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哲学世界

 昵称27494174 2017-04-16

走进哲学世界——为高中生所作哲学普及讲座

走进哲学世界

很高兴今天可以和大家进行读书交流。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哲学。讲哲学之前先给大家讲个笑话。我们身边的小孩子总会好奇的问大人:我是从哪来的?大人会说充话费送的!

其实人类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地球怎么就出现了我们这样奇特的生物?进而又想地球是从哪来的?有人告诉你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球?问题又来了:宇宙是从哪来的?基督教人士会告诉你,宇宙是上帝创造的?可是我们还是好奇:上帝又是从哪来的?他在创造宇宙之前住在哪里?又在干些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类。

提起哲学,和多人觉得很神秘,很玄妙,也有人不屑一顾,觉得哲学是故弄玄虚,把简单的事物搞复杂,故作高深吓唬人。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对哲学充满了误解。那么什么是哲学,让我们从哲学的概念开始说起。

首先我们来看哲学的本来意思:Philosophy,按照词源有“热爱智慧”的意思。哲学家:philo—so—pher,意思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走进哲学世界

大家很熟悉的一本书叫《苏菲的世界》,苏菲在英语里就是智慧的意思。人类文明诞生的时候,知识并没有系统的分门别类,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各种学科。我们的祖先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充满了各种好奇和疑问,进而引发各种思考,比如为什么有四季交替?为什么花开花谢?为什么电闪雷鸣?世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是假?……各种思考、各种猜测、各种解答。比如泰勒斯就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万物由水而生,大地浮于水上。泰勒斯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对世界的起源问题作了思考。据说这位哲学家有一次仰观星象,却不小心掉到了沟里。有人就嘲笑他:连眼前的事情都搞不清楚,还想了解天上的事!后来泰勒斯利用天文知识,预测来年橄榄会大丰收,于是买下了所有的榨油作坊,结果获得很大的利润。泰勒斯这样做是想告诉世人,哲学家不是不懂得世俗事物,而是他们不关心这些,他们关心的是知识本身,是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质。

走进哲学世界

与泰勒斯相反,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他说:世界是一团活生生的火。并且他还观察到了世间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于是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位哲学家生活很神秘,住在山上,据说一生不下山,故意保持一种神秘感。但是他只看到了事物的变化性,而忽略了稳定性与同一性。

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叫毕达哥拉斯,大家学的“勾股定理”也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就是他老人家创立的。他们的学派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学术研究为一体,很像中国的墨家,墨子在物理学上也有一定建树,组织很严密。这一学派就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字表述并解释。这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道理,比如计算机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电脑、手机上看图片、视频、文字、色彩等各种事物,但是计算机的语言却很简单,只有0和1,计算机用简单的两个数字就把整个世界呈现给我们,毕达哥拉斯如果活在今天,看见如此成果,一定很骄傲。随着研究的深入,数学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了出来。

走进哲学世界

再给大家讲一个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经过深入思考以后,认为组成世界本源的物质一定非常细小,小到肉眼根本观察不到,小到不能再进行分割,他把这个不可再分的物质取名“原子”。看到这里,我们惊喜地发现,早在2600年前,就有人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考,猜到了“原子”,我们不得不佩服哲学家的伟大。

顺着这样的思路发展,在研究事物的本质、组成事物的成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等问题逐渐得以解决,形成了《物理学》

接下来,我们了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三位哲学家。

走进哲学世界

苏格拉底,一位几乎和孔子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自己没有专门的著作,其生平和思想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是不是和孔子很像?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与前人不一样,苏格拉底关注的不再是世界的本源问题,而是开始研究人的问题。有人评价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他的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自知无知的人最智慧。苏格拉底通过考察不同的人群,发现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均有着不同的智慧,但是这些人往往因此而骄傲,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也无所不能,比如一个鞋匠手艺很高,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便因此觉得自己在其他事务上也可以很精通。他们都认为自己很有智慧。苏格拉底则认为最智慧的人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我们的孔老夫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由于苏格拉底经常和年轻人在广场上、大街上讨论问题,展开辩论,有人向当局控告他“蛊惑青年”,因此被判入狱。即使他的学生买通狱卒,备好船只,让他逃亡到别的城邦,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说:虽然评审团的判决是错误的,但是我作为遵纪首守法的公民没有理由不服从他。最后喝下毒酒,死在狱中。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这是“真正的悲剧”。

