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山为名的泗水村庄(四十七的村子,有你的老家吗?)

 梁园处士 2017-04-15

  

 以山为名的泗水村庄


      作者 庄新明


  一、以山岭为名


  安久庄


  位于泉林镇驻地东南5公里,卧牛山东北麓,南临莲花山。


  明末清初,徐、张、李、王四氏祖相继迁此居住,位于久山(今名卧牛山)东北山脚下,以安家于久山下而取名安久庄。

  长青庄


  位于高峪镇驻地东北7公里,长青山西麓。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中叶,王氏始祖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王家庄。因重名,1984年以山更名长青庄。


  长山庄

    位于济河街道,县行政中心东南11.5公里,长山北麓清朝康熙年间,贺、徐、阎、朋四姓相继迁此居住,地处长山脚下,得名长山庄。

  东鲸(方言:qiong)庄

     位于苗馆镇驻地东南9公里,东鲸山北麓。 明代末叶,马氏祖由曲北社马庄(今属高峪镇)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马家庄。因重名,1984年因山更名东鲸庄。


  凤仙庄

  位于柘沟镇驻地北3公里,凤仙山南麓。 据《孙氏家谱》记载: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孙氏始祖夫芝由泰安县禹村(今新泰市禹村镇)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孙家庄。因重名,1984年以山更名凤仙庄。


  戈(方言:guo)山村

 自然村名称。是东、西、南、北戈山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金庄镇驻地西南2.5公里,戈山北麓。兖石铁路由村北通过。

  据明嘉靖戊午年《重修义勇安王庙记》碑载:明代此处为孔府所辖官庄之一,以山命名戈山厂。戈山是古代传说,因山顶顶峰有一个圆形的水坑像锅一样,当时命名锅山,明朝又名戈山。据清乾隆十四年十二月立《圣旨碑铭》记载:明末厂废立村,张、李、刘等姓相继迁此居住,沿用圣府戈山厂为村名。公社化时期称分为东、西、南、北戈山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后,生产大队改建行政村,复称东、西、南、北戈山厂村。

         1944年6月至11月,戈山厂村民在区中队和尼山独立营的支持下,连续四次击败日伪军的进犯,保卫了村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无畏精神。1945年2月6日,日伪军1000余人第五次进犯戈山厂村,村民顽强抵抗,奋力固守村寨,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失守。日本侵略军进村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杀害村民96人,打伤村民132人,烧毁房屋2100多间,烧死牲畜2000余头,这是日军在泗水及尼山地区制造的最大的血案,也是戈山厂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史诗。

  1991年7月1日,中共泗水县委、泗水县人民政府在原金庄乡戈山村北路口建立“戈山抗日纪念塔”。从此该遗址得到了宣传保护,成为县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山庄

  位于圣水峪镇驻地东南9公里,黄山东麓。清朝末叶,高氏祖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高家庄。因重名,1984年,以临近黄山更名黄山庄。


  夹谷山村

 位于金庄镇驻地南4公里,戈山东麓。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叶,刘氏始祖由兖州城西吴家村(今兖州市漕河镇吴家村)迁此居住,地处夹谷山下,村以山得名。


  尖山村

位于济河街道,县行政中心南4.5公里,磨石山西北麓。兖石铁路由村北部通过。 据《文峰山大殿碑》载:明朝洪武三年,陈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陈家庄。后又由于人丁不旺,迁走。清朝中叶以山更名尖山村。

[匠人难缠]相传,尖山村头魏石匠因带领徒弟们在后山开采石头,得罪了财大气粗的刘家,被抓进了大牢。他的师兄弟、徒弟们联合各路匠人打赢了官司,一些官员被罢免。匠人难缠的故事流传至今。

  立山庄

  位于金庄镇驻地东南6.5公里,立山东北麓。清朝道光年间,刘、崔、赵三氏始祖相继迁此居住,地处立山脚下,村以山得名立山庄。


  龙门山庄

  位于中册镇驻地北4公里,龙门山南麓。龙门山灵光寺西有邹平王墓,据史志碑铭记载:邹平王靖王泰塍为明太祖朱元璋嫡曾孙,邹平庄定王当噀、邹平荣安王健档、邹平恭靖王观监、邹平康顺王颐在等是朱元璋的四代至九代嫡孙,因有明代七位王子葬于此,俗称七王墓。据《徐氏家谱》记载:明代中叶,徐氏始祖迁此居住,因北邻邹平王墓,得名王坟庄。因重名,1937年以方位改称东王坟庄,后省称东王坟。1998年,以地处龙门山之阳更名龙门山庄。

