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往事系列:吕氏失国

 梁园处士 2017-04-15

刘邦快死的时候,和功臣们定下白马之盟,和大家约定“非刘氏而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时候,异姓王也都死完,该封侯的也都基本没落下谁。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里,惦记着称王封侯的,非吕氏家族不可了。这么看,刘邦定下的这个盟约其实就为遏制吕氏家族而量身定做的紧箍。从道理上讲,刘邦死后,只要真的如刘邦所预测的那样——吕氏当国,吕家霸占天下,任何看不惯这种夺权行为或者利益因此而受损的人,都可以拿着这个盟约出来说话,依此召集天下人马,帮着刘家人再把天下夺过去。这就是刘邦生前为吕氏当国后埋下的地雷。

从表面看,这颗地雷还是有点响动的,只是没炸开。吕后当国之后,吕后找来王陵、陈平和周勃来商量分封吕氏一族为王,右丞相王陵挺着身站出来,说“高皇帝杀白马,立过誓约,不让非刘姓的人称王”。在吕雉当家作主的时候,“轴”人王陵用这个说法来刺激和反对吕雉,下场虽不至于死,但也被吕雉夺了丞相的实权,被放到太傅的高位。气得王陵十年内死不出门,活活地把自己憋屈死。地雷没炸开,也不能说地雷有啥问题,关键是是拉响这颗地雷的人王陵没权没势,他根本拉不动。在“后刘邦时代”里,这个盟约对于刚毅、狠戾、大权在手和没人约束的吕雉而言,也就是个草稿纸。

在陈平和周勃等汉初功臣集团的默认和怂恿下,吕氏顺利当国,这期间,吕家人中三个被封王和五个被封侯,吕氏家族表现出一股子强取豪夺,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做派,看样子,如果吕后死得再晚点,吕氏家族的人再昌盛点,天下变了颜色,应该没啥问题的。

历史没有向着吕雉指出的方向前进,相反,在吕雉死后,吕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几乎瞬间被彻底诛杀。从吕氏失国的过程看,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吕雉死了,大权被不争气的侄子吕产和吕禄掌握,两个侄子在政治上幼稚,关键时刻缺少高人当帮手,与他们交手的是跟着刘邦打天下出来的老狐狸陈平和表面忠厚内藏“花花肠子”的周勃。刘氏诸王和军功集团以维护正统的名义,用欺骗的手段,巧夺吕氏家族的兵权,吕氏家族丢了兵权,进而丢了脑袋。这场宫廷政变的看点很少,归纳起来,就是一群窝囊废被一群聪明人全歼的过程。

吕氏失国后,立了大功的周勃爆得大名,被冠之于“安刘必勃”的美名,吕雉和她的家族作为办坏事没办成、搬石砸脚的典型被记入史书,以作为供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当然,最后得到好处的是那个置身事外的代王刘恒——一群杀完人的功臣把远在太原安心作王的刘恒迎到长安,让他当了皇帝。汉初的天下进入文景之治的新时代。

传统史书习惯于把这次宫廷政变的罪魁祸首归于吕氏集团,把这帮人说成希望发动政变、夺取刘氏天下的罪该万死的篡位者,这些心狠手辣、出阴招、冒坏水的外戚要把立了大功、一脸无辜的功臣们一网打尽。鉴于外戚在中国传统帝国里中总是非奸既诈的货色,这些吕氏家族的各色人等自然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了。

不过,史书的记载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吕氏家族足够多的坏良心的做派,这让坚持正统无敌的人们失望了。相反,从史书中,我们看到的是,正是那些功臣集团的人在积极使坏,仗着吕雉死了,大家无所畏惧了,联合刘氏诸王,共同出击,把呆头呆脑的吕氏家族一网打尽。正如史学家吕思勉说言“诸吕之败,正由其无剪灭宗室、功臣之计”,也就是说,吕产、吕禄为代表的吕氏家族并没有蓄谋已久的杀人谋划,因此才被有蓄谋已久的杀人谋划的功臣集团和刘氏诸王们杀光灭尽了。

刘氏诸王杀吕氏家族的理由很充分。尽管吕雉很会折腾,她至死也都一直扶持着一个刘家人当皇帝,但毕竟在吕雉当家作主的时候,她曾逼杀过三位赵王和亲手废除了一个皇帝,结结实实地扇刘氏家族的耳光,让刘氏家族很丢面子。尽管吕雉分封了刘氏八个王、七个侯,也亲自抚养了那个从小没娘、没人疼、没人爱的淮南王刘长,但她也没少封吕氏家族的人当王、当侯,给吕氏家族的封地净些是好地方,打压刘氏家族的拳头很硬实,让刘氏家族的利益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损失。面对这种局面,刘氏诸王中有点骨气的,为此而起兵造反,也是相当说得过去的。后来,齐王刘襄在齐地造反,他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在长安内应,也就没啥奇怪了。