他的学生柏拉图,继承老师的智慧,继续研究。柏拉图开创了哲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的著作《理想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洞穴”理论,最能体现柏拉图的思想。举个例子,方便我们简单理解,我们面前的桌子,还有桌子的影子,这在柏拉图看来都是虚幻的,不能永久存在的,那什么可以永久存在呢?是桌子的“理念”,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万事万物都有其“理念”,“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的。后人形容爱情有一个词语叫“柏拉图式的爱情”,指的就是纯精神的恋爱,这个世界是纯洁的、永恒的。

走进哲学世界

(这里我们依稀可以看见上帝的影子了!!!)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不同意他的观点,最终选择离开了柏拉图学园,并说了一句传世经典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他的影响。我们看一下他的著作就知道了。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7.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

是不是很恐怖??!!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已经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很多学说是错误的,比如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伽利略就证明了“两个铁球可以同时着地”。但这不影响他在哲学史上的宗师地位,因为每一个认真思考的人,都值得尊重,如果没有前人的积累,后人可能永远也无法进步。当然,我们也绝对不能盲目的迷信权威,躺在前人的成就上睡大觉。

顺便说一句,亚里士多德也有一位很有出息的学生,名叫亚历山大。

讲了这些哲学家的故事,大家觉得是不是很好玩?还有更好玩的。比如下面出场的“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叫狄奥根尼。他决心象一条狗一样地生活下去,所以就被称为“犬儒”,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象犬一样”。他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无论是宗教的、风尚的、服装的、居室的、饮食的、或者礼貌的。据说他住在一个桶里 ,亚历山大拜访他,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

今天人们依然还在使用“犬儒”这个词语,用来批评那些对社会、他人漠不关心,无所行动的人,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我们的社会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导致好人难做,于是采取“犬儒”之态。其实,犬儒学派并不是对世界漠不关心,而是用一种极端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是在进行无声的反抗。大家是不是想起了庄子?楚王派人请庄子去做官,“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拒绝了。

古希腊哲学中还有一派,他们擅长辩论。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学法律。两人曾订有合同,其中约定在欧提勒士先付一半学费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则等欧提勒士毕业后第一次打官司时赢了再付清。

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职务,总不打官司 。普罗达哥拉斯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状告欧提勒士,他提出了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

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

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他们两个人分别用了对自己有利的两套标准,标准不统一,各说各有理。

类似这样的二难推理,还有很多,比如著名哲学家芝诺就曾提出惊世骇俗的观点,即著名英雄阿基里斯跑不过一直乌龟。他的理论是这样的:让乌龟先跑10米,然后阿基里斯开始追,等阿基里斯跑了10米。乌龟已经前进了1米,阿基里斯再追1米,乌龟前进了20厘米,阿基里斯再追20厘米,乌龟又前进了1厘米……这样在理论上,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这样的理论发展到后来,就有了数学上的极限思想:无限接近,永不相交!(一个鸡蛋每天只吃一半,永远也吃不完!)是不是想起了我国古代的公孙龙?(白马非马)

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晚年受到病痛折磨,疼得受不了就对身边的人说:杀了我,不然你就是杀人犯!这就是二难推理。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跟人开玩笑,你戒毒了吗?无论回答“戒了”还是“没戒”都说明你吸毒了!每次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大学时候参加的一场辩论塞,辩题是合作与竞争,我们正方观点是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在一对一提问环节,对手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对方辩友一直在说合作更重要,那么你愿不愿意与我合作来承认竞争更重要呢?这就是一个二难推理,选择哪个都会进入陷阱。怎么办?跳出问题之外,直接否定他的大前提。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就是上帝的存在,并说上帝是万能的。有人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这让教会很头痛。