  马头山村

行政村名称。辖西马头山、北马头山、东马头山和老南村等4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西马头山村。


       毛山村

位于苗馆镇驻地南8.5公里,毛山西北麓。清朝末叶,王、张、姜、渠等姓相继迁此居住,初名猫山,以山得名。后演化为毛山。

  米山庄

  位于苗馆镇驻地东南8.5公里,米山河东岸。 据《李氏家谱》记载,清朝康熙十八年,李氏始祖李赞由泗北社大崇义(今属大黄沟乡)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李家庄。乾隆年间,部分村民迁至村南居住,取名小李家庄,该村改称大李家庄。因重名,1984年以山更名米山庄。


  蒲山庄

  位于星村镇驻地北4公里,蒲山北麓,西临百顶河。 据《翟氏家谱》记载: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翟氏祖由翟家巷迁此居住,南临蒲山,村以山得名。

  青界村

 泗张镇行政村名称。辖大青界、小青界、青界河东3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青界河东村。


  大青界村

  位于泗张镇驻地东南2公里,柯楼崮北麓。隶属青界村民委员会管辖。

  清朝末叶,孟、庄、张、田四氏祖相继迁此居住,地处泗水、费县交界处。两县边界不清,居民常闹土地纠纷。为此,清朝道光年间官府在村南岭树立界碑,村以此得名青界岭。民国期间,部分村民迁至村西南居住,取名小青界岭,该村改称大青界岭。建国后演化为大青界。


  小青界村

  位于泗张镇驻地东南2.5公里,柯楼崮北麓。隶属青界村民委员会辖。民国期间,青界岭(今名大青界)部分村民迁此居住,取名小青界岭。建国后演化为小青界。

  青龙庄

 位于泉林镇驻地东北4公里,青龙山西麓。 青龙庄居中有座“前庙”,上面记载着该村的历史,该庙原先坐南朝北,内塑“观音菩萨”神像一尊,故称“倒坐观音”。并与左侧面西立碑一座,载文往后每60年续碑一座,以示延续。据清道光八年《重塑石古洞观音菩萨佛像记》碑载:该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求菩萨保佑,生活富贵平安,取名富贵庄。道光年间,以村东、村北临山而更名靠山庄。光绪年间,翟氏祖迁入后,以姓氏更名翟家庄。又因与县城西翟家庄重名,1984年以山更名青龙庄。


  入云山村

  位于泗张镇驻地西南1.5公里,柯楼崮西北麓,济河东岸。枣徐公路从村西通过。 1964年,张庄公社在此兴办林场,以山命名入云山林场。1976年社办林场撤销,由西蒲玉河大队迁来部分社员在此定居,沿用入云山为村名。

  石旺村

  位于泉林镇驻地东南6.5公里,石王山北麓。327国道由村北通过。明朝崇祯年间,赵、齐二氏始祖分别由费县段庄和峨庄迁此居住,南临石王山,村以山得名石王庄。清代演化为石旺庄。建国后省称石旺。一说,该村建在青石山上,石头遍野。早时山腰处有一巨石耸立,人称“石王”,此山因名曰“石王山“。村因此得名“石旺”。


  双凤庄

  位于星村镇驻地北7.5公里。老寨山南麓,东临双凤山。 咸丰年间,曹、张二氏祖相继迁此居住,初名崖下,因村址位于山崖的下方而得名。民国初年,以地势更名高头。1950年,以山更名双凤庄。


  桃花庄

 位于苗馆镇驻地南7公里,桃花山南麓,踅庄河北岸。S244省道由村中穿越。清朝顺治年间,景、张、苏三氏始祖相继迁此居住,地处桃花山下,村以山得名桃花庄。

  卧牛庄

  位于济河街道,县行政中心东南5.5公里,夹山北麓。兖石铁路由村北通过。 据《卢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卢氏始祖迁此居住。村南夹山又名卧牛山,村因山得名卧牛山。民国期间改称卧牛庄。一说,此地早属孙家庄蔡姓所有。孙家庄、冯家庄等村的放牛者,常在此处放牧歇晌,后有卢氏祖先迁此居住取名卧牛庄。

