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场景10-点心时间

 jane0083 2017-04-16

认识常见物品


【回合式训练】

提示:将辅助逐渐过渡到轻声说或只说第一个字,最后完全不做任何提示。让孩子能在80%的时间正确命名物品。

课程一:物品命名

1、孩子具备仿说能力后,妈妈准备好相关物品的照片(或卡片),确保获取孩子注意力的情况下,拿起苹果的卡片,问:“这是什么”,并快速说出答案“苹果”,等待孩子仿说,一旦孩子能跟着仿说,就立刻给予强化物奖励。

2、妈妈逐步撤销自己先报出答案“苹果”的口语示范,直到孩子能够独立的做出物品命名。

3、需要大量练习其他的物品命名,与孩子日常生活相关的物品应优先练习;而在孩子每学会命名一个物品后,要另外找2个同名称但尺寸、颜色、特征不完全一样的物品进行泛化,如学会命名汽车后,需一辆黑色奥迪汽车和一辆白色捷达汽车进行泛化。

4、孩子认知的三阶物品初级词汇包括(100种):

(1)食物(12种):水、牛奶、糖、巧克力、酸奶、饼干、蛋糕、面条、米饭、饼、鸡蛋、汤;

(2)身体部位(10种):手、脚、胳膊、嘴巴、鼻子、耳朵、眼睛、舌头、屁股、后背;

(3)水果(8种):苹果、橘子、梨、西瓜、香蕉、葡萄、火龙果、桃子;

(4)生活用品(16种):奶瓶、奶嘴、杯子、盘子、碗、勺子、床、被子、枕头、镜子、牙刷、水龙头、卫生纸、垃圾桶、浴缸(盆)、马桶;

(5)服装(7种):衣服、裤子、鞋子、袜子、裙子、纽扣、拉链;

(6)动物名词(17种):猫、狗、羊、牛、猪、兔子、猴子、蛇、马、熊、老虎、大象、长颈鹿、鱼、鸡、鸭、鹅;

(7)蔬菜名词(8种):黄瓜、西红柿、土豆、红薯、玉米、白菜、胡萝卜、蘑菇;

(8)家用电器(5种):电视、冰箱、手机、洗衣机、空调;

(9)人物(6种):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10)玩具(9种):小汽车、皮球、娃娃、积木、巧虎、蜡笔、雪花片、泡泡水、橡皮泥;

(11)房间(6种):卧室、餐厅、客厅、厕所、厨房、书房;

提示:练习命名房间等整体概念时,要先把各个房间拍成照片,因为孩子很难区辨开房间和房间内的各个物品,容易把房间里的东西当成妈妈要教的房间名称,形成错误理解;而照片更容易正确表现和被认知。

【自然环境下的训练机会】

1、妈妈在家庭中随时注意孩子的关注点,当孩子视线看向或用手指向某物时,妈妈要第一时间说出物品的名称,帮孩子体验实物和物品名称发音之间的“配对”;

2、如果孩子做出积极反应,比如出现开口仿说的唇部动作,妈妈应给予热情鼓励;

3、妈妈给出声音的刺激要最用简单的语言并形成习惯,如只说“苹果”、“喝水”、“洗澡”等,切忌语言啰嗦繁复。


理解所有的概念


ALSO生活场景教学

课程一

1、妈妈准备好积木或小零食,放在一起,抓住宝宝注意力后下指令:“把所有的积木(小零食)给我。”并辅助宝宝把所有的积木(小零食)就交给自己。

2、妈妈准备好红色和黄色的积木,并下指令说:“把所有的红色积木给我。”

