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净化你的心灵 !不拘一格的翡翠雕刻艺术!

 hxtiger 2017-04-17

在玉文化绵延几千年后的21世纪,虽然中国各个艺术领域、艺术形式与审美品位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现代转换,但是中国的玉石雕刻依旧选择偏居一隅,绝尘于纵横肆意的艺术挥洒,尤其翡翠及白玉雕刻,由于顽强的历史印记及材料本身价值所限,与时俱进的创新显得更为渺茫。当市场、消费者、从业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翡翠雕刻就是“这样的题材”“这样的造型语言”时,几位勇于探索的玉雕人向我们展示了悄然而至的翡翠雕刻新貌。这些体现玉雕师个性观念的玉雕作品,以“今天的玉雕”名义从程式化风格玉雕中脱颖而出,握手当代艺术。本期,请随China Gems走近王俊懿、邱启敬、王朝阳三位青年玉雕艺术家及张颐武、奥岩两位文化艺术专家,聆听他们对翡翠雕刻传承、创新、国际化等问题的各抒己见。

在中国当代翡翠雕刻界,王俊懿这个名字是耳熟能详的。他是较早一批获得“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的实力派之一,获奖无数,驰名业界。最为重要的是,他是翡翠雕刻的先锋派,一直不曾停留在已有成绩上。他有扎实的传统玉雕雕刻功力,他雕刻的传统题材作品,丝丝入扣、技法令人叫绝。但是他又不拘泥于传统,墨翠作品《蛟龙出海》、三彩翡翠《螺仙》与《荷塘月色》、金玉结合《无量寿佛》等一大批作品见证他在翡翠雕刻艺术探索之路上的足迹。

2012年王俊懿携翡翠玉雕作品《冰蝴蝶》登陆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将贵重翡翠、传统雕刻与当代艺术结合的探路作品引发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作品跳出传统翡翠雕刻手法,同时将翡翠雕刻与金属工艺有机结合,金属工艺也不仅仅只是底座的角色,整件作品从传统玉雕摇身一变成了“前卫”“先锋”的装置艺术作品。将冰地老种翡翠用写实手法雕琢成正在融化的冰川,并用装置手法,将冰川用钢丝悬挂在钛金属打造的蛋形球体内,呈现立体的蝴蝶造型,表现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正在遭受工业文明发展的破坏,表达艺术家关注地球生态、呼吁爱护家园的愿景。这件作品也是跨界合作的产物,钛金属外壳部分是王俊懿与法国艺术家、欧洲金工大师让·马克·瓦扎克共同完成。

《冰蝴蝶》翡翠、钛金属雕刻艺术品王俊懿作品

《冰蝴蝶》局部细节图展现日益融化的冰世界

艺术评论家夏彦国这样说,王俊懿的新作《冰蝴蝶》使用“寓言”这一叙事性的表达方式,镂空的钛金属椭圆形蛋壳之上有简化的五大洲图像,冰融效果的翡翠蝴蝶居其中,仔细观看蝴蝶,又有肉眼几乎看不到的细弱草茎和蚂蚁臀部,写实而不失浪漫,几种形象符号合理的统一在作品中,主题明确且不直白,给观众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在多年前的采访中,王俊懿就对编辑谈到,他眼中的翡翠是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国际的,可以做得很传统很中国,也可以做得很现代很国际,因为翡翠自身的国际化基因是别的玉种很难达到的。在他看来,在这个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今天,开放的个体情绪表达应该被纳入翡翠雕刻,翡翠材质本身的丰富性让雕刻师个体的表达成为可能,做今天的翡翠雕刻品,如果再借用一些国际化的表现手法,将中国翡翠雕刻艺术推向国际市场就指日可待。

几年后的今天,他的《冰蝴蝶》让我们看到他在翡翠雕刻“现代化”、“国际化”探索之路上付诸的实际行动,惊讶于他的执着之时,也为玉雕界有这样一位有想法有计划并矢志不渝去践行的先锋派而鼓掌。

对于未来的翡翠雕刻创作,王俊懿表示一方面会花更多时间来研究佛教艺术,佛教里面很多思想智慧层面的表达是他这样的佛家弟子很愿意做的,但是他会用创新的形式来表现;另一方面,会用当代艺术的手法来表现翡翠国际化的视野和当代人文题材,他希望通过翡翠雕刻艺术品来美化社会,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CG:“现代化”能否将翡翠雕刻艺术推向“国际化”?

