深处的期盼》。

组2:联想句是“我仿佛看见爸爸为妈妈披上了雨衣……可一眨眼他们都消失了。”

师:  这一部分联想,是虚幻的。为什么作者产生一种虚幻的联想呢?

组2:我觉得这个就可以体现出作者特别期盼他们家幸福,可是父母感情不好,要离婚。

师:  那么作者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联想的呢?

组2:我觉得作者是根据中考考场外面的环境。当时那天是下雨,那么他的那个幻想中也有雨。爸爸为妈妈披上了雨衣,自己身上却淋湿了。而妈妈心疼的,为爸爸撑起雨伞。

师: 作者虚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父母和好的画面,作者采用虚幻内心期盼的方法,为文章添加了联想。

下面,看第3篇文章《体验幸福》。

组3:我们找到的联想是在第4自然段:“想起一个故事”

师: 作者是怎么产生这个联想的?

组3:通过亲身的经历联想到这个寓含哲理的小故事,明白了幸福的含义。

师: 说得好,作者通过寓言诠释含义。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章还有一处联想呢。

组3:第2段:“昏黄的灯光中,……那般的慈爱而又安详。”

师:  这一段的联想类似于上一篇的虚幻。他为什么会幻化出外婆在一针一线为我们缝制口罩呢?

组3:这个就是“非典”的时候,他回家看到那个口罩,通过口罩联想到当时外婆缝口罩的那个情景。这些联想也正是源于他感受到外婆对他的爱,所以他觉得很幸福。

看第4篇《我爱读书》。

组4:第三自然段:“读着它,我好像回到了一千年前,仿佛亲眼目睹苏轼站在赤壁江边,高唱‘大江东去’;又好像看到李清照因思念丈夫而独自乘小舟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

师:  怎么产生的这个联想?

组4:他读《宋词鉴赏辞典》,根据内容联想到了当时可能发生的一些事。

师:  猜想一下,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会想象着与他们在一起?

组4:看这本书看得出神了、入迷了,已经融入了当时的那个情景之中。

师: 好,非常好,联想还可以采用入境浮现场景的方法。这篇文章还有一段联想,谁还能说说?

组5:第4段:“说起来,我与书还真有一段渊源呢!听说小时候抓周,面对小汽车、布娃娃、积木……不省事的我竟拿起一本厚厚的书来。‘这孩子将来看书准多,准有学问!’迷信的奶奶下了断语。”

师: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联想?他是由什么产生的这个联想?

组5:我觉得就是因为它上一段说我有一个“书呆子”的外号,又说我与书还有一段渊源。由这个产生的联想,我觉得它突出了作者喜爱书,特别是从小时候就开始了。

师:  对。回忆叙说往事,他从不懂事的时候就开始“抓”书,而长大了之后又读了很多书。

最后一篇范文《我的母校需要我》。

组6:第9自然段:“群雄逐鹿的豪情……各路英豪金榜题名!”

师:  作者再现了当年情感场景,他是因何产生的这个联想?

组6:老师的电话引发了我对母校三年生活的回忆,于是作出返回母校参加中考的决定。

(三)自己的作品练一练

师:  咱们学了名家名篇,又读了五篇学生作品。咱们看看自己同学的作品,以翟宇新同学的作文为例,同学们一起帮她修改。

(分析:添加联想的方式很多,教师精选了一些学生习作,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联想添加的方法。通过学生范文,指导学生总结出添加联想的一些方法。了解这些联想的方法不是目的,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原有作文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方法恰当地添加联想,为表现主旨服务。)

大家看一看:她的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加联想,所加入的联想是不是恰当?

(作者朗读《有钢琴真好》)

(学生分组讨论,约5分钟)

(分析:结合优秀范文的讲解,把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之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是写作指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重要的环节中更要让学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次写作指导中,学生就哪可以加联想,加什么联想,为何要在这加联想分组进行了讨论;对每一组的作文进行点评更是一次全班性的讨论,是全班同学智慧的碰撞。)

生1:我觉得这段联想可以加在“我的心情随着沉静的旋律变得舒展开来”后面。我觉得可以加:“我感到自己站在一轮圆月下,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潮水涌来,我的心中也波涛澎湃”。

作者:你为什么加这啊?

生1:前边已经谈到了自己的心情,由心情可以引发这首乐曲的内容的描述。

师: 这是作者的一些感受。那么加入这个联想,有什么作用?

