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正中芯 正中芯这一腹证与前面讲的腹证不同,是中医传统经典中是没有记载过的,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由日本医家所提出的一个腹证。 正中芯的定义,主要从他觉症状来讲。 他觉症状:腹部正中线,即任脉所行处,可触摸到如铅笔芯样的条状物,不伴有压痛。 正中芯是只有他觉症状而无自觉症状的。他觉症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是正中芯只存在于前正中线上(这也是它为什么被叫做正中芯的原因),偏左偏右都不是。第二,正中芯是直上直下走行的,即沿正中线走行,不会偏移,且如果能摸到正中芯,长度一般不会太短。第三,脐上、脐下是都可以摸到正中芯的,脐上正中芯多出现在水分穴至中脘穴这一段上,脐下正中芯多出现在气海穴至关元穴这一段上,两者的意义有所差别。第四,正中芯的粗细根据各人的不同差别较大,一般而言,脐上正中芯粗细在2mm~5mm之间,脐下正中芯粗细在1mm~3mm之间。第五,极少数情况下,正中芯也可以通过肉眼在腹壁观察到,但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时,被认为是死症。 诊察正中芯时,以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尖平行于前正中线,稍施加压力左右滑动,体会指下有无条索状物出现。 正中芯的描述据说最早出现在折衷派系腹诊书《浅井南溟先生腹诊传》和曲直濑道三的《百腹图说》中,但由于资料限制,我并没有翻阅到。但在丹波元坚的《诊病奇侅》中,引用了数位医家的说法,均提到了“任脉突起”“任脉胀大如箸”,可见正中芯很早就被日本汉方医家发现了。关于“正中芯”的这一专有名词,是大塚敬节在《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中首先提出,后被广泛沿用至今。 关于正中芯的临床意义,认识是比较统一的,即认为其出现提示虚证。古代医家中,北山寿安认为“脾胃虚者,中脘以下至脐,任脉通筋胀大如箸也。宜补中焦,难治也。肾水虚者,脐以下关元穴、石门穴,任脉通筋胀大如箸也。宜与滋阴药”。荻原春庵认为“脐上任脉,状如笔管,或凹成沟者,俱脾胃虚燥也···脐下由此候者,肾虚也···”。现代医家基本延续了这一认识,认为脐上正中芯于脾胃虚弱有关,脐下正中芯与肾气不足有关。在方药上,脐上正中芯多见于人参汤、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证,脐下正中芯多见于肾气丸、真武汤证。 但也有医家认为,正中芯可以出现在健康的瘦弱人群中,这一点尚有争议。 关于正中芯的形成机制,与腹壁肌肉力量减退,腹壁脂肪层薄弱有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正中芯在解剖上到底是什么呢?很多学者认为正中芯就是腹白线,这一说法影响广泛。但据寺泽捷年通过腹部CT及MRI的最新研究,认为脐上正中芯是肝圆韧带,脐下正中芯是脐尿管残遗,其中有一条理由就是,肝圆韧带在中脘附近会向体内深入走行,这与脐上正中芯在中脘之上就难以触及这一事实相符,而腹白线在脐至中脘这一段表现为宽阔延展,不应该被触及。我赞同寺泽捷年的新观点。 13、心下振水音 振水音本来是西医腹诊检查中的名词,这里借用过来,是应该其在汉方腹诊中也是有比较大的意义的。 振水音根据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心下振水音和脐下振水音两种,由于心下振水音比较常见,且意义较大,故单独论述。脐下振水音比较少见,是膀胱停水的指征,在前节小腹满中已有论述,故在此不做单独论述。 心下振水音的定义,可以从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两方面来讲。 自觉症状:患者自觉心下或中脘处有液体振荡的“咕咕”声,尤其在运动和跑跳时明显。 他觉症状:用三指冲击触诊诊察心下及中脘部,可以听到“咕咕”的液体振荡的声音。 上述心下振水音的定义,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同样重要,只要存在一条,就可以认定存在振水音。但一般来说,自觉症状出现的频率不高,多数就诊患者中,都是通过冲击诊法才诊察到振水音的。 诊察心下振水音时,以三指在心下部及中脘部行冲击触诊,同时医生耳朵靠近患者腹壁,或用听诊器听头放在患者腹壁上,以听取有无液体振荡的声音。这里要注意几点:第一,诊察前要询问患者有无在1个小时内大量饮用液体(200ml以上),如有,则即使诊察出振水音,也是无效的。第二,耳朵听取时,要靠近所行冲击触诊的腹壁附近,如用听诊器,听头也要放在行冲击触诊的腹壁附近。第三,有时当胃内积气较多时,可以听到气体振荡的声音,这与液体振荡的声音是不同的,要加以鉴别。 心下振水音多是由于胃内液体、气体潴留,同时胃张力下降,腹壁力量减弱,这是行冲击触诊,力量很容易传递到胃,由胃传递到后方的脊骨,再由脊骨反向冲击到胃,由此产生来回冲击,使胃内液体与气体振荡,从而产生振水音。可见心下振水音的产生是需要多种条件同具备的。胃内液体潴留,与胃蠕动力下降、幽门开闭功能失调、胃黏膜分泌胃液增多有关;胃张力下降,常同时伴有胃下垂。 从中医或汉方角度来看,主要成因有脾胃气虚导致腹壁力量减弱、胃张力下降、胃蠕动力下降、津液代谢不良(胃内水分不能被吸收)。水湿停聚于胃部肌肉、粘膜导致胃张力下降、幽门水肿。热伤络膜导致胃液分泌增多。 因此,心下振水音这一腹证的直接反映就是水饮、湿内停胃中,而造成这的背后病机就是上述的气虚、水湿、和热邪。一般来讲,这几个病机常常是夹杂存在的,以方剂举例,可能存在振水音的方剂,如《外台》茯苓饮就是以气虚和水湿为主,半夏泻心汤就是以气虚和湿热为主。 关于振水音的病机还是相对单纯的,但其往往是作为次要病证(腹证)出现,常会夹杂其他腹证或症状,因此治疗起来,还需要以主证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