按说,这种宫廷斗争说起来都是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和那些为皇家打工的功臣集团的人本质上也没啥关系。吕雉称制时候,周勃、灌婴、陈平、陆贾、张苍等功臣宿将们都安之若素,甚至右丞相王陵顶撞吕后封吕氏家族的人为王时,周勃和陈平还在旁边唱反调。平时,其他那些吃着刘邦的俸禄、拿着刘邦好处的功臣们,也没听说谁跳着高地要和吕氏决一死战,或者有用头撞墙、以死明志的举动。按照《史记》中《荆燕世家》的记述,吕雉封自己家族的人为王,好像还是这些功臣们主动提出来的。这些功臣们认为,既然吕氏当国,吕家人应该、必须和尽快被封王,如果吕雉不这么做,是很不合适的。

后世的很多研究者发现,所有的迹象表明,吕雉做了一辈子的聪明人,但只做了一件足以让她后悔得再活过来的事儿,这就是动了功臣集团的“奶酪”。说起来,也不是说,吕雉把功臣集团那些人如何如何了,比如,她欺负谁了,杀了谁了,或者断了谁的吃喝。即使那个对自己表示不满的右丞相王陵,吕雉也还是给了高位,只是把他闲置起来,而王陵是因为想不开而被憋屈死的,论起来,吕雉对他也还是不错的,毕竟吕雉是国之真主,你不听话人家的话,人家让你去高处当“装饰品”,用听话的,这么做也是说得过去的,不算是胡闹。其实,吕雉最不该做的事儿,是让吕产当了丞相,这样等于否定了从军功集团选人当丞相这个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汉初政坛规矩。

虽然白马之盟没有说,当丞相的一定是军功集团的人,但按照刘邦时代形成的观念,当丞相的都是立国军功的,自然按照大家的心理预期,谁的功大,谁就当行政、军事的“一把手”,以此类推。汉朝第一任丞相是萧何,大家确实没听说他有过攻城拔寨、手刃敌首的光辉业绩,但他当丞相是刘邦力挺的,那时候,刘邦把脸一翻,对下面的功臣们说,萧何是“功人”,你们这些在前线的都是“功狗”,没有萧何,“功狗”们想立功,连门都没有。但萧何刚死,被大家公推为立功最多的曹参就在齐国相国的位置上坐不住了,还没等中央的任命书下达,他就急急忙忙地收拾行装,准备去长安上任当丞相。从他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派看,那时候,谁当汉朝的丞相,是有规矩的,皇帝想变通都很难。

可是,吕雉不信这套,让自己的侄子吕产当汉朝的丞相。如果这种规矩一旦被沿袭下来,那些从刘邦时代活下来的功臣们把持行政、军事权柄的机会就被齐根断了。这可是极为严肃的事儿,如果让吕家人从此把持了朝纲,功臣集团丢了行政和军事权力,功臣们只能回家等死,从此没了事业可干,无聊空虚还不是最让大家憋气的,以后到手的馍馍会会被权力越来越大的皇室一口口吃掉,这就是吕产当丞相却让大家睡不着觉的根儿。“绝地反击,把吕氏的气焰打下去,把他们吃到嘴里的权力再从他们嘴里抠出来”,功臣集团的兄弟们自然都认为,和吕氏缠斗到底是要做、必须做、早晚也要做的事儿。只是吕雉活的时候,大家都不敢——那是真不敢啊,刘邦活的时候,拿吕雉都没办法,何况他们这些做刘邦小弟的人,他们只能坚持比吕雉活得长,等着机会欺负吕雉那些脑子短路、思想狭隘、气场不足的侄子们。

汉初的政治结构说起来也就是三权分立——皇室、诸侯王和功臣集团,这是大家的共识,吕氏在世的时候,整肃皇室内部,打压诸侯王势力,功臣们乐观其成,可把刀子伸过来,来割功臣们身上的肉,大家马上感觉很疼,急忙与诸侯王们联手。后来,文帝、景帝上台后,无论怎样打击诸侯王,对功臣们的那块奶酪,他们是绝不敢再动的。只是汉初的功臣们都死光光后,后来的功臣集团在皇室的分化瓦解下,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有时候大家实在受不了了,还再想找个外援,反抗一下,但他们平时没少充当皇室打压诸侯王的鹰犬爪牙,诸侯王们对他们的求援当然是爱理不理的。

按照集体行动的理论,皇室之所以最后胜出,也并不是说,皇室那些人脑子多么灵光,关键是,无论诸侯王还是功臣集团都由很多人组成,内部利益纷争不断,想形成行动一致、目标一致、利益一致的组织势必登天还难,除非承受一样的压力,平时大家没有斗得你死我活,就已经是和谐之极了。皇室只需有足够耐心,让这些人尽情地张牙舞爪,伺机挑拨离间,然后各个击破,没有不笑到最后的理由。

这么看,吕雉如果要避免这个最大失误,还是要在有生之年,干脆直接上位当女皇帝,自己死了再选个相对灵光的吕家人当皇帝,丞相自然还让功臣们当,说不定会出现吕氏皇室和功臣们一起对付刘氏诸侯王的局面。这样,吕氏家族是不是就好过了,这个虽不敢确定——毕竟玩得太大,翻船几率也太大,但既然有那份篡国的心,挑明了大干一场,总好过身死国灭,还让人笑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