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心在,一切在:“文心雕龙”之深意

 老刘tdrhg 2017-04-16

刘勰和他的老师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当时称南东莞——今江苏镇江。早年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僧祐。

僧祐,南朝梁高僧,俗姓俞,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四岁在定林寺出家,后从法颖学律,故大精律部。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每请讲律,听者常七、八百人。除弘揚佛家律学外,开收集佛教文献之先河,为佛教史学家,编著《有出三藏記集》十五卷、《释迦譜》五卷、《弘明集》十五卷等。

刘勰的学术渊源,于此可见。

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南北朝设以安置闲散官员)、东宫通事舍人(掌诏命及呈奏案章)等职,深为昭明太子萧统所重。

刘勰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

大约在南齐末年,写成著名的《文心雕龙》五十篇。

读书|心在,一切在:“文心雕龙”之深意

也是拼了,刘勰力推《文心雕龙》

全书十卷,五十篇,分上、下编。

上编的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等,属引论性质:谓:“《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其他如《明诗》《诠赋》诸篇,着重论述各体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分类相从,条理明晰。

下编有《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时序》《物色》《知音》诸篇,探讨文章撰述和创作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文学作品的演进以及与时代的关系等。最后一篇为《序志》,为作者的自序。

全书体大虑深,系统完整,言辞精美,把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杰作。

《文心雕龙》一书既成,却遭到冷遇,未为时流所称。刘勰自重其文,他打算让当时的大名人沈约来衡定一下。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在诗学上创“四声”“八病”之说,在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著《宋书》,为后世的“二十四史”之一,真可谓有才有学且位高权重。

沈约之贵盛,他人莫及,但其显赫亦生发出一个问题——默默无名的刘勰不可能把书直接送达到他的面前。

于是乎,刘勰负其书,等候沈约出门,直接在其车前干请。此时,刘勰状若一个小货郎。沈约命取读,大重之,认为深得文理,常常摆在几案之上。

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读书|心在,一切在:“文心雕龙”之深意

雕龙和雕虫

刘勰为何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文心雕龙”呢?

心,在刘勰看来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和“文”搭配起来,言说为文之用心;且用“心”字入书名已有先例,比如楚国的涓子有《琴心》,还有属于儒家的王孙有《巧心》。

“雕龙”如何讲呢?雕,即雕缛,即精雕细刻,使之有文采,绚烂多姿。美好的文章无不经过修饰雕琢,例如战国时的齐人驺奭,因为善修饰文辞——“若雕镂龙纹”,时人称“雕龙”。

读书|心在,一切在:“文心雕龙”之深意

“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刘勰看重人在语言文辞上的修为,因此精心结撰自己的著作,并自豪地称之为:文心雕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雕虫”。《文心雕龙·诠赋》篇中有:“此扬子所以追悔雕虫,贻诮于雾縠者也。”扬子,大辞赋家扬雄,他在《法言·吾子》篇中曾说,结撰辞赋是一种孩童才去倾心倾力去做的“雕虫篆刻”之类的小技,“壮夫不为也”。所谓的雕虫、篆刻,指雕画鸟虫书、刻符——更古的一种篆体字,汉代儿童按照规定是必须学习的。

文士如果雕辞琢句太甚,就走向文学创作的反面——雕虫,以至于“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实风轨,莫益劝诫”,那就像织薄如轻雾的绉纱一样会伤害到女工。

雕龙,雕虫,一字之差,意义迥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