以上就是哲学为我们提供的思辨的乐趣。下面讲一讲哲学精神中的怀疑精神。

随着哲学的发展,认识论逐渐成了研究的主题。人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这让哲学家们忧心忡忡。

比如庄子的“庄周梦蝶”,明朝王阳明就认为“心外无物”。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

走进哲学世界

春晚相声段子里有这么一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的确,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想当然的事情,如果仔细思考,是很有问题的。有句话叫“细思极恐”,说的很有道理。

我们来看笛卡尔的例子。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两个哲学名词。

哲学从本体论发展到认识论,形成了主要的两派,一边是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它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代表人物有培根知识就是力量、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另一边是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强调理性的作用,又称理性主义。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二进制、康熙

笛卡儿就认为经验是不可靠的,是会骗人的。比如远处走来一个人,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观察他的衣着、发行、走路的姿态,基本可以判断出来者是谁,但也很有可能判断错误,所以经验不可靠。我们观察到的世界主要来自于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品尝,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整套的知识观念,这些在笛卡儿看来都是不可靠的。他的怀疑比我们所有人都要深刻的多。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写道:“由于很久以来,我就感觉到我自从幼年时期起就把一大堆错误的见解当做真实的接受了过来,而从那时以后我根据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都不能不是十分可疑的,因此我认为,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

怀疑一般的感性经验也就算了,笛卡尔甚至怀疑自己的双手是否真实,身体是不是属于自己,是不是真实,产生了和庄子一样的问题,即我在这里,究竟是在做梦还是真实存在。笛卡尔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对于自己心爱的几何学,他也怀疑,因为在推理时也经常会犯错误。2+2也不一定等于4,也可能是等于5,因为上帝很有可能跟我们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让我们误以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真的。

现在有很多“反乌托邦”的小说和电影,比如“饥饿游戏”“移动迷宫”等都有这样一个剧情设定:你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只是别人的实验室,你以为的真实生活,其实都是别人的阴谋,剧情早就安排好了。

经过苦苦思索,笛卡尔发现,无论怎么怀疑,“怀疑”本身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即我思故我在。这里的“思”指的就是“怀疑”。恭喜笛卡尔,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确定无疑”的一切知识的根基。有了这个确定无疑的原则,笛卡尔重建了知识体系。

走进哲学世界

但是也留下了问题,“我”思故我在,那我不“思”的时候呢?我还在不在?是不是想起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笛卡尔的问题暴露了。晚年的笛卡尔苦苦思索,最终还是求救于“上帝”!注重理性原则的哲学家都有一个困境,就是“第一原则”的问题,这个第一原则必须无可置疑,准确无误,可是第一原则是从哪来的这个问题几乎没法解决。因为决定“第一原则”的原则又将面临来源问题,追问到最后,他们几乎都找到了上帝。

以数学为例,我们通过一些不需要证明的“公理”进行推理演算,得出了数学的庞大体系,可是如果这个公理一开始就是错的,那我们岂不是太可笑了。

需要说明的是,笛卡尔的怀疑不是为了否定,恰恰是要找到无可置疑的东西,从而证明一切都是可以成立的,这个无可置疑的东西就是所有知识的基础,这样整个知识大厦才会牢固。生活中有人没有正确理解怀疑精神,怀疑到最后就成了否定一切,干脆成了虚无主义,不可知论,并以此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这是不可取的。

哲学发展到今天,很多问题已经不需要哲学家思考了,比如宇宙的起源,事物的本质,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再比如人如何认识世界,潜意识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然而,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今天,依然有很多哲学家在思考着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在我们都兴高采烈的时候,哲学家却是忧心忡忡。他们早就看出了科技对人的“异化”。哲学家仿佛置身事外,却总是在思考问题的核心。

走进哲学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