 [卧牛庄的来历] 泗水城南,有座夹山,夹山脚下,有个卧牛庄,庄前庄后横卧一些牛状的青石,说起这些卧牛石来,还有一段神话传说哩。

    不知多少万年前,天上喂养着一群神牛,这群神牛生性不良,常犯天条。玉皇大帝生气了,把它们一齐撵下天宫。神牛到了凡间,聚集在夹山周围,这里水足草旺,山坡平展,神牛就定居下来。

 夹山脚下有个小庄,庄上的人全靠放羊、砍柴为生。可是,自从神牛下凡,人一进山,没有不遭残害的。一到冬天,大雪封山,草死树枯,这群神牛常常闯进庄里,胡闹八方,伤害百姓。村民们呼天告地,祈求上天惩办神牛。

  玉皇得知消息,立即派铁拐李下凡训教神牛。铁拐李来到夹山脚下,看到墙倒屋塌,横尸遍野,十分气恼。他使动法术,在庄四周立起一排排神桩,然后把村民邀集起来,告诉大伙,有了这些木桩,神牛再也不敢下山作乱啦。它们再来,只要一敲木桩,牛就头疼打滚,不敢进前一步。这些牛膘肥肉胖力气大,大伙想用它耕地、拉车,只要围着木桩划上一圈,神牛就被拴在木桩上,任大伙使唤。

  铁拐李走后,神牛真的不敢下山了。一到农忙,村民们都跑到木桩前划圈,一头头神牛乖乖地卧在桩前,人们给它打上鼻钳,拴上缰绳,牵着去耕地,干完了农活,再放牛归山。从此以后,生活安定下来,小庄也变成了大庄,因为庄前庄后立了很多木桩,人们管这里叫卧牛桩,“桩”、“庄”同音,以后识字解字的就把村名写成“卧牛庄”了。

  说来也巧,这一年东海老龙王行雨,普天下都喜降春雨,唯独夹山一带干旱。这老龙王行云布雨,路过夹山上空,无意之间,喘了口气,就把这一带给落下了。天旱地干,寸草不发,不光老百姓叫苦,连神牛也发起威来。玉皇大帝得到禀报,又命铁拐李下凡安抚百姓,看管神牛;一面忙颁天旨,急令龙王补降春雨。铁拐李变作一个农夫,来到卧牛庄,先安抚了民众,又训服了群牛。他停在山脚下的耕田里,单等龙王降了雨,再回复玉皇。铁拐李左等右等,不见一片云彩,他闲来无事,抓了把沙砾,吹口仙气,沙砾都变成了瓜种。他蹲在地里种起瓜来。

  东海老龙王接到玉皇天旨,心里怪愕然,忙派小白龙前来打探。小白龙行至夹山上空,看见一个老农在地里点播瓜种。他挺奇怪,地都旱干啦,他还种瓜,简直是疯子。小白龙摇身一变,扮成个书生,来到老农跟前,施礼问道:“老伯请了。天旱地干,你种了瓜能活吗?”老农哈哈大笑:“后生,你见识短了。今夜子时必降春雨,我这叫不失良机啊。”

  “哼!疯子。”小白龙气哼哼地回到龙宫,禀报了旱情,想不到老龙王果真命它子时降春雨。

  小白龙不敢怠慢,驾着云,行着风,一路来到夹山顶上。他恨那个老头比他还有先见之明,一气之下,雷电交加,降了一场瓢泼大雨,顿时,山洪暴发,波浪滔天,不光房屋倒塌,连拴牛的木桩也给冲走了。神牛受到惊吓,横冲直撞,再加上失去神桩的控制,更是到处撒野,践踏农田,祸害百姓,无恶不做。铁拐李一看,心里发慌,忙用手一指,念动真经,使了个定身法,一群群神牛,扑腾扑腾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大雨过后,铁拐李看到神桩都被冲走了,也无心收拾,赶快上天交旨。玉皇大帝怕神牛恶性难改,也索性不管,叫它们永远趴着吧。以后日久天长,风吹日晒,这些神牛都化成了石头,一头头横卧在庄前庄后,遍地皆是。铁拐李撒的瓜种,被水一冲,都贴在石头上,成了卧牛庄一带有名的瓜籽石。(宋永纪卢桂孝搜集)

  尧山村

  位于镇驻地高峪北6公里,尧山北麓。枣徐公路由村中通过。设有集市,农历四、九逢集。

  据《盛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盛氏始祖迁此居住,村址位于尧山与会山之间的山口处,得名尧山口。清初改称尧山村,后省称尧山。

  [尧王坟]