王俊懿:具象说艺术国际化就是被国际认可接受的艺术形式,更高层面的理解,艺术国际化是一种对艺术形式持开放、理解、尊重的态度。 当代艺术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原创的体现。我很欣赏“艺术无界”这一说法,但是时至今日我们玉雕者没有把思维打开、没有与时俱进。尤其当面对中高档翡翠料时,更为拘谨。《冰蝴蝶》这件作品的原材料也很昂贵,我用我的行动告诉大家,可以用全新的现代手法去做好料。

在当代谈玉文化的传承创新,得用当代的艺术语言,这相当于一种桥梁,让更多国际艺术圈看到这种材质的无限可能,通过这种材质来认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将纯传统的东西拿到国际上他们看不懂,我就想用他们能理解的一种方式创作一些作品,让他们慢慢了解并理解中国的玉石文化艺术,等到了一定程度,在未来我还要回过头来推介非常传统的玉石雕刻作品,这也是我的一个长远规划。如果国际市场既能读懂现代化的翡翠雕刻作品,又能读懂传统作品,可谓是国际化的最佳体现。

邱启敬年轻,敢想敢说敢做,在讲究师从古法、注重技法工艺师徒传承的玉石雕刻界,越发显得他是一个不听话的“顽童”。出生于具有数百年寿山石雕刻传统的福建,不愿做耳提面命的石雕复制者,从大型寿山石雕刻《大迁徙》开始,就确立了他不走玉石雕刻的平常路。他的寿山石雕作品将寿山石从传统工艺美术雕刻带入当代艺术领域,将寿山石以粗狂原始的面容诠释社会人文艺术。2010年他推出系列白玉雕刻作品,并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和光同尘》白玉作品展览;2013年他与昭仪新天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翠品屋《艺术空间》翡翠雕刻作品。

《艺术空间》首个精品系列“涅槃”在2012年年底中国国际珠宝展上首次亮相便引起关注。还是源于传统的禅意题材,但异于传统写实的造型手法,表达了抛开种种杂念回归生命本真的意识,打动了很多观者的心。

谈到《艺术空间》引起关注,邱启敬表示,“只是小试牛刀”,同时又谦虚地说,“其实我对翡翠这种材质的了解还是不很深入,以后发挥的空间会更大。

这次《艺术空间》是与昭仪公司旗下的翠品屋品牌合作,是基于与王云鹤董事长在翡翠雕刻、艺术理念上很多观点不谋而合,合作很愉快”。在与他做采访时,能很明显感觉到他轻松的心态,思维活跃,敢想敢说。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样做寿山石,这样做白玉,其实在我看来,没有那么多为什么,我就是喜欢雕刻,喜欢各种石头,玩着玩着就这样了,以游戏的心态来做创作。既然是游戏,就没有必要那么紧张。

我没有那么重大的使命感,但是绝对忠于我的内心。当你顺着你的内心走,就能走向绝佳的境地。” 回顾人类艺术史,就有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在玉石雕刻领域,保持游戏这一初始自然的状态,邱启敬用他的作品与其他领域的青年艺术家遥相呼应。

对于他的寿山石雕作品、白玉作品都因为题材、形式的突破,曾在业内外引发褒贬不一的讨论,邱启敬一副淡然的神情,“不是我变得太多,而是别人变得太少。有破才有立,能引起讨论,是一件好事情。”

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三年的学习,让他比大多数同业玉雕者看得更高更远。他表示,在美院的学习,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整个艺术氛围的影响。同时,那几年安静的沉淀,看书看展览,梳理对艺术哲学、对雕刻、对玉石的理解,让他对将来的创作之路有更清晰的想法。

在他看来,当前白玉、翡翠雕刻题材上的限制性是主流消费市场与从业者整体素质决定的。权贵与资本市场决定了白玉、翡翠雕刻作品的消费力主要来自于礼品市场,传统的观音佛及升官发财之寓意的传统作品占了主流,他笑着说,“指日高升、马上封侯,这些最好送。

”在这种环境下,即便玉雕师最初抱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世俗功利前也逐渐淡化了。他认同中国文化回潮,得有个周期,目前停留的层面还是比较浮躁,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沉积,这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是整个中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的问题。

木头、玻璃钢、普通石头、寿山石、白玉、翡翠都是他创作的材料,他不挑剔材料,与每种材料都玩出了火花。虽然他不是以白玉、翡翠入行,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忌讳前,昂贵的白玉、翡翠都没有让他束手束脚,反而以他的新视角新思维为他手下的白玉、翡翠注入新的生命力。

他认为白玉、翡翠都有无限大的可能与空间,主要看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家来做创作,给予新的解读,赋予新的方向。他告诉编辑,我们并不是反对传统,但是传统的东方思维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造型沿袭,好的作品要存在个体的精神意识。

对于接下来的创作,邱启敬表示会在2013年9月推出《艺术空间》翡翠雕刻作品展览,届时会展出很传统的作品,也会有基于传统而创新的作品,还会有实验性的作品。让我们对这位玉石雕刻界“顽童才子”的翡翠雕刻新作给予更多期待。

对话翡翠雕刻艺术家

CG:有了“创意”能否就将中国翡翠雕刻提升至更高的水平?

