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析体论文体系新——《文心雕龙》

 云香飞扬 2022-07-08 发布于江苏

生活在南京的人,对杜牧的《江南春》一定不陌生。诗里描述六朝时期南京寺院林立的盛景时,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到所谓的“四百八十寺”,就不得不提到位于钟山的定林寺。这个寺院始建于南朝宋,到南朝梁时规模已非常庞大。《文心雕龙》的作者、南朝著名文学家刘勰(约465—约520),即与这座名刹有不解之缘。

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字彦和,山东莒县人。他出身于寒门庶族家庭,父亲去世很早,家道由此中落。虽然刘勰一向喜爱读书,从未因为生活困难而放弃学习,但在注重门第的南朝,刘勰的才华很难得到施展,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他只有依靠在当时有政治背景、物质基础和藏书丰富的寺庙,才能获得个人生活和文化知识上的支持。南齐永明二年(484),刘勰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进入了定林禅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在寺中高僧学者僧祐的指导下,他对佛法有了更精深的见解,而在整理寺院典籍时,刘勰阅读了寺院所藏各类文献。正是在居住钟山定林寺的最后几年里,大约从建武二年(495)至中兴元年(501),刘勰完成了《文心雕龙》。然而,这部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刘勰趁文坛泰斗沈约出行的时候,带上自己的著作,在沈约车前摆出要卖书的样子。沈约看到了,很好奇,把书拿过来读,读后大加称赞,还常常搁在案头翻阅。沈约不仅文学地位高,也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刘勰鬻书”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建康城,刘勰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注意,自此踏入仕途。梁朝代齐之后,刘勰来到主持编录《文选》的梁昭明太子萧统身边,成为其重要的文学侍从。

鲁迅先生曾说,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将文学置于很高的地位。文学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士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南朝宋文帝时期,更是设立文学馆,文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闻名后世的《文选》和《玉台新咏》两部总集,也是在南朝后期编纂完成的,可见南朝文学创作风气之盛。然而,文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在文学创作中,许多问题被提出来。比如,文学与经典及史学的关系如何?不同的文体之间是否存在写作方法上的差异?……在思考和争论中,产生了不少文学理论。比如曹丕、陆机、挚虞等人对文体分类的讨论,南朝永明时代有关诗歌声律的“四声八病”学说,南朝人关于文学审美性与实用性之分的“文笔之辨”等,这些都为《文心雕龙》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人,包括刘勰本人,都没有停止对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刘勰所谓“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刘勰以“文心”二字作为书名,表明他对文学宏观理论的关注。至于书名中“雕龙”的含义,则与齐梁之交的文坛争论有关。按照周勋初先生《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一文的说法,梁代文坛存在三个文论派别:以裴子野为代表的 “守旧派”,以萧纲、萧绎为代表的 “趋新派”和以萧统、刘勰等人为代表的“折衷派”。裴子野曾写过一篇《雕虫论(并序)》,批评南朝刘宋以来“藻饰雕虫之艺”盛行,人们喜欢浮丽文弱的作品,而写这种作品,就像在虫子上雕刻,过于注重形式,远不如前人作品典雅精深,没有价值和意义。刘勰以“雕龙”作为书名,充分肯定文学创作中的形式艺术之美,显然有与裴子野的《雕虫论》分庭抗礼之意。

《文心雕龙》开头的《原道》中说,世间万物,如日月、龙凤,都有纹饰藻绘,这是自然之道,人也应该合乎这样的自然之道,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刘勰充分肯定文学创作中的修饰和词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专门写作《丽辞》《夸饰》等篇,详细论述具体的修辞方法,而在最末的《序志》中,刘勰又一次强调“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可以说,刘勰对于文学的文采、藻饰、修辞等方面的重视,在《文心雕龙》里贯穿始终。但是,另一方面,刘勰并非一味强调文学外在的形式,他同时也反对“趋新派”华而不实的文风。实际上,《文心雕龙》起首三篇《原道》《征圣》和《宗经》,都在强调文学创作需要符合儒家为文的传统,作品应当说明一些事理,而不是仅仅追求华美的文辞,否则就会如楚汉的某些辞赋作品那样“楚艳汉侈,流弊不还”(《宗经》)。

刘勰认为,文人之所以在文学作品中进行修饰,是为了表达感情、说清道理。若没有感情和道理,只知道堆砌辞藻,就是欺世盗名的“为文而造情”(《情采》),算不得第一流的文人。相比之下,以宫体诗诗人为主体的“趋新派”,常常用靡丽的辞藻描写宫廷生活的奢侈、女性装饰的艳丽等,不太涉及儒家思想道德,也很少流露诗人的真情实感,显然是刘勰所不赞成的。简而言之,刘勰认为,文学需要“雕”琢,否则便不符合文学的天赋特质。但是,用来雕琢词章的文辞,又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感情与事理,否则言之无物,空洞无味。也就是说,文学家运用自己的才华,所雕之物应该是有体有格的“龙”,而不该在细微的“虫”上使用太多不相称的、浮夸的技巧。这大概便是书名中“雕龙”的意义。

(文章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