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秋雨: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鸟瞰古今中外 2017-04-18

余秋雨: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2016-06-24 10:50:55)
 

 

阅读完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何谓文化》一书,深刻地了解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由此联想实际,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

余秋雨先生给文化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在中国,自觉地把文化看成是集体人格的是鲁迅,他把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称作“国民性”。他的作品《阿Q正传》、《孔乙己》等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因此,直到今天,他还是高出于中国现代的其他作家。”我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对国民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还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

余秋雨先生谈到:“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这就是说,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如果从爱和善良为目标,那么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儒家说:“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我想起雨果的话“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政治是短暂的,经济是长远的,而文化则是永恒的。而文化的精神在于传播爱和善良。

余秋雨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

其一,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

其二,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

其三,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

“三个“道”,社会模式、人格模式、行为模式齐全,而且组合严整,构成了一种大文化的“三足鼎立”。这尊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又是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一个重大建树。”

余秋雨先生谈到中国文化的三个弊病,“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是疏于公共空间。”联想到国人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国人的素质、公德亟待提高。“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弱项,是疏于实证意识。”实证意识的缺乏,也就是科学意识的缺乏。当下的中国,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诚信的失落。缺乏诚信,意味着什么,假、恶、丑盛行,假货、谣言、谎言盛行。“中国文化的第三个弱项,是疏于法制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人治,国人从上层官员到普通百姓,普遍法制观念淡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权力意识大于法律意识,什么时候能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罪与庶民同罪,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道路漫长且遥远。建设民主与法制的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余秋雨先生谈到近三十年文化观念取得的重大进步,对此我感同身受。第一比较充分地普及了“民生文化。”第二比较有效地普及了“多元文化。”所谓多元文化,其实也是包容文化、差异文化、对峙文化。这对于长期处于“大一统”传统之下的中国文化而言,实在是一大进步。第三由于一次次全民救灾的行动,在中国史无前例地普及了“生命文化。”这三十年文化观念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余秋雨先生又谈到对当前文化的隐忧。第一个隐忧,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这几年的复古文化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违背“爱和善良”的原则,竭力宣扬中国文化中的阴谋、权术、诡计,并把它们统统称为“中国智慧”、“制胜良策”,比如连续剧《甄嬛传》、《芈月传》,宫廷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实为复古文化的典型之作。

第二个隐忧,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民粹主义表现在文化艺术上,就是放弃应有的等级和标准,把底层观众的现场快感当作第一坐标。

第三个隐忧,文化的耗损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看看那么多假大空的晚会,春节联欢晚会耗费巨资,在那里表演一派歌舞升平的场景。国家大剧院耗费巨资建设,想想国家还有七千多万贫困老百姓,还有多少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怎么能如此浪费巨资搞所谓的“面子工程”呢?

今天中国文化的“惰性耗损”,主要损耗在官场化、行政化的体制之中。每一个正常的社会都应该重视民众的呼声,但是这种重视必须通过真正的民主理性和必要程序来实现。我想起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知识分子的崇高责任,就是“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

让我们追求文化的最终目标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追求真、善、美,让爱的光辉洒满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