3、注意更换教具,并在生活中泛化,避免死记硬背。


点数5以内数字并报数


ALSO生活场景教学

1、生活中妈妈可以准备多个小零食,倒在桌面上,如果宝宝刚开始学习点数,妈妈可以让宝宝“给我一个糖”或“给我一块饼干”,让宝宝理解“一个”的概念;宝宝学习点数-报数后,妈妈可以问宝宝“有几个啊”,然后一点点增加桌面上零食的数量,从2个增加到5个再增加到更多。如果宝宝的能力很好,并且已经学习了颜色和形状,妈妈可以下指令“数一数黄色的糖果有几个”或“数一数三角形的饼干有几块”,一旦宝宝完成就把零食奖励给宝宝,形成自然强化。

2、宝宝进步后,妈妈可以下一些“地址+数量+物品”的复合指令,如“去冰箱取两罐养乐多”、“去厨房拿三个西红柿”,为下一步助厨等工作做准备。


ALSO桌面教学

课程一:点数-报数

1、妈妈准备大量的多组教具(每组5个),如积木、笔、小汽车等,每次展示1组教具,要求每组教具一模一样。如,妈妈先挑出两块积木,再准备一个小盘子,放在宝宝面前的桌子上。

2、妈妈对宝宝下指令“有几个”(指令要简单,开始时不要加名词,也不要加“数一数”)。妈妈可以先示范,拿起桌面的积木,放到旁边的小盘子里,数一个放一个,每次数数都是从左到右,不能打破顺序,数完两个以后报数最后数完的数字(提示:报数这一步很关键,让宝宝明白数的意义) 让宝宝能从模仿到最后可以独立完成,积木点数-报数完成后,再更换其他的教具,实现教学泛化。

3、如果宝宝没有语言能力,妈妈可以让先教宝宝认知数字卡片,或用手指示意,当点数完后(辅助)宝宝找到正确的卡片或用手指报数。


课程二:随机点数1-5并报数

1、如果宝宝能很好的点数-报数,则妈妈可以准备4-5个小物品,如汽车、积木等,不要是宝宝的强化物。

2、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好,视线平齐,在获取宝宝注意力后,妈妈下指令“给我1个积木”,并辅助宝宝点数“1”,数到1后把一块积木交给自己,并迅速给予强化奖励。妈妈再下指令“给我2个积木”,并辅助宝宝点数“1-2”,数到2后把两块积木交给自己,再次强化。

3、妈妈也可以准备印有1个积木和2个积木的卡片,妈妈说“1”后,让宝宝指向1个积木的卡片;说“2”后,让宝宝点数后,指向2个积木的卡片,再慢慢增加数字。

4、如果宝宝可以可以认识数字1-2,则妈妈可以进阶到1-5,生活中可以准备很小块的饼干,或者小糖果(确保宝宝一下子就可以吃完的小块,吃不够那种),妈妈点数“1-2”数出2个小糖果,问宝宝“这是几个”,如果宝宝回答2个,迅速夸奖宝宝后把糖果给宝宝强化奖励,帮助宝宝建立概念,再不断的扩大到5的范围。



理解数量词


ALSO生活场景教学

课程一:数量点数

1、妈妈准备3块饼干、3根巧克力棒、3袋海苔。先取出三块饼干放在桌上,妈妈和宝宝坐在桌子两侧,视线平齐。

2、妈妈发指令“数饼干”,大人轻轻数“1块、2块、3块”,如果宝宝能跟着一起说,则立刻给予强化鼓励。

3、妈妈再把巧克力棒拿出来,摆在宝宝面前,发指令“数巧克力棒”,然后大人立刻数“1根、2根、3根”。最后拿出海苔“1袋、2袋、3袋”。


课程二:给两“个”物品

1、如果宝宝能很好的进行含数词和量词点数,则妈妈可以把积木放在桌上,下指令“给我2块饼干”,(辅助)宝宝点数“1块,2块”后再(辅助)宝宝把两块饼干交给自己,并迅速给予强化鼓励。