邱启敬:我是不太赞同玉石雕刻的创意说的,一个好的玉雕师,修养沉淀到一个层面,他所挥洒出的作品就能保持在一个高位的水平线上,没有创意与不创意之说,因此我反对为了创意而创意,为了创新而创新。

当前的翡翠雕刻,绝大部分停留于民间,从早期的师承关系起,几百年不间断的封闭传承,除了没有新意之外,反而附加了所谓表现传统技艺的包袱。一边为了满足当前市场盲目的需求而粗制滥造,一边不善于学习使其技艺固步自封。

加之盲目投机的资本运作与庞大的送礼市场,造成了近日浮华而虚空繁荣的市场现状,大部分作品已经无法再激活我们麻木的视觉神经,更谈不上陶冶情操。对玉雕艺术性的要求普遍较低制约了玉雕艺术创作的发展。

如果说如何将中国翡翠雕刻提升至更高的水平,一方面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修为,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自由、公正、健康的玉石雕刻学术平台,吸纳玉雕界、雕刻界、艺术评论界等各界有识之士,让大家能畅所欲言,在批评指导中拓展更多空间与可能。

王朝阳出身于玉雕之乡—河南南阳,父亲是中学美术教师,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经人引荐,王朝阳来到北京,先后师从玉雕大师吕昆、宋世义学习玉石雕刻技法。1997年他来到翡翠贸易历史悠久的云南瑞丽,游遍西南大川,探访革命故地,深入少数民族居住地,将采风素材运用到翡翠雕刻中,独辟蹊径,突破传统的雕刻主题,创作红色经典系列、民族文化系列和人与自然系列,形成独树一帜的现代玉雕形式。

王朝阳表示,艺术创作最忌讳的就是雷同与抄袭,经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允许自己的作品与他人有任何雷同。落户瑞丽后,他爱上这个中国的翡翠故乡,这里不仅石材丰富,还风景宜人,适于生活,适于从事翡翠玉雕创作。在享受了生活的同时,他下乡采风,获得了第一手的创作素材与生活感悟,这些都转变成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作品《长征组歌》中,他用翡翠展现了带有主席头像的斑驳老书、残破不堪的草鞋、沾满了泥泞与污浊的八角军帽。这一组具体的历史记忆定格于王朝阳刻刀下的翡翠上,鲜活而生动,将过往那血雨腥风却激情燃烧的战争岁月重现于世人眼前。题材、造型、用料、技法得到极佳配合,作品一经推出,就以创新而被广泛报道。

王朝阳以他的实例再次印证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经典说法。在瑞丽的生活,不仅让他接触到大量石材,同时那种慢节奏的生活状态也为他带来良好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就把作品创作了。

“玉雕师不是苦行僧,可以像我这样闲适地生活”,他微笑着对编辑说,他这种平和的心态也通过作品传递出来。无论是人与自然系列,还是少数民族系列,不仅是环保和热爱一方水土的情感表达,也通过民族的东西诠释了在当前浮躁社会大环境里,他对在简朴生活状态下幸福的理解。

王朝阳告诉编辑,他很享受将普通翡翠料变废为宝的创作过程,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例如,《红色经典》系列作品用的是普通翡翠料,用行家的话说是“要种没种,要水没水,要色没色”,当时市场价不过几百元,但经过王朝阳巧妙构思和精雕细琢后,变成了翡翠艺术品,还获得了当年国内雕刻界的最高荣誉—天工奖“最佳创意奖”。

难怪著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这样感叹,“王朝阳改变了我们对翡翠雕刻品的概念,过去我们觉得翡翠艺术品,翡翠材质占的比重大,得是好翡翠才是艺术品;今天我们知道了普通翡翠料也能做出艺术品。”

CG:“艺术化”能否带来翡翠各档料的“百花齐放”?

王朝阳:过去一提到翡翠艺术品,就会想到高档料的作品,其实中低档料有着更大的艺术发挥空间。只有艺术化才能促使翡翠不同档次的料都能被物尽其用,百花齐放。

翡翠颜色丰富,质地多样,作为雕刻艺术,翡翠有无限种可能性,很有意思。从行业而言,当大家都拼杀于金字塔顶尖那一小撮翡翠高档料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将中低档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艺术品,于行业、于市场和消费者都是好事情。

这个前提是打破定式思维,中国的玉雕界确实思维定式严重,作为个体要根据自身性格、生活的环境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形成自己的玉雕风格。

