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可能需要艺术,来完成自我的觉醒 | 意外

 木头1018 2017-04-16



上周六,我受混沌研习社之邀,参加了一场特别的创业课程。

 

熟悉他们的人就知道,研习社的课程基本是为创业者量身定制的,关于互联网思维、创业这类。

 

但在今年却创新性推出了一个艺术人文课,并用了4月的四个周末、四位大师,来带大家放下理性和逻辑、回归感性,体验人文艺术之美。


这周的课程讲师是北大教授、艺术史专家朱青生老师。


 

作为一个在大众艺术入门领域搞了三年的研习社老用户,主办方可能想着我们在做的事情和朱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邀请我在开场聊了聊“当代艺术之前的艺术”,和朱青生老师今天的课程主题遥相呼应。


朱青生老师想来真爱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大艺术史专业的教授,研究、讲解艺术史超过三十年。他在北大的艺术课上,穿风衣戴礼帽,风度翩翩,课也是场场爆满。



这次得见,也着实叫我着迷,前排表白。

 

在这长达4个小时的时间里,朱老师以“当代艺术的性质及其对创意的作用”为主题,对当代艺术史做了一个全新的梳理。关键是,听完之后,对不少意外艺术曾经探讨过的问题,也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比如:

 

毕加索,为什么那么伟大?

 

一个让大部分人看了他的画表示一脸蒙圈,甚至会觉得小孩子画得都比他好的人,为什么能凭着他那些“看不懂”的画,能成为世界上公认最伟大的艺术家?


《格尔尼卡》毕加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单点来看,而是应该把毕加索和他的画,放进艺术史的时间长河之中。

 

也就是说,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顺带弄懂了整个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比如: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梵高?


从前我们总是说,因为他是个精神符号,代表了世界上所有保有初心、坚持梦想的人最纯粹的状态。


可是朱青生教授的解释却是,是因为线条。线条这个东西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所以他们即使看不懂梵高,也对梵高作品里线条满满的画面充满天然的亲近感。


你看,还真是蛮不一样。



不过今天这的课,朱清生老师,试图用4件艺术史上极具颠覆式创新意义的艺术品,来梳理整个现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


 (全文略长,看完大约需要5分钟)


 


第一步:《芒特的桥》 柯罗

 


这幅画代表了西方古典绘画的状态。


所有的对象是真实的,所用的技巧是写实的,所做的构图是经典的,所营造的诗意氛围是我们可以用直觉触及的。

 

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努力模仿一个外在的对象——要逼近自然,和真实竞赛



 

第二步:《教堂》梵高



到了19世纪中叶,出现一个以梵高为代表的印象派

 

我们一直以为印象派是一个流派,以为印象派画家的关系很好,观念相同,其实不是。

 

这是一帮'乌合之众',什么样画风的人都有,他们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办一个“独立艺术家沙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西方的传统艺术

 

他们开始注重人的感觉、理解和自由意志在创作中的表达,甚至为了突破自我绘画传统的陈规局限。


《日出印象》莫奈

 

你会发现,在此之前,艺术还都是看得懂的。即便是经过艺术家个性的美化,但大体还是能get到画中的艺术。


但在毕加索之后,艺术开始变得看不懂了。




第三步:《花园里的小房子》 毕加索



毕加索完成最重要的作品是在1910年前后,毕加索艺术的核心在于把逻辑彻底的打乱,把时序彻底颠倒。

 

就是把描绘的对象拆开来,按照画面的需要抽象成一个完全由他自己创造和构成的作品,史称“立体派”。

 

讲得更加具体一些,毕加索的绘画元素是碎块,就像一块一块的七巧板。他将整体的物体打碎,然后再创造。


 《弹吉他的人》毕加索

 

比如,眼前的茶杯,把它看做可以拆散出来的许多碎块。碎块被拆出来之后,毕加索用碎块创造新的物,这里面有错位的透视,前后颠倒的关系。


  图为杯子不同碎块的随机组合

 

这样的结果是画本身是一种物,并不是画别的东西,不是他物的载体。

是的,毕加索引发了艺术的一次重大的革命,一场颠覆人们对艺术认知的革命。

 

在他之前,梵高无论承接东方还是西方,画上的人物风景皆在,只是在如何描绘时加入了自我的感情、理解而已,正所谓“中得心源”。

 

而毕加索的革命,却再一次颠覆了梵高他们的成就。

 