2、如果宝宝无需辅助,自己可以将数量正确的饼干交给妈妈,则妈妈可以马上提问“这是几块啊?”,如果宝宝回答(仿说)“2块”则迅速给予强化,并逐步撤销辅助。


课程三:扩展物品+数+量词

1、扩展数量:妈妈可以把数量扩展到10块积木,10跟巧克力棒或10袋海苔等,让宝宝点数并回答问题;

2、扩展量词:从“几个”扩展到“几支”—“几本”-“几张”-“几条'-“几只”-“几头”;

3、扩展同量词不同物品:宝宝如果熟悉了“几个”,妈妈可以再教小汽车-苹果-小杯子的点数,帮助宝宝更好的理解“个”的意思。


课程四:根据量词归类

1、妈妈可以在桌面上摆放多个积木、铅笔和卡片,以及三个盘子。

2、先给宝宝3个积木,让宝宝先按数量词点数积木“1个-2个-3个”,然后把积木放在一个盘子里;

3、再让宝宝点数卡片“1张-2张-3张”,把卡片放在另一个托盘里;铅笔也是同样的方式。

4、宝宝如果完成三种物品的数量词点数并分别放在盘子里,妈妈可以再另外给他3个积木,让他点数后与之前的积木放在一起。再随机的给宝宝1-3个物件,让宝宝点数后对应找到正确的盘子,把物件归类。


认识多和少


ALSO生活场景教学

1、吃零食是个特别好的帮助宝宝理解“多和少”的生活场景,妈妈可以准备多块小份食物,分成两堆,一堆多,一堆少(提示:初期要让“多”和“少”相对明显,而且尽量让少的那份少到宝宝吃不够,这样才能产生自然需求),妈妈可以问宝宝“要多的还是要少的”,如果宝宝回答“多的”,就把多的零食给宝宝吃。或者让宝宝“指一指多的”,如果宝宝能正确指认,就把零食奖励给宝宝。


ALSO桌面教学

课程一:多和少

1、妈妈准备好相同形状、大小、颜色的积木,分成两部分,其中一堆有五块积木,另外一堆有两块积木。

2、妈妈抓住宝宝的注意力后,下指令:“哪个多?”辅助抓住宝宝的手指向多的一堆积木后,说:“这个多。”(如儿童有仿说能力,要耐心等待宝宝仿说)。

3、变更两堆积木的位置,再问宝宝哪个多,多次练习,帮助宝宝建立“多”的概念。

提示:开始时一定要确保训练时,宝宝要能一目了然看出积木数量;宝宝熟练了以后,妈妈可以增加颜色的数量,并缩短两堆积木的数量差距,直到宝宝可以不经辅助正确的指出多的一堆。

4、如果宝宝能正确的指多,妈妈可以按照同样方法让宝宝建立“少”的概念。熟练了以后,随机切换指令,直到宝宝每次都能正确完成。


课程二:一样多

如果宝宝的能力较好,又认识多种颜色,妈妈可以教宝宝理解“一样多”:

1、妈妈准备蓝红绿黄四色相同形状积木若干,先放两块红色积木,再放六块绿色积木。2、妈妈抓住宝宝注意力后下指令:“红色多还是绿色多?”并辅助儿童指向绿色积木,等待宝宝回答:“绿色多”。

3、妈妈再拿出四块蓝色积木和四块黄色积木,问宝宝:“蓝色多还是黄色多?”辅助宝宝回答:“一样多。”

4、一定要确保多、少、一样多训练时,宝宝要能一目了然看出积木数量;当宝宝不需要辅助直接回答问题,可将颜色换为形状等其他属性,或将积木更换为其他物件;

3、注意生活中泛化,并在宝宝熟悉多和少概念后同时锻炼宝宝的认知能力。


认识大和小


ALSO生活场景教学

1、在零食时间,妈妈可以准备各种各样有大有小的零食,妈妈可以问宝宝“要大的还是要小的”,并等待宝宝回答,如果回答“大的”就把大的零食给宝宝吃,如果回答“小的”就给小的。或者让宝宝“指一指大的”,如果宝宝正确指认,就把零食奖励给宝宝。