以上三位翡翠雕师基于传统又突破传统的新探索,给观者带来怎样的思考,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传承与突破、纯粹与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与对话中,这些探索与变化,会有多少人认可,又有多少人否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却是不可否定的。

中国语境及长久以来的民间师徒相授模式一方面继承了传统,使得玉石文化绵延几千年,但是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局限了玉石雕刻的创新,甚至烙上了固守本源的标签。

以发展的眼光看,符合传统审美的玉雕作品会继续占据主流,另一方面,写意、抽象乃至多种材料多种手段的结合运用应该、也会有存在的空间,翡翠、白玉雕刻走向百花齐放会是一种趋势,我们唯有吸收包容各种创新,才能在不同观点的品鉴中进步。

受访的三位玉雕师性格、人生经历、生活感悟、作品风格各不相同,他们将不同的理解感受注入到他们各自的翡翠雕刻作品中。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年轻玉雕师呈现多种风格与表现的翡翠雕刻作品,请让我们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接纳他们,因为未来的翡翠雕刻的发展方向与空间或多或少由他们影响着。

著名评论家、文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先生。

最近这两年,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情感都在发生非常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得到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力。

有两件事情很有意思,一是文学界的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事是很重要的,说明一切皆有可能。以前我们发现莫言是最接近这个奖的华人,因为他在国际的影响以及他的作品的力量都达到这个程度,但是那么快得到这个奖,真是没有想到。故此,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确实还是很高的。另外一件“离奇”的事情,就是电影《泰冏》一下拿下12 亿的票房。电影讲述了一个高帅富和一个屌丝都有很多精神上的困扰,高帅富追逐了很多年,发现自己失掉了很多东西,精神上有很大的焦虑。莫言事件与《泰冏》都凸显了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着一个新的临界点,就如大家在探讨央视问的问题“你幸福吗”,凸显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焦虑。我们的人文状况、我们的精神状况变成了非常重大的事情。

在大家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的环境下,我们开始思考中国梦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李长之是现代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复兴有很多思考,他讲中国文化的美感就是来自于玉的美感,玉代表的美感是颇高的,不浅薄、不单调、不凝滞不前。在古代中国,人格的符号是孔子,而玉则是中华文明的“物质”符号。所以我认为玉雕工作者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个东西传承下来,在中华文化面临全球文化、尤其西方文化剧烈挑战的大时代里,静下心把中国玉文化精髓传承下来。玉石雕刻探索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石头之间的感情,人与石头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怎么在传统和创新之间解决问题。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复兴必须两个路径,一个是大的方面,是民族的复兴,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美感的精致化。

近年大受欢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说明我们的美感开始精致化了。日常生活的优雅化、精致化是一种趋势,这是我们中国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玉石雕刻师能为美感的精致化提供典范,能为我们心灵的安放提供美的载体。反过来,日常生活的精致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对翡翠玉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品,有对艺术的追求、文化的理解、有感悟、有精神在里面,所以这个意品是最高的境界,不是通过正面的激烈碰撞来表现,而是通过巧妙的思考创造出一种超意的品格。

我觉得翡翠雕刻从业者的心胸应该更大,因为目前来说,翡翠的艺术还是华人的意识、华人的文化,怎么把这种华人的文化让全球的人都能够更理解,翡翠雕刻师们身上担子也很重。要把这个艺术让全球的人了解,在跨文化沟通中做贡献,这是更高的目标。志存高远,让我们携手把中国的梦想延续得更久,让世界能够更了解中国。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玉石分会秘书长,多年来致力于玉石文化研究及推广,创立中国玉雕作品评选“天工奖”的奥岩先生。

中国传统玉雕有其固化的艺术语言,既需要原汁原味的传承,更需要加以拓展、创新,将时代的风格及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融入其中,这是大家的共识。

一方面,优秀的传统玉石雕刻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被淘汰,因为一个区域的文化背景是历史形成的,是很难改变的,中国优秀的传统玉石雕刻是享誉国内外的艺术臻品,这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对于创新,由谁来完成创作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固步自封的传承者做不到,无文化积淀的狂想者做不到,无睿智创新理念的工匠更做不到……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因素阻碍着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致使当今玉雕艺术领域难以出现令人震撼的作品。

当代玉雕行业亟需强烈的艺术探索精神,需要传承发展优秀技法,彰显独特艺术风格,同时更需要鼓励对玉雕艺术的新追求。这种追求是基于传统与当下的、有积淀的创新,是有思想的内涵之变,以符合当代审美的发展。

对于低劣的猎奇、求异与炒作,我们要反对。但是对于那些突破性的实验追求,我们要给予鼓励和包容。

打破所有常规,将材质与各种艺术结合,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展现玉质美,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境,有了这种突破,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为这种追求加油呐喊,要给创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足够的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玉石行业才能够发展,才能够欣欣向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