生1: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心情的变化,由此感谢他的钢琴。

生2:他还可以加一段联想在“取而代之的则是无尽的欢悦”和“乐圣贝多芬”之间。这里可以加一下有关贝多芬的一些生平,一些事迹。

师: 把贝多芬身上的一些坎坷经历放到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2:这样可以和后文呼应,写出他的心情变化。由此产生一些感悟。

师:  现在请你(作者)自己读读看,体会一下同学们帮助你添加联想后的效果。

(作者朗读)

师:联想与回忆是密切相关的。联想要丰富,就要融于广袤的时空之中;联想要合理,就要抓住所联想事物间的联系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过程中,能有意识的激发自己的联想,丰富我们写作的内容。

(分析:修改文章是写作过程中各种思维能力再运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修改文章,就必须注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延伸与拓展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给学生自己的作文《有        真好》加入适当的联想。

 

总体分析与建议

    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文形式。在他们看来,想象作文好写。的确,完成一篇想象作文不难;但是,要写好想象作文,却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作文的现状,怎样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呢?

本节课教师教学设计从8篇范文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联想,联想有哪些作用,怎样合理恰当地添加联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合作完成发散思维想一想,名家名篇说一说,自己的作品练一练三个学习内容。学生能始终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效果显著。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艺术性,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定向化。从这节课的内容看,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不是过于开放拢不回来,就是程式化模式化。陈沛老师在这节课上既能有效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辨,充分想象,教师的调控以及主导作用发挥得较好。 

(2)教学过程心理化。本节课的教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篮球导入”———到“范文引路”(《百合花》)———再到“习作评点”———最后落在“修改实践”上。这是一个教学流程,学生由感性入手,以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再从鉴赏入手,且落在自己的作文修改上。由学习模仿到语言实践,这一教学过程也是一段心理历程。

(3)教学方法艺术化。本节课,开讲激趣,磁力效应。导入部分的灌篮欣赏,感官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随后有关“篮球”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联想,开启下文,导入的作用发挥得好。美读体察,语感效应。在范文引路时,直观显示《百合花》相关段落联想语句的删除对比,使学生迅速感悟到加入联想的好处。为避免教学受课件的制约,特地将本节课的课件运用VB程序进行机动设计,方便教师在教学中随学情来调整课件,真正达到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目的。电脑辅助对比效应非常强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氛围情境化。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情境中进行的,而情境完全要靠教师设计营造出来。这节课设置了这样几个情境:认知氛围的情境,思辨氛围的情境,以及交流氛围的情境等等。

建议:

1. 联想的类型多种多样,除了本节课所择用的几类外,还可以进行逐层深入联想、正反结合联想、整体与部分联想等等。联想添加的方法也不止课堂上讲解的这几种,可引发学生在课下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范文仅仅是个引子,如果能在课下或作业中加强个性化相关指导,可能教学效果会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2. 本节课中,教师比较注重怎么去添加联想,但是所添加的联想是否能为突出主旨服务,强调不够。添加联想的根本是为更好的突出主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更加明确添加联想的目的。

 

附1:教学设计初稿与定稿的切入点和立足点的比对

初稿:定位为对学生进行不同类型、不同角度、不同情境下相关联想的训练。意在使学生认识相关联想的特点,运用相关联想,针对同一作文题目进行多角度立意的训练。通过试讲,感觉初稿设计比较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写作的需求。学生的思维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散训练,但是落实到自己的作文中,学生对如何运用相关联想,还比较茫然。

定稿: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在初一训练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写作内容不够具体的现状,在初二学段设想通过联想训练来解决问题。我觉得学生最需要教师提供一些丰富写作内容的方法和相应的修改指导,所以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对这节写作指导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定位为教给学生添加联想的六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为一篇学生作文添加联想,课下再落实到自己的作文中。学会添加联想,通过添加联想达到丰富写作内容的目的。课堂导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作为的切入,使学生能快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附2:教师反思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重作文指导、轻作文修改的教学状态,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大多强调写前的指导,而忽视了作文修改成文的过程。可以说,正是通过对这节课的反复打磨,我才明白了应该怎么上一节作文修改课。借用恰当的材料,教给学生一些写作和修改的方法,并最终落到学生自己的作文中去,才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水平的根本途径。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是选取恰当的范文。本节课堂容量大,共涉及课内课外、名家名篇学生习作共8篇文章。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①  对相关联想这个概念的理解

在诸多联想类型中相关联想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联想。我在教学设计时,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发学生思考,为何会产生联想。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相关联想这个词,但不涉及具体的概念。

②  课前下发的6篇学生习作的阅读理解程度

相关因素: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文章内容与读者文化背景的关系、文章内容与读者知识背景的关系,以及学生的认真程度、思考的深度等。这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因素。

③  固有的知识积累

相关联想是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联想需要丰富的知识积淀。没有固有的知识积累,即使把握了产生联想的角度,也只是纸上谈兵。

④  小组参与讨论的成效

组成合作的小组能否有效地搭配成整体,小组内有无能够起到骨干作用的核心人物;学生有无充分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强不强;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是否明确等,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⑤  教师引导的是否恰当到位,或是对小组学习的调控是否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大约占到了课堂的三分之一,故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关注和调控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⑥ 当堂学生作文修改,加入相关联想的可行性

