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松林阅读 2017-04-17

所周知,刘邦之所以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活学活用,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知人善任,卓越不凡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身边为我所用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刘邦的团队中,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在其他人手下不得重用来投奔的游士,萧何小小的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受过胯下之辱的待业青年但刘邦巧妙地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正如他自己所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排兵布阵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见,成大事大业者,胜在用人。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又是怎么成功的,首先,李世民把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兴国的首要策略。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集中大众的智慧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这样的度量气魄,天下之才终究心甘情愿为他所用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李世民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派系,更不问出身。在他的高层管理团队中,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也重用庶族地主张亮、侯君集诸人,打破了魏晋以来任用士族地主为官的定制。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选拔少数民族人才。如贞观六年,任铁勒族酋长契何力为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为大将军;后又封突厥执失思力为安国公。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开展好工作。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做事,那么,下属必定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但现实企业中,大多数领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选贤任能上面首选自己的亲信;重用与自己思想一致,交谈甚欢,聊天能让自己舒服的人;心里抵触,听不进不一样的意见;也有不分能力,但凭感情用事,赏“亲”避“疏”的管理者。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再有喜欢听小报告,分不清各部门界限,喜欢下属互相挑刺,既用人又疑人之辈;更有主次不分,抓小放大的管理者,宁愿把精力花在一年节约几把“拖把”钱,也不愿花在如何带领业务团队创立业绩目标,实行竞争机制,提升团队业绩上面。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企业其实也一样,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看得见。以前的初中课本上有一段唐人韩愈的话:“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企业如果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擅长用“刀”的用“刀”,擅长使“枪”的使“枪”。便是成功。

从古至今,成功之道,乃会聚人之道

真正的人才不是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你可以对无才的人冷落他不会离你而去,因为他得靠你生活。但凡有能力的人,他们有自己独到的工作能力,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你的企业离开他照样运转,他们离开你的企业,照样生存得很好。如果你怀疑,你顾忌,你放不下。那么。你不用担心他们不会走,他们宁愿离开,也不愿为你所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