提示:如果是同样的食物,宝宝每次都会要“大”的,这样就很难训练到“小”,妈妈可以准备不同的食物,如大的但是宝宝不爱吃的,小的却是宝宝喜欢吃的,再让宝宝选择。


ALSO桌面教学

课程一:大小指认

1、妈妈准备好大小两个球、积木、书、鞋子等物品,要求相对物品颜色、图案尽可能一致,只是大小属性不同。

提示:开始训练时,物品的大小比例尽可能悬殊些。

2、妈妈同时拿出大球和小球,摆在宝宝面前。妈妈下指令“指一指大的球”(或“把大的球拿给我”),如儿童无法完成,则妈妈辅助抓住宝宝的手,指向大球,并迅速给予强化物或社会性强化:“对了,这是大球”(语气兴奋强烈)。如果宝宝每次都能正确指认,妈妈可以再让宝宝“指一指小的球”(或“把小的球拿给我”)。宝宝一旦可以熟练的指认大和小,妈妈可以随机切换指令,一旦宝宝完成就给予强化鼓励。


课程二:大小表达

1、如宝宝理解了大和小的概念,妈妈可以问宝宝“哪个球大啊?”等待宝宝说“这个大”,并迅速给予强化。

2、如果宝宝能说出大小和物品的名称,妈妈可以让宝宝练习说形容词+名词短语,如大的球、大的汽车、小的苹果,去动物园时,妈妈可以夸张的说“哇,大象好大啊”或“哇,苹果好小啊”


认识基本形状


ALSO生活场景教学

1、在零食时间,妈妈可以准备各种各样有形状的小零食,如形状饼干(提示:淘宝上可以买到,妈妈也可以买形状模具自己烘焙),如果宝宝正在学习形状认知,妈妈可以问宝宝“这是什么形状的?”;如果宝宝正在学习“选择”,妈妈可以问宝宝“你是要三角形的还是要圆形的?”;或者妈妈可以要求宝宝把饼干按不同的形状归类,一旦完成就可以获得这些糖做奖励,形成强化。


ALSO桌面教学

提示:如果宝宝刚学完颜色认知,为了避免指令混淆,妈妈要选择一色的积木,颜色尽量和四种常见颜色有所区分,选择乳白色或者灰色为宜。

课程一:形状指认

1、妈妈准备方形、圆形、三角新三种形状积木,大小、颜色相同,先只挑出方形积木摆在宝宝面前,抓住宝宝注意力后下指令:“指一指方形”,同时妈妈辅助宝宝指向方形的积木,并轻声说“方形”。如宝宝有仿说能力,耐心等待1-2秒,等待宝宝仿说。如宝宝指认方形或仿说,迅速给予强化,或社会强化(赞美:你真棒)。

2、再加入另一个形状的积木,如圆形,和方形一同摆在宝宝视线两侧,妈妈下指令“指一指方形”,辅助宝宝指向方形卡片,再逐步撤出辅助,直到宝宝可以独立完成。可再将训练扩展到三角形,最后用三种形状随机切换,让宝宝正确指认。

3、若宝宝完成了颜色、大小相同积木的三种常见形状指认,妈妈要再泛化为颜色、大小不同的积木,以及形状卡片的形状指认;

4、生活中注意泛化,遇到建筑、路标、衣服图案都可以询问宝宝,“方形的是哪个啊”。


课程二:形状表达

1、妈妈准备方形、圆形、三角形三种形状积木,随机抽取一个(如三角形),问宝宝“这是什么形状”。如宝宝不能回答,则妈妈迅速说出形状名称,让宝宝仿说,一但宝宝仿说则迅速给予强化鼓励。逐步撤销语言辅助,直到宝宝能独立正确的回答三种形状。