 泗水城北,尧山之阳,有座偌大的古坟,那便是尧王坟。当地人说“尧王坟,八百八,无影山下藏真家。混帐儿子来扒坟,飞沙走石显神法。”

  传说,尧把王位让给舜,而没让给他儿子丹朱,这便与儿子结下了顶天大仇,尧王在世那会就又了防备。为提防丹朱使坏,尧王死后,就一起打了八百八十口棺木,连夜分头埋在全国各地。据说真正装有尧王尸首的棺木,抬到泗水城北无影山时,正好鸡叫头遍。人们赶紧把尧王安葬好,天也亮了。从此以后,无影山便改名尧山,尧王坟前的那个庄子,便改叫亮庄。

  后来,尧王的忤逆儿子果然收买了一帮亡命之徒,到处寻找尧王坟,还发下穷狠,要扒出尧王,剖腹挖心,到底看看他的心是红还是黑。可是,扒来扒去,工夫费得不少,扒一座是空的,扒一座又是空坟,一连扒了八百七十九座,也没找到真墓。最后,总算在尧山前找到了尧王的真坟,丹朱喜出望外,便亲自带人,前来扒坟。

  说也奇怪,丹朱白天扒的快,可是夜间却聚得及。扒着扒着,眼看就要扒到棺木了,一夜之间,坟又聚上了。一连扒了三天,坟墓不光没变小,反倒越聚越大。丹朱死不甘心,就点上灯笼火把,连夜再扒。谁知刚刚扒出棺材盖,忽然来了一阵狂风,直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这帮歹徒被风刮得东倒西歪,跟斗趔趄不占地,石头打破了头,飞沙迷瞎了眼,一个个滚的鲧,爬的爬,鬼哭狼嚎,一直跑到小河南沿的亮庄。这时,风也停了,沙也住了。月光下,只见那帮坏货有瘸腿的,瞎眼的,反正是没一个不带伤的。尧王的大儿子丹朱也成了双眼瞎,再也没脸见人了,便一头撞到石头上,碰了个脑浆迸裂。后来,变成了石头“万年臭”!

  至今,泗水县尧山当地仍有一种黑、红、紫、蓝、白五花杂花的硬石头,就叫“万年臭”。据说,那是丹朱变成的。(冯灵恩搜集)

  云头山村

 位于星村镇驻地北9公里,老寨山西麓。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王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王家庄。因重名,1984年更名云头山(老寨山又名云头山)。

  赵家岭村

  位于星村镇驻地西北4公里,百顶河东岸。星吴公路由村前通过,枣徐公路由村西跨越。据《赵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年间,赵氏祖迁此居住。村旁有座古庙,八角型建筑,俗称八卦庙,村因庙得名名八卦庙。清末民初以姓氏更名赵家庄。因重名,1984年以临近赵家岭更名赵家岭村。


  峙山庄

  位于苗馆镇驻地东南6公里,峙山南麓。据《邓氏家谱》记载:清朝康熙五十一年,邓氏始祖连会由王山庄迁此居住,地处峙山之阳,村以山得名。


  


  二、以在山侧为名


 北白石村

位于镇驻地高峪东1公里,星吴公里北侧,西临高峪河。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朝中叶,杨氏始祖由宁阳县城西杨家坝迁此居住,地处白石岭(今名八步岭)下,取名白石庄。明代末,村南冯家庄更名南白石,该村始称北白石。


  南白石村

  位于镇驻地高峪南1公里,星吴公里南侧,西临高峪河。明朝末叶,冯氏始祖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冯家庄。因遭火灾,村址南移,怕“犯地名”,遂以北邻白石庄而更名南白石。


  鹁鸽崖前村

  位于中册镇驻地北4公里,龙门山南麓。隶属李家峪村民委员会。明朝崇祯年间,靳、张二氏始祖由曲阜西陬迁此居住。村北山崖鸽子成群,因地势险要,很多人想去抓却抓不到,故人们称此山崖为鹁鸽崖。村庄因位于鹁鸽崖前而得名。


  查山前村

  位于泗张镇驻地东北8公里,查山南麓。据《张氏家谱》记载:清朝光绪二十年,张氏始祖献田、赐田由罗汉沟(今泗张镇上罗汉沟)迁此居住。随后,刘氏、冯氏从三岔河迁入,娄氏从黄家峪迁入等。分别以姓氏称查山张家、刘家、冯家、娄家。划为一个村后,统称查山前,以地处查山之阳而得名。

