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天津卫 | 义和斗店的百年沧桑

 板桥胡同37号 2017-04-1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天津人的主食,以米面为主。

 

如今,人们生活所需的米面,在超市或农贸市场都可随意购买,但在旧时的天津卫,米面经营有很强的区域性,并出现了“斗店”等和粮食经营相关的专业名词。而且,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和米面相关的诗句和歇后语。

 

如果说元代张翥在诗中所说的“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写出了天津作为粮食、日用品集散地的繁华,那么歇后语“北门外开米店——外行”,则反映了昔日米行的运行细节和分布情况。

 

民国后,政府取消了对斗店的特殊保护,大米庄和米栈随之兴起。除了通过水路运来的大米外,天津本地也产大米,主要产区是葛沽、军粮城一带和天津东南的小站。这些地区所产的大米,丰收后全部销往天津。

 

据《天津通志·商业粮食卷》记载,“每当收割完毕,稻农雇骡夫运津求售,骡车常宿于车栈,大米亦暂存栈中,并委托车栈代为出售,同时米商亦来车栈求购,久而久之车栈转变为米栈。亦有富裕农民合伙在天津租赁房屋为进津售米的同乡提供住宿与储存条件,收取少量栈租。”1913年,文源米栈开业,成为天津最早的米栈。

 

只不过,就像那句歇后语中描述的那样,老天津的这些粮食交易场所,都不在北门外。


那么,天津最早的斗店是哪一家呢,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紧猛戳下方的语音栏!张显明老先生给您讲讲。




讲述人背景

张显明先生1935年生于天津河北鸟市地区,自幼便热衷于聆听老者于街头巷尾谈论的文化典故;退休后致力于天津文史资料以及民风民俗的搜集和探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应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开始撰写文章介绍天津乡土历史文化,是出自天津民间的“草根”地域文化学者。




更多内容请听天津新闻广播(FM97.2 AM909)

《话说天津卫》节目,周一到周五20:00-21:00播出,欢迎收听。




本文创编 | 刘哲

新媒体编辑 | 吴昱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