2、妈妈准备不同颜色积木、卡片等三种形状的物品,问宝宝“这是什么形状”,训练方法如积木。


认识常见颜色


ALSO生活场景教学

1、在零食时间,妈妈可以准备各种各样有颜色的小零食,如彩虹糖、M豆或者QQ糖(提示:年龄小的宝宝要小心食用QQ糖,有窒息风险),如果宝宝正在学习颜色,妈妈可以问宝宝“这颗糖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宝宝正在学习“选择”,妈妈可以问宝宝“你是要黄色的还是要蓝色的?”;或者妈妈可以要求宝宝把糖豆按不同的颜色归类,一旦完成就可以获得这些糖做奖励,形成强化。


ALSO桌面教学

提示:妈妈在颜色认知中不要着急,先努力打好基础,让宝宝认知第一种颜色(通常是红色),宝宝基础打好了,其他颜色的学习速度就会加快。开始教学时要注意,必须先通过图片教宝宝认知颜色,因为颜色是个抽象概念,不是物体,避免宝宝混淆。

课程一:颜色指认

1、妈妈准备红、黄、绿、蓝四色卡片,大小、正反面相同,先只挑出红色卡片摆在宝宝面前,抓住宝宝注意力后下指令:“指一指红色”,同时妈妈辅助宝宝指向红色的卡片,并轻声说“红色”。如宝宝有仿说能力,耐心等待1-2秒,等待宝宝仿说。如宝宝指认红色或仿说,迅速给予强化,或社会强化(赞美:你真棒)。

2、再加入另一个颜色的卡片,如蓝色,和红色卡片一同摆在宝宝视线两侧,妈妈下指令“指一指红色”,辅助宝宝指向红色卡片,再逐步撤出辅助,直到宝宝可以独立完成。可再将训练扩展到其他三种颜色,最后用四种卡片随机切换,让宝宝正确指认。

3、若宝宝完成了卡片的四种常见颜色指认,妈妈要再泛化为相同形状大小的积木、不同形状的积木和小汽车等玩具的颜色指认(提示:如果先从实物颜色教起,很多妈妈会抱怨,宝宝一换卡片就经常错,以为是宝宝刻板的死记硬背,实际上这是对儿童能力发展的误解,对颜色的认知要从二维抽象概念扩展到三维空间物体,所以宝宝会指认积木的颜色但不会指认卡片的颜色也是正常的,需要调整练习次序)

4、生活中注意泛化,遇到路人衣服、花朵、卡通人偶、交通灯、建筑物都可以询问宝宝,“红色的是哪个啊”。


课程二:颜色表达

1、妈妈准备红蓝两种颜色,每种颜色至少五件物品,如皮球、小汽车、塑料勺、碗、积木、卡片等,随机挑选出一个物品,摆在宝宝面前,抓住宝宝注意力后下指令:“这是什么颜色?”辅助宝宝仿说正确的颜色,一旦宝宝仿说,迅速给予强化,或社会强化(赞美:你真棒)。

2、逐步撤出辅助,直到宝宝可以独立正确的回答每种物品的颜色。可再将训练扩展到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最后用四种颜色的物品随机切换,让宝宝正确回答什么颜色。

3、生活中注意泛化,遇到路人衣服、花朵、卡通人偶、交通灯、建筑物都可以询问宝宝,“这是什么颜色”。


正确喝盒装饮料(取吸管-找口-对准-插入)


ALSO生活场景教学

1、生活场景下妈妈辅助宝宝取下吸管,并找到盒装饮料的小孔,将吸管插入;

2、要注意让宝宝控制好抓握力度,避免吸管插入后饮料洒出;


撕开食物的包装袋(捏住袋口-撕开)