他将构成世界上所有形体的元素拆成一堆散片,拿来作为自己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他手里被自由地用于创造世间所不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让世界多出一个崭新的事物。



因此,艺术发展到毕加索这里,就变得与从前很不一样。

 

他的画本身就是一样“东西”,而不再是对外在世界的追随和模仿,他的每一个作品都给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毕加索的作品之所以好,不在于细节如何做或者做得好坏精粗,而在于他开发出一种重新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

 

因此我们说:“毕加索画的不是东西,而他画的画本身是个东西!”毕加索作出这样的贡献,怎么可能不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亚威农少女》


他不是按照古希腊的方式,也不是按照文艺复兴的方式,更不是按照他的祖国西班牙的方式,又不是按照非洲的、伊斯兰的或者中国的方式,他是按照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带着人们往前走:


他画的每一张画都不一样,他将画变成了一件“物”,不再是“描绘物”。让人的价值跟上帝的价值同在,人的能力与上帝的能力平等。




第四步:《泉》 杜尚

 



如果毕加索看到杜尚的这个小便器作品的时候,他肯定要晕过去了。毕竟,毕加索才刚刚成功,就已经成了革命的对象。


这件《泉》在世界艺术史上,成为和《断臂的维纳斯》、《蒙娜丽莎》同样重要的标志性作品,虽然这件作品完全不值得看,但它却是一个里程碑。

 

我们今天收藏古董或艺术品,大多要满足四个条件:


第一,材料贵重;

第二,精工细作,需要艺术家用很长时间把它做成;

第三,显示了艺术家独一无二的能力;

第四,这个艺术品是赏心悦目的。


但是这件艺术品,却是完全的“反艺术”。

 

第一,他们做艺术品的材料是捡来的,一文不值

第二,它没有做工,是个现成品;

第三,它没有独特性,它是一个工业产品,没有任何个人才能的显现,

第四,它不能看,不能收藏。

 

因为杜尚的小便池,人们开始思考:


艺术一定要是美的吗?

艺术一定要是贵的吗?

到底什么才是艺术?


杜尚用小便器,告诉我们:艺术就是反艺术。

 

艺术家不该是根据别人做过的艺术,或者统治者规定的方式,仿造与谄媚。这样的反艺术,反而让艺术家达到自我的独立。

 

但是如果现在有另外一个人,又把一个洗澡盆拿出来做这种装置,那一点意义都没有。

 

现代艺术中,每一件作品就只有一次,你想它多么珍贵,每一次活动又是多么难得?而这次活动,就是观念艺术,就是人类精神觉悟的一次机会。


在杜尚之后的下一次艺术革命,是以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为代表。



这张照片,是在上世纪60年代时,博伊斯带着学生正在扫地的场景,是一种行为艺术。在那个年代,他提出要保护环境,是一件多么新鲜的事情。


这张照片——博伊斯在森林里,用扫帚把落叶扫回森林的这个行动,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这个行动也宣示着绿党的诞生。


艺术家应该干什么?应该雕塑社会。这就是博伊斯提出的理念。


大家注意,现在我们看到的荒诞艺术家的行为,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它是在试探:艺术可以如何?艺术可以走向何方?


当代艺术,尽管良莠不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他一定会针对人现在所遇到的困难、限制和局限来进行突破。


所以,我们今天把当代艺术又叫做实验艺术。


你看,艺术的发展史,其实是人类意识突破自我的历史。

 


在课程的结尾,朱老师提出了这场课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第五步?今天,我们的艺术向何处去?”



并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把观众变成艺术家,借助艺术完成自我的觉醒。


艺术的定位是什么?是消除在审美与天赋之间人与人的不平等。

 

艺术最需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最需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制造一种遭遇,让每个人看到它的时候,都感觉是自己在创作,是要成为他自己。这个时候,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其实这也是意外艺术一直在做的事情,也就像我们说的:

 

你喜欢的,就是艺术。



(文章部分内容为朱青生老师在混沌研习社课上的讲稿原文)


 


 相关图文·意外推荐

梵高:人穷就不应该画画 

你和毕加索之间,只差这一点

如何看懂行为艺术?


    《艺术很难吗》.avi


    除了日常的图文内容,我们还有一档超超超有趣的艺术脱口秀节目。

    莫奈:我曾以为,留住光就可以留住你

    周一晚20:30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