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有视频哦! 丈、尺、寸、分、厘、毫、秒、忽。 这些都是什么“鬼”。 哈哈,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发明的在测量长度,遇到比整数多一点,或少一点的情况时,用上的更小的计量单位。 开始,古人只用整数表示数量,用着用着吧,就发现有时候并不刚好是整数,那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开始在整数末尾附上“有余”、“有奇”或“强”、“弱”等字样,以示区别。不过,这只能表示出比整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但到底多或少了多少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古人发明了更小的度量单位。 魏晋时期,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长度的记法采用的单位是:丈、尺、寸、分、厘、毫、秒、忽。忽是最小的单位,比忽还小,没有明确单位的数,刘徽称作“徽数”。这是现代“小数”的祖师爷了。 所以我们中国是最早使用小数的国家。 当然,小数有今天的发展,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智慧的结晶,让我们一起看看小数的前世今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