ALSO生活场景教学

1.教宝宝打开小包装。包装内的东西,用你和宝宝都喜欢的。

2.开始时打开包装的一部分。逐渐增加宝宝打开包装的部分。

3.为了不让宝宝失去兴趣,要不断变换包里的东西。例如,饼干、糖果、小玩具和书等。

4.把一件东西用几层纸包起来,让家人每人打开一层,谁打开最后一层谁就得到里面的这件东西,作为奖励。至少第一次玩的时候,要让宝宝得到这份奖品。

5.用锡箔纸包上积木、球或饼干。用锡箔纸包的好处是可以显出物品的形状来。


要求得到欠缺的物品


【自然环境下的训练机会】

提示:如果孩子有能力要求得到不在视线范围内的物品,这代表他的需求表达能力已经基本迈入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妈妈需要在生活中多创造提要求的动机,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行为链条。同时侧面也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物品的使用功能。

如:

1、给孩子一罐没有吸管的酸奶;

2、吹鼓一只气球,再让它慢慢瘪掉,把瘪气球给孩子或放到嘴边等待;

3、给孩子一支蜡笔,但不给孩子纸;

4、给孩子一碗饭,但不给勺子;

5、和孩子拼图,在他拼了几块以后突然给他一块不合适的;

6、在门口准备开门,但不拿出钥匙;

7、拿出一瓶泡泡液,但不给吹泡泡的工具;

8、扫地的时候,只给孩子扫帚,但没有簸箕;

9、洗完手没有毛巾;

10、拿出沿着铁轨跑的玩具小火车,但是没有摆放铁轨;

11、剪纸的时候,拿出有图形的纸,但是没有剪刀。


用动作要求物品


【回合式训练】

课程一:指近处训练

1、提前准备:妈妈提前准备好一件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和孩子面对面坐好,保持与孩子视线平齐,距离在一臂范围内。

2、妈妈将该物品举起,下指令:“指一下”。如孩子伸手指向该物品,则妈妈迅速把物品交给孩子,给予强化;如孩子不能独立完成,则妈妈抓住孩子的手辅助完成,并在轻轻说“指”,帮助孩子理解。

3、逐步撤除辅助,直到孩子能独立完成指令。

提示:如果孩子不会伸出一只手指去指,妈妈要先确认孩子是否是手部运动能力不足,如果是可以增加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尤其是前三指肌肉能力的训练。手部动作训练可以先从模仿开始,训练内容包括“握拳—张开—竖起大拇指—竖起食指(指的动作)—比划做手枪(竖起大拇指和食指)—剪刀手等。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带孩子完成“斗-斗-斗-斗-飞”的游戏,锻炼孩子手部肌肉能力。


课程二:指远处训练

1、孩子会指近处的物品后,妈妈就可以逐渐拉长物品的距离,如放在远处的桌子上,或高处的架子上,让孩子练习指远距离物品;

2、外出时,如果未经辅助孩子指向了远处的物品,妈妈可以一边兴奋的说出物品的名称,一边走近物品,让孩子再看一会或者玩一会,以强化这个行为。妈妈也可以鼓励孩子一边指、一边看向自己,以提高孩子主动分享的社会性。


【自然环境下的训练机会】

1、生活中注意泛化,主动创造机会,如遇到孩子想吃的东西、想玩的玩具,尽量不要让孩子直接伸手抓取,而是抓住孩子宝贵的产生需求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喜欢喝奶,妈妈冲完奶后可以故意把牛奶放在高处够不到的地方,鼓励孩子指向想要的物品并向自己提出需求;妈妈要“懒一点”,不要一步到位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给孩子喝酸奶,交给孩子时可以不把吸管插好或不给吸管,创造机会。


用语言要求物品


【回合式训练】

1、提前准备:妈妈准备好奶瓶、饼干或其他孩子喜欢吃的小零食,把物品放在孩子可以看见但够不着的地方,如一臂远的桌子上或比孩子高的架子上;故意让孩子看到放物品的过程。

2、孩子产生动机后,妈妈下指令“你想要什么?”,然后迅速说出答案,如“牛奶”,耐心等待孩子仿说;

