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引发「药物热」,除了抗菌药还有......

 板桥胡同37号 2021-09-20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案例

 


病例展示

中年女性,因“口干、眼干4年,间断活动后气短5个月,加重1周”,诊断为结缔组织病,间质性肺炎。医生在明确诊断后,给予吡非尼酮胶囊(200mg tid)治疗。

患者在服用该药1周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5~39℃,无咳嗽咳痰,无关节疼痛。当时患者服用的药物仅有吡非尼酮胶囊,患者考虑可能与药物有关。遂自行停用该药物,第2天患者发热情况缓解无不适[1]。



疾病转归

患者因活动气促加重,自行口服吡非尼酮胶囊100mg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9℃,伴全身关节酸痛。药师考虑该患者出现的发热症状与吡非尼酮相关,且为该药物诱发的药物热,建议患者不再应用该药物。

停用后第2天,患者体温正常,无不适。



病例分析

文献报道中药物热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较为常见,其机制很多,包括变态反应、药物污染、用法用量不正确、药物本身药理作用等。吡非尼酮不良反应既往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和皮肤不良反应,对于发热很少见。

但如果发生了药物热,则治疗药物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用可疑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