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大德之容,惟道是从

 崔竣豪 2017-04-1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道德经》|大德之容,惟道是从

  1. 大德的内在及表现,完全依据道的准则。道的体现和作用,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而难于捉摸。在混沌模糊之中,好象有着道的形象,又好象有着很实在的东西。在那深远暗昧之处,有着非常纯粹的东西;这种东西非常浑朴纯真,有确实的依据和信验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从现在一直往古时考证,这种形象始终不变,可以用它来作为观察世间万物本源的依据。我是如何来了解万物本源的呢?就凭借的就是这个东西。

  2.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就是“大”的意思,“容”可以理解为表现、内容、运动规律。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最大的“德”也要服从于“道”。“德”是什么呢?“德”就是具体的某个东西最本质的内在属性,比如火德是炎上,水德是润下,就是说“火”最根本的属性一个是炎热,另一个是向上;而“水”最根本的属性一个是滋润,另一个是向下。而这个根本属性是服从或者说从属于“道”的。那么“道”又是怎样的呢?

  3.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首先,“道之为物”,就是说“道”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这种物质,就是规律,就是宇宙根本法。因为它的客观实在性,才称为“物”。这个“物”是和“心”区别开来的。其次,道是“惟恍惟惚”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般人是没法用“六根”所产生的“六识”去了解和把握“道”这个宇宙根本法的,所以当然是“惟恍惟惚”的。那么对于老子这样道行高深的人来说,它为什么也是“惟恍惟惚”的呢?因为“道”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在不停地运转变化之中的;尽管它在不停的运转变化,但它又是有规则的;说它是有规则的,它的规则又是不容易为人所掌握的;而且经历了漫长的游变过程,它又会回到它的起点。“惟恍惟惚”就是这个意思,说这个“道”是没有来历,也没有具体形状的。正是因为它是周而复始的,所以看不清来历——“恍”;正是因为它是不停变化的,所以看不清形状——“惚”。后面两句中的“窈”是说它远,“冥”是说它暗,都是看不清的意思。其实道就是这样的,它不象世间万物,可以被“人”确确实实地掌握。等到内修到完全掌握它的时候,其实你早已超越了“人”的境界了。第三,道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的。尽管看不清,但是多少还是可以看到一点的。就象雾里看花、盲人摸象,尽管不可得见全豹,但是也可得见一斑了。这个“一斑”可了不得,光从这上面看就看到了“道”的共性:它是有形象的;它是客观实在的;它是世间万物的精华和精髓;它是有规律、有信验依据的。这四条基本的共性,就是“道”的“名”——外在表现或者说运动规律。

  4.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这四条基本的共性——“道”的“名”,不但现在是这样的,一直往以前推,也这样的,这个“名”是不改变的,其实向未来推,也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就可以用它来“阅”——观察、了解、掌握、运用“众甫”——基于“有”的世间万物。“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从今天到古代,“道”的规律没有改变过,在万物开端的生发成长中都有道的规律的影子。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成长的规律呢?因为我知道了“道”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每一个事物,体悟到天之道的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