3、一旦孩子仿说,就立刻把奶瓶拿下来交给孩子,以强化奖励;再逐步撤除仿说,并渐渐提高对孩子的要求。

提示:孩子的求助行为按照以下能力逐步进阶:

(1)抬头看妈妈的眼睛;

(2)抬头看妈妈的眼睛,拉住妈妈的手取下奶瓶;

(3)抬头看妈妈的眼睛,拉住妈妈的手,并仿说“牛奶”;

(4)视线内没有奶瓶,,主动说“牛奶”。

4、扩充孩子要求物品的数量到25个,如苹果、汽车、果汁、好多鱼、饼干等。


【自然环境下的训练机会】

1、生活中注意泛化,主动创造机会,如遇到孩子想吃的东西、想玩的玩具,尽量不要让孩子直接伸手抓取,而是抓住孩子宝贵的产生需求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喜欢喝奶,妈妈冲完奶后可以故意把牛奶放在高处够不到的地方,鼓励孩子指向想要的物品并向自己提出需求;妈妈要“懒一点”,不要一步到位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给孩子喝酸奶,交给孩子时可以不把吸管插好或不给吸管,创造机会。


提要求时伴有目光接触


【自然环境下的训练机会】

课程一:提需求时眼神注视

这个训练是个习惯问题,很多家长在孩子有语言后不再关注眼神关注度,忽略了孩子的关注度等核心问题,切记眼神对视是训练的基础之一。

1、孩子提出需求时,妈妈要耐心等待孩子的眼神注视后才给予满足;

2、生活中注意泛化,要坚持孩子80%以上的情况下通过眼神对视来表达需求。


课程二:用眼神来维持互动

1、妈妈在孩子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可以间歇性的停下来,直到孩子转向自己并用眼神注视自己时,才继续活动;

2、比如妈妈和孩子玩飞高高、挠痒痒、吹泡泡或者骑马马游戏,孩子意向正浓时,妈妈可以突然停下游戏,等到孩子注视到自己再开心的继续游戏。

提示:眼神训练要贯穿始终,不能因孩子的能力提升而忽视!


结合眼神表达需求


ALSO生活场景教学

课程一

这个训练是个习惯问题,很多家长在宝宝有语言后不再关注眼神关注度,忽略了宝宝的关注度等核心问题,切记眼神对视是训练的基础之一。

1、宝宝提出需求时,妈妈要耐心等待宝宝的眼神注视后才给予强化;

2、生活中注意泛化,要坚持宝宝80%以上的情况完成眼神+口语表达需求。


表达拒绝


【回合式训练】

课程一:“不要”

1、提前准备:妈妈提前准备四种孩子不喜欢的物品,如大蒜、辣椒、薄荷、咖喱等有特殊味道的食物或玩具(一定是孩子强烈讨厌的)。

2、妈妈将不喜欢的物品放在手里,举起确保孩子可以看到,下指令“要大蒜么?”

3、当孩子将头迅速扭向一边后,妈妈可以迅速说“不要”,并等待孩子仿说,一旦孩子仿说,则迅速把大蒜撤走,强化这个行为。

提示:如果孩子错误的回答要,妈妈可将“大蒜”凑近孩子,请夸张的说“大蒜”以减弱孩子的错误行为。

5、生活中注意泛化,如遇到孩子不喜欢的活动或物品时,随时训练,让孩子学会说“不要”。


课程二:“不吃”

1、如果孩子的能力较好,妈妈可以丰富孩子否定短语的提法和数量,教孩子学习“不吃”、“不喝”等词汇”,训练方法与“不要”的方法类似。


课程三:“不喜欢”

1、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教孩子学会“喜欢”和“不喜欢”。妈妈可以问孩子“喜欢(吃)糖吗”,如孩子回答“喜欢”,就给马上给孩子一小块糖以强化。妈妈再问孩子“不喜欢大蒜吗?”,(辅助)孩子回答“不喜欢”。