教师课前筛选全班同学的作文,能否选取出主旨比较鲜明,并适合群体添加联想,添加联想的位置比较自由的作文。选取恰当,能够激发每名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添加位置比较自由,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课堂使用的5篇范文

 [学生习作1]         成长中的感悟

夏天打蚊子是家常便饭,然而我的打法却与父母大相径庭。我只有当成群结队的蚊子如同歼击机般在耳边“轰鸣”时,才用手“天马行空”般乱挥一气。蚊子赶跑了,我便“大功告成”了。父母的打法却与我截然不同。他们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一旦发现“目标”,便一起出动,进行全方位地搜寻,上上下下,旮旮旯旯,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有时为了一只蚊子,竟然半夜起来奋战,全面进攻,围追堵截,颇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势。

但是对此我却从未考虑过,直到有一天,我扶着站在椅子上的父亲,他用粗糙的大手重重地拍向一只蚊子,嘴里还愤愤地说:“看你还咬我儿子!”一刹那,这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却如同一道阳光穿透了乌云,使我的心头豁然开朗了!——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我!

然而,从前的我,却对父母的这些无私的奉献一直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如今,重新审视父母,我觉得他们像是在泰山上挑滑竿的两位挑夫,而且是两位不为报酬的挑夫。他们一个躬身在前,一个挺腰在后,步履蹒跚地抬着坐在轿中的我,攀向那“泰山顶峰”。我渴了,他们递上泉水,我饿了,他们奉上美食。而他们却无怨无悔,使劲地向上攀登着……而我呢?坐在轿中轻松地看书学习,竟还连连喟叹行路难!我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两位“挑夫”,体谅体谅他们的辛苦,或是给予他们些许安慰!这是何等的不知廉耻啊!

 

[学生习作2]      留在我心灵深处的期盼

我拖着深重的脚迈进家门。一抬眼皮又望见妈妈瘦弱的身躯和装出来的轻松一笑,而小屋又传来了没规律的按鼠标的声音。我的心又无可奈何地凉了下来。很明显,我那幼稚的期盼再一次落空;似乎我早该想到的,他们恩爱的样子在我脑中已是空白,能寄予希望的只是那几张发了黄的照片。

初三的生活紧张的很。我期盼着他们能为我而和好如初。每天我都紧张地盼着。可是,我这小小的愿望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那是期中考试后的一个晚上。我胆怯地坐在椅子上等着爸爸的教导。可这一次他并没有说很多关于考试的话。最后他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倩倩,我想和你商量件事。”我的心咯噔一下,我知道他要说什么,我早该做好思想准备的,可我为什么还这么紧张?他下面说的话我没听进去几个字,只听进去四个字:“考完离婚”。我感觉我的背后被狠狠的刺了一刀,心被割的生疼,那种疼我从来没感受过,是撕心裂肺的疼,使我透不过气来。我没有反驳,这种家庭悲剧在电视上我看得不少,我心里清楚结局。如果他们在一起很痛苦,那么分开未尝不是件好事,他们高兴我也就高兴了。可我,心灵的深处仍留着那么一丁点期盼,期盼着奇迹的降临。

如今我坐在中考的考场上,外面的雨下得很大。我仿佛看见爸爸为妈妈披上了雨衣,自己身上却淋湿了。而妈妈心疼的,为爸爸撑起雨伞,他们俩相依偎着走在雨中,可一眨眼他们都消失了。也许时间真能消磨一切,它消磨掉了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和他们的青春,消磨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在我心灵的深处仍然期盼着,期盼着时间也能消磨他们之间的矛盾。消磨我内心的痛苦。我将永远期盼着,期盼着……    

 

[学生习作3]           体验幸福

非典初期,市场上曾出现过物资紧缺的情况,连口罩这种最基本的防护用品都买不到。妈妈要上班,我也要上学,万一传染上,可是不得了。外婆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久前的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桌上放着一个洁白的口罩,密密的针脚很是整齐,看了看,却绝对不像市场上卖的那一种,莫不是……一个念头闪过了我的脑际。昏黄的灯光中,外婆那微驼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旁边的茶几上摊放着一些纱布,外婆带着老花镜,正在一针一线为我们缝制口罩呢。她略微眯起双眼,神色间透着专注,左手拿着口罩,右手有节奏地穿针引线,那般的慈爱而又安详。

望着望着,我心中陡然涌起一阵激动,抚摸着手中外婆缝制的口罩,我倍感温暖。这种感觉似已在记忆中尘封已久了,或许这就是幸福吧。我深深感到,这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外婆对我深挚的爱,承载着这样一份爱,我又有什么理由不感到幸福呢?我忽然有些惆怅,原来幸福并不遥远,它就像那家长里短一样平常而又简单,往往被人们忽略。然而我又很欣喜,我终于在平凡中体验到了幸福,更深一步理解了幸福的涵义,以后,我就不至于因为追求那个遥远的“幸福”,而忽略了身边许许多多的幸福。

