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氏太极拳近年来由于陈门弟子的努力提倡,学习的人日渐众多,但是有些人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外形显得偏刚,有震脚、发劲、跳跃等动作,一定要比普通一般流行的太极拳好像要用力使气,同时动作也比较快,以为对于技击方面,固然可以比较有用,但是对于健身方面,或差一筹。因之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妇女们为了健身所需要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 正宗的太极拳。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祟,总以为太极拳演练起来要慢,越慢越好;要柔,越柔越好。因此觉得陈氏太极拳有些不像太极拳,有了疑惑的想法,就是在学习陈氏太极拳者对于陈氏太极拳的认识,亦是非常模糊,要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陈氏太极拳与一般流行的太极拳的不同,明显的有下列三点︰ 一、陈氏太极拳动作有快有慢,蓄发明显;一般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显。 二、陈氏太极拳运劲螺旋,缠绕运转,是一种缠丝劲;一般太极拳运劲弧形,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呼吸方面,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一般太极拳呼吸方面,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中气」。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手足尖端),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符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最上乘、最高深、最奥妙的拳法。 学习陈氏太极拳者明了了和普通一般太极拳的不同,知道了陈氏太极拳对于健身和技击的功效;为使学习者能更深入地认识,并帮助学习有成,不走入岐途,提供下面的三大原则,二个观念,和一颗愿心。 一、三大原则 (一)要把握立身中正的原则 中正不偏是陈氏太极拳的根本法则,从头顶百会穴到?底会阴穴要垂直成一条直线,不可偏倚;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四肢的动作不论如何地转换,躯干始终要成一条垂直线。如果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了重心垂直平衡的姿势,都是不符合中正不偏的要求,都是身法上的缺点。演习拳架无论动作时和静止时,始终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粗看起来好像有些呆板,不知中气的运行和要做到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要从这中正不偏的身法中练出来的。有些人自以为中正易流于呆板,而以摇肩摆腰,任意歪斜为灵活巧妙,以致中正不偏之理日晦,而太极拳的精华尽失。 [page] (二)要把握用力勿过的原则 演练太极拳不要用力,不用力则如何使四肢动作,有动作就要用力,所以有不要用拙力之说,要用意,其实用意是必然的,是自然的,是本能的,试问无意如何有动作﹖手足的动作一定先有了意,才有动作,所以用意不须去理会它,但是要说明的,用意要诚,也就是专心,即陈鑫所说的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他所说的,就是正心诚意,屏除杂念,专心一志的意义。因之用意不难,不要用力,不用拙力则难了,因为毫无标准,不知如何是恰当。现在提出了用力勿过的原则,比较易于琢磨了。 打拳四肢的动作,足是要支持身体的重量,不能不有些力,但是祇要能支持身体的重量就够了,不能用多一分力,少则无法站立动作,要不多也不少,手仅仅能举起动作即可,不能用多一分力,少则无法举起运转,要不多也不少。不少容易,不使其多则难了,因为用力多了,自己不易知道。手足四肢,以及身体各部份,不论动作或静止时,用力都不能用过头一丝一毫,要时刻注意用力勿过,要在打拳时好好琢磨,能自然 即得,此祇可以意会,无法言传,我们天天练拳,就是练的这个,功夫的深浅,也就在这个。 (三)要把握呼吸自然的原则 练拳要动作与呼吸配合,就是说势开者呼,势合者吸。呼吸是吾人的本能,无论在动作或静止时,总是在呼吸,不必去理会它,这就是呼吸自然。如果说要依照拳的姿势开合去勉强配合,必致有气憋胸闷等现象,所谓未得其益,先受其害了。因之打拳时的姿势动作与呼吸配合是要求自然的配合,不能强使其配合,所以要把握呼吸自然的原则,即使不能与动作配合,亦不致有流弊受害,切要!切要!然则打拳时呼吸自然,究竟要如何才能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配合呢﹖祇要在打拳时在每着定势时注意呼气务尽,不必去理会吸气,任它自然地吸入,吸入后任它自然地呼出。总之在定势时要呼气呼尽,要尽量地呼出,这样一定觉得周身骨节很舒服,好像气血很流畅,同时也可以觉得丹田部份渐渐充实,这就是做到了气沉丹田的地步,这样用功日久,呼吸与动作不求配合而自然配合了。 二、二个观念 (一)对于快慢的观念 打拳动作的快慢,吾人可以用时计表衡量,某人出手快,某人出手慢,这是一看便知的事,这是外面动作的快慢,很粗浅的说法,这是一般技击动作的快慢,这种快慢可以看得见的,可以衡量的,有极限的,不足为奇。陈氏太极拳对于快慢的观念︰是快不是动作的快,是虚实变换无比的快;慢也不是动作的慢,是内气运行缠绵细腻的慢,陈鑫说︰「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快)到十分火候。」此处慢与灵(快)即是指内气运行能慢到十分,即虚实变换可以快到十分火候,敌人就跟不上我了。 手足动作的快慢,是外形的快慢;虚实灵换与内气运行的快慢,是内劲的快慢。有外无内,对于健身与技击两无裨益。此种内劲的快慢,是不可衡量的,无止境的,是要看功夫火候了。 (二)对于刚柔的观念 陈氏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有刚有柔,能刚能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不错,这是说明刚和柔的配合。至于所谓刚柔的实质是如何呢﹖刚不是血气好勇之刚,是一种至大至正之刚,是吾身原有的一股太和元气之刚,这种刚是无坚不摧之刚。柔不是萎靡不振之柔,是一种至和至顺之柔,是像风吹杨柳一般毫无滞机之柔,这种柔是无强不化之柔。这种刚柔不在外面的迹象,是在内在的劲道,所以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陈鑫谓之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似是太极阴阳之理。 三、一颗愿心 一发一颗终身行之的愿心 练拳初意不外为了健康、兴趣、技击、好奇等等,开始时大都兴趣勃勃,练了一段时间,觉得不过如此,或因希望的效果不能达到,渐感乏味,中途弃之者,比比皆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而况拳术一道,全在平时锻炼,未用功而先期效,或一曝十寒者,岂能有成﹖学者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以期有成。若问到何时算成,陈鑫谓︰「大成九年,小成则七年(陈鑫在另一部中谓小成三年,如此则小成有三年至七年,视学者之用功而定),至于精妙,亦终身不尽之学。」又谓︰「学者或学一、二年,或学三、四年,浅尝辄止,终是门外汉,旨味未之尝耳,存先获心者,吾知无所问津,盖不能循序渐进不已,亦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贵有恒,躬行为难。」又谓︰「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气也理也,气非理无以载,理也气也,理非气无以行,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理与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上面陈鑫所说的理与气,可参阅其著作「理」与「气」两节。)陈氏太极拳实为陈鑫所说的「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上录陈鑫文,愿学者深思之,发一颗终身行之的心,勉之勉之! 七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