2、妈妈还可以准备孩子喜欢和不喜欢的物品,依次摆放在桌子上,妈妈可以问孩子“喜欢哪个”,孩子如果伸手拿或者指自己喜欢的物品,如苹果,就(辅助)让孩子(仿)说“喜欢苹果”,当孩子(仿)说后迅速把苹果给孩子以强化。当孩子熟练之后,妈妈就可以引导孩子不再用手指,而是直接说出喜欢的东西。

3、妈妈还可以把指令扩展到“不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车(交通工具)”等。


不吃掉在地上的食物


ALSO生活场景教学

课程一

1、无论是在家里、在餐厅或学校,当宝宝将好吃的食物不小心掉在地上时,妈妈要第一时间说“掉到地上了,好脏”,再辅助宝宝将食物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并及时给予强化鼓励。并逐渐让宝宝自己来完成;

提示:注意用语,妈妈一定要说“掉在地上,好脏”,切忌说“不要吃”或“不能吃”,生活中要尽量给出正向的指示性指令;

2、如果宝宝的能力较好,妈妈可以教宝宝理解“干净和脏”以及“能吃和不能吃”的概念,帮助宝宝形成掉在地上的食物是脏的,脏的食物不能吃的意识。


征求许可


ALSO桌面教学

课程一

1、在日常的生活或桌面教学中,妈妈要抓住宝宝提需求的机会,比如训练时,宝宝想站起的时候,(辅助)宝宝说“可以站起来吗?”。如果宝宝能够说出来,则妈妈迅速对宝宝说“可以站起来”,并让宝宝站起来。

2、在宝宝想看电视的时候,(辅助)宝宝说“我可以看电视吗”,一旦宝宝说出,则迅速把电视打开给予强化奖励。

3、逐步撤销辅助,直到宝宝能独立征求许可。

提示:为了强化宝宝征求许可的行为,有些平时不能做的事,只要宝宝能提出问题,也可以允许他做。本项训练适合能力较强的宝宝,妈妈要抓住特定的需求场景教宝宝学习。


理解有和没有


ALSO生活场景教学

课程一:理解“有”和“没有”

1、妈妈提前准备好不透明的糖果瓶子与小糖果、水和水杯、苹果和梨,和宝宝面对面坐在桌子旁,视线平齐。

2、妈妈把一颗小糖(不要大,让宝宝可以迅速吃完,最好是软糖)放在瓶子里,摇晃瓶子,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后,把瓶子打开,交给宝宝,让宝宝能够取出里面的糖果。

3、妈妈把瓶子收回,这一次不放软糖,再一次摇晃瓶子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后把瓶子交给宝宝,然后和宝宝大声说“没有了”,并不断重复。妈妈不断的选择把糖放在盒子里或不放,让宝宝理解“有”和“没有”的概念。


课程二:语言或动作表达“有”和“没有”

1、如果宝宝能很好的理解,妈妈可以把空盒子交给宝宝,然后下指令问宝宝“盒子里有糖么?”并用手辅助宝宝摇头,如宝宝有仿说能力,则妈妈轻声说“没有”,让宝宝跟着仿说。

2、如果宝宝开始理解了“有没有”的概念,妈妈可以在桌上放置苹果、香蕉、橘子等模型玩具,问宝宝“有没有苹果?”如果宝宝指向苹果或表示有苹果,妈妈可以接着问宝宝“有没有草莓?”(辅助)宝宝回答“没有”,并迅速给予强化奖励。

3、如果宝宝的能力很好,可以很好的理解“有没有”并了解事物的特征,妈妈可以尝试让宝宝区分练习,比如妈妈可以问宝宝“大象有没有长耳朵啊?”——“没有”;“小兔子有没有长鼻子啊”——“没有”;“飞机有没有翅膀啊”——“有”。

4、生活中注意泛化,教学中要不断更换道具,避免宝宝不理解而死记硬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