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汤开波 2017-04-17

2.1 该患者诊断药物热的依据

药物热是在治疗疾病使用药物过程中因药物导致的发热。药物热作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属于Ⅲ型变态反应,与个人特异性体质密切相关。初次用药常出现在给药后7~14天,再次用药则在数小时至1天发病。多为弛张热、稽留热,或微热。多于停药后1~3天内降至正常,皮疹严重者发热可持续较长时间。过半数患者可伴发疹,或伴有肝、脾、淋巴结肿痛,多为浅表性,易被发现,热退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失。发热时一般情况较好,有时可有全身不适、畏寒、头疼、肌痛、关节痛及消化系统症状等,但精神状况相对较好,热退后上述症状消失[1]。

本例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已改善,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上升,除体温较高外,精神可,无其他系统或全身感染的临床症状。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虽然嗜酸粒细胞数较低,但根据文献报道[2]只有大约15.4%药物热患者会出现嗜酸粒细胞数升高。在排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他系统感染性疾病后,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发热,分析药物热可能性大。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可疑药物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及病情变化情况。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表明,停药后患者体温正常,再次使用后体温升高,可确定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发热。综上所述,该患者诊断药物热的依据明确。

2.2 临床常见引起药物热的药物

引起药物热的药物种类主要为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结核类以及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等,大约占80%左右,除此之外还偶见中药注射剂、尼莫地平、强的松等[3,4],但都为个例报道。结合该患者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出现发热,符合可致药物热的药物类型。药师再次查阅文献,本药引起药物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5-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物热一般在使用数天后出现,可能与经过一段时间后药物产生针对性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刺激吞噬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有关[2]。患者出现药物热的时间与文献报道一致,再次印证了本药是引起该患者发热的原因。

2.3 该患者确诊药物热后治疗方案的调整

2.3.1 该患者能否停用抗菌药物

患者诊断为药物热,应首先停用致热药物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及病情变化情况。但由于患者并非单纯性药物热,本身就存在感染,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