想起一个故事,小猪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告诉它幸福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猪就拼命地想抓住自己的尾巴,却怎么也抓不住,只是原地打转。妈妈见状,笑着告诉它:“傻孩子,你只要向前走,幸福就永远跟着你。”

 

[学生习作4]        我爱读书

我爱藏书,但更爱读书。有一天,我新买了一套《宋词鉴赏词典》。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下午买回家,便坐在桌前读起来,不知不觉,已是深夜。读着它,我好像回到了一千年前,仿佛亲眼目睹苏轼站在赤壁江边,高唱“大江东去”;又好像看到李清照因思念丈夫而独自乘小舟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妈妈推门进来,端上一盘煮好的鸡蛋作为夜宵。我正看得入迷,于是漫不经心地随手抓起一只便大口咬了下去。“哎哟!”我立即跳了起来,一边吐着鸡蛋皮,一边捂着半边脸大叫。一旁的妈妈却早已笑得前仰后合,闻声赶来的爸爸也放声大笑。此事后来竟被邻居传为笑话,而我却不以为然——书圣曾错以馒头蘸墨,我熊蕙错啃鸡蛋皮不也可成为美谈吗?自此“书呆子”的外号便传开了,但是只要能常读书,做个呆子又有何妨呢?  

说起来,我与书还真有一段渊源呢!听说小时候抓周,面对小汽车、布娃娃、积木……不省事的我竟拿起一本厚厚的书来。“这孩子将来看书准多,准有学问!”迷信的奶奶下了断语。到现在,学问虽然没有,书却真的看了不少。牙牙学语时,便开始摇头晃脑地背《唐诗三百首》;后来又为《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洒同情之泪,也曾痛恨《欧也妮·葛朗台》中堂弟的冷酷无情,到现在时而大啃《二十四史》,时而研究《世界哲学》,时而又探讨《算术研究》。读书使我聪慧,读书使我开朗,读书使我深刻,读书使我广博。书让我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学生习作5]          我的母校需要我

西城区考生

我生在河北的一个小城,那里挥洒着我十五年的悲欢喜怒。一年前,父亲调至北京,我也要在北京上高中,有喜有悲。本来决定在两边都参加中考,但是……河北为22、23两天,北京为24、25、26号。虽然没有正面冲突,但两边应战可能意味着鸡飞蛋打。我无助了……

揩了一下眼角,湿的,说不清是什么感受:背叛?离愁?  

听着火车向前的声响,我倦了,看着窗外散漫的炊烟。……

忽然,一阵急促的响声,把我惊起,打开手机,是班主任广老师,“你在哪儿?”“车上!”无声的死寂,尔后是断续的抽泣,“你……真的不参加河北中考了吗?”“大概是吧……”“你知道老师们对你有多大的希望吗?回来吧!”老师的声音愈发沙哑,昔日的柔和竟变得如此凄苦。“可……我已经上了车,而且马上就到了。”“孩子……老师祝福你!”电话那头挂断了。如此凝重,静寂。

眼泪落了下来,定点在地板上。

三年寒窗苦读,在我的母校,往日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群雄逐鹿的豪情,虽败犹荣的感慨,谈笑风生的欢颜。老师手中残剩的粉笔头,课桌上的名言,宿舍里发暗的灯泡。这些都是我人生的珍宝,生命的升华。三年来,老师们的教诲,同学们的宽容才造就了今天的我。明日一战当分高下,各路英豪金榜题名!母校的荣耀在我们每个同学手中,三年恩情,怎可一走了之!!泪水停住了,拳头越握越紧。

 

[课堂添改作文]

有钢琴真好

陈经纶中学       翟宇心

还记得在初一的一次考试中,我失利了。成绩、名次都后退了一大截。当时,我感到天好像塌下来似的,一切都是那么阴暗,一想起我那不堪入目的学习成绩,便觉得心灰意冷、希望全无。

那天放学后,我习惯性地坐在钢琴前,习惯性地把双手放在琴键上,手指不由自主地弹起了那令我熟悉的旋律——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弹着弹着,我的心情随着沉静的旋律变得舒展开来。我全神贯注地弹着,内心没有一丝杂念。一曲结束后,不知怎的,我心中的苦闷已经一挥而散,取而代之的,则是无限的欢悦。贝多芬之所以称为乐圣,不仅仅因为他有音乐才华,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坚强的心。我又何尝不可呢?为了一次考试,失去了信心与希望,值得吗?一次小小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想到这儿,我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因为我知道:向上的路总是坎坷而又崎岖,但生活的强者总是能勇敢地迎接挑战,一直向前走不回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