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思维原创 第56期 痰比湿难处,要治痰,正气必足!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7-04-17

中医象法:痰象,从自然之象论痰!

痰难治,痰难消,但凡有点中医实践的人应该都会知道,痰是一种比“湿”还难消除的人体积蓄物,甚至可以说,只要治了痰,正气必足……

中医思维原创 第56期 痰比湿难处,要治痰,正气必足!

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说痰的: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为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 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

总结这段话,讲的就是痰饮积蓄阳气不足为病,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痰象”,然后从痰象理解阴阳升降之象:

中医思维原创 第56期 痰比湿难处,要治痰,正气必足!

所谓痰象,我们可从天地自然中比喻类象,也就是天象下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地面下的水受热气的蒸发,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中,越是高的地方温度越低,所以在高空中水蒸气又凝结成了水,然后这个水又落下来,到了地面上,又渗透到地下去。

有没有感觉这个自然现象很熟悉?对了,就是阴阳升降,整个活生生的太极阴阳图。

那么人体内水分,跟这个天地自然之象,是一样的,首先是肾,五行属水,肾中有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阳,坎中一阳),这个火就是大在自然中的地热,也可以理解为地球内部的热能,这个火一加热,人体中的水就变成水蒸气往上走,穿过地面(也就是脾胃中土了),到了高空,遇到了肺,肺就是一个大大的冷却器,,把热量都呼出去了,水就又冷却然后落下来,又回到了肾和膀胱。

中医思维原创 第56期 痰比湿难处,要治痰,正气必足!

好,我们理解了阴阳升降,理解了人体水分的升和降,就很容易理解痰了……

痰的形成,就在于水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有一个最关键地方,那就是中土,我们假设一下,假如说地面非常湿时候,那样水能蒸发到空中吗?答案是能,但是这股上升的水,会不会湿度很高?那么当这个湿度很高的水,上升到肺中,假设肺本来可以容纳三成的水,如今所上升的气,湿度太高,肺中之阳是不是会被伤了,阳气一伤,此湿气,必然积聚,这是上部的痰。

另外一个,在下降过程中,地面上的水蒸气变成水也不能顺利的渗到地下去,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脾湿,脾为中土,最怕它湿,土湿的话,地面上的水蒸气不能顺利的变成水到地下去,也就是说肺冷却了水蒸汽,但是冷却成的水却回不到地下去了,而积聚于中焦成痰,这部分痰就在人体中焦多余的出现了,这是中部的痰,或者说这是中部的湿(实际上,湿和痰是一物,只是“粘稠度”不同)

中医思维原创 第56期 痰比湿难处,要治痰,正气必足!

那么同样的,下部也也会“痰”,地面下的水不能上升,就在下边没有汽化,进入到肠或其他组织里面,有的人生了病,能听见肠中有水咕噜咕噜的声音,再就是好多人从腰以下水肿,这也是水没有正常的变成水蒸气往上走。这一部分痰,也就是所谓的“饮”。

所以啊,我们要想治“痰”,一定要从根本上着手。我们从这个阴阳升降的“痰象”根源,也就是中土过湿而得出一个治痰诀:“燥”,得把脾干燥一下,把脾里的这个湿给排出去,燥治中焦,百病莫生,明白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