  东独角村

  位于苗馆镇驻地南9.4公里,独山东南麓。据《张氏家谱》记载:清朝中叶,张氏始祖由邹县张庄迁此居住,原名独角,因村址位于独山东南角而得名。清末民初,张氏一支迁至村西居住,以方位称西独角,该村始称东独角。


  西独角村

  位于镇驻地南9公里,独山南麓。S244省道由村西通过。清末民初,张氏一支由独角(今东独角)迁此居住,以方位得名西独角。


  夹山头村

  位于济河街道县行政中心南7公里,夹山之阳。泗王公路由村西通过。明朝天启年间,唐氏始祖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唐家村,清朝中叶,唐氏迁绝,以地处夹山南端而更名夹山头。

  立山崆村

    位于金庄镇驻地东南6公里,立山西麓。据《张氏家谱》载:清朝乾隆年间,张氏始祖迁此居住。村庄因东临立山,西靠马头山,位于两山之间的山空里,故得名立山崆。


  刘山岿村

  自然村名称。位于泉林镇驻地南4.5公里,刘山之阴。地处山区。该村隶属石漏村村民委员会管辖。据《王氏家谱》载:清朝末叶,王氏一支由石漏迁此居住,地处刘山北麓岿弯处,故得名刘山岿。相传,卞王被围困在刘山岿生活一段时间。

  三山口村

  位于苗馆镇驻地西南8.5公里,卧龙山之阳。据《杨氏家谱》记载:清朝末叶,杨氏祖振河、振水兄弟二人由邹县灰埠(今邹城市大束镇灰埠村)迁此居住,地处卧龙山、馍馍山、水平山3个山口之处,故得名三山口。


  山合寨村

  位于苗馆镇驻地西南9公里,楼山之阳,东临从老寨,南临东老寨。清朝乾隆年间,冯、郭二氏始祖相继迁此居住,初名寨后窝,因此处位于东老寨北侧,村址处于众山包围之中而得名。清代末以地处三山交会点而更名三合寨,民末演化为山合寨。


  上岩庄

  位于苗馆镇驻地南7公里,鱼山南麓。S244省道由村西通过。据《吕氏家谱》载:清代初,吕氏始祖迁此居住,地处岩石山坡上,以地势得名上岩庄。

  西马头山

  位于金庄镇驻地南5公里,夹谷山东麓。是马头山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单氏族谱序》记载:元代初,蒙古兵大肆入侵中原,抓丁派佚,强征税捐,并千方百计设法勒索民财,百姓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死里逃生,单氏始祖举家外逃,流沛至此处落地生根。村东、西两山上盛产牙枣,村以此得名牙枣庄。明朝中叶,单氏后裔迁至材册社阳庄(今中册镇西杨庄)村东居住(今中杨庄),张、刘等姓迁入,以东山更名马头山。清末民初,部分村民迁至村东居住,取名东马头山,该村始称西马头山。


  北马头山

  位于金庄镇驻地南4.5公里,马头山西麓。清末民初,马头山部分村民迁此居住,以方位得名北马头山。


  东马头山

  位于金庄镇驻地南5公里,马头山西麓。清末民初,马头山部分村民迁此居住,以方位得名东马头山。

  香山后村

  位于泗张镇驻地东7.5公里,香山北麓,西临丘山。 据《朱氏家谱》记载:清朝道光十六年,朱氏始祖由费县西朱家村迁此居住,地处香山北山坡,故得名香山后。


  小北山村

  位于圣水峪镇驻地南5.5公里,卸甲河北岸。泗王公路由村西通过。清代末叶,王、刘、张、赵等姓相继迁此居住,初名猪圈,因村址曾是圈养生猪之地而得名。因嫌其名不雅,建国后以位于金家庄北的小山坡上而更名小北山。

  小山前村

      位于济河街道,县行政中心南5.4公里,尖山之阳。据《翟氏家谱》记载:清朝顺治年间,翟氏祖迁此居住,地处尖山南坡,取名尖山庄。清朝中叶,山北陈家庄更名尖山村,该村易名隈山庄。民末更名小山前。


  尧前庄

      位于高峪镇驻地东北4公里,尧山南麓。枣徐公路由村北通过。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叶,刘氏始祖由泗水城东杨家庄迁此居住,初名尧山庄,以山得名。清朝期间,尧山北麓的尧山口改称尧山村,民初又省称尧山,为避免因重名而引起不便,该村以方位更名尧前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