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强福州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福建藏珍馆 2017-04-18

关于加强福州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近几年我们在福州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居民服务需求水准日趋提高的时代背景下,社区工作者队伍总体基础仍比较薄弱,较为突出地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一是社会认知度和职业认同感较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社会地位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这就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职责职能认知不够,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认知仍停留在“居委会大妈”的阶段。这与发达国家把社工尊称为“社会工程师”、“社会治疗师”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是队伍年龄结构存在“过度年轻化”的问题。1980年以后出生的社区工作者正在逐渐成为基层社区工作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年轻社工的优势明显,主要在思路灵活、熟悉电脑操作和工作效率高等方面,能为社区建设“带来活力”。缺点在于不善于和社区居民沟通(尤其是老年居民较多的社区)、稳定性差、责任意识不强等。

三是工资和福利待遇过低。一方面难以体现社区工作者在基层一线的工作付出,另一方面也难以吸引、留住和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造成了“能干的留不住、年轻的干不长”。2009年至今,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有所提升,但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是“相形见绌”

四是职业晋升空间有限。目前,每个社区配1—2名正职和1-4名副职,“官兵比”为2:11或3:10,社区工作者能够成长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的机会较少。即使成长为社区正职,需要5-10年的工作经验和3年以上的社工经历,由于政策约束也会遇到了职业“天花板”。社区工作者作为一个职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部分年轻社工把社区工作作为一块“跳板”,成为了人才成长的“洼地”。

五是职业出口“阀门”不紧和渠道不畅并存。一方面年轻社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年轻社工作为社区干部后备力量“蓄水池”的作用得不到发挥,造成目前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青黄不接”。另一方面,由于入职时就签订长期合同(一般两年)等原因,出现了极少数社区工作者消极怠工、长期休假(以产假为主)等情况,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队伍的建设。

六是工作内容“行政化”严重。限于理念、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以行政工作内容为主,服务居民、组织居民的社区自治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街道部分职能科室也习惯往社区“派活”,一定程度上社区已经成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腿”。一些社工形容,过多的行政事务容易使社区成为行政的“尾巴”,导致用于居民自治、服务群众的时间精力明显不足。

七是社区工作者“本土化”难以保证。。对于社工而言,居住地和工作地离得太远,会导致对工作的“融入感”不强,和居民沟通效率不高,交通成本、通勤时间等影响生活质量。对于工作而言,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社工对本社区事务人、事、物、情不熟悉,影响了服务居民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利于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为加强福州基层的社工队伍建设,在总结已有思考和街道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尽量且尽快提高福州社区工作者待遇。不要“小修小补”,借鉴成功经验,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为标准,在一定区间内确定社区工作者具体薪酬标准。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待遇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优化社区工作者工资结构,对社区工作者正常范围内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充分保障。二是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服务站长为重点,在福利待遇保障上做好文章,落实社区书记和主任退休后专门补贴,让更多的人乐于将“小巷总理”干到退休。启动社区带头人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推动优秀社区干部到先进社区、品牌社区挂职交流。

2.兼顾“一老一小”,优化福州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一是适当放开社区工作者招聘的年龄限制,建议吸收一批年龄在45-55岁的社区工作者。同时,适当降低学历门槛,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适当放宽。还应积极扩展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除了社会招聘以外,可以面向国有企事业等单位,定向招聘管理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一线。二是加大对优秀年轻社区工作者的培养选拔力度。做好社区工作者入职培训,适当拉长年轻社工培养发展链条。鼓励年轻社工参加专升本、在职研究生的考试和进修,重点引导和鼓励他们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切实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

3.完善福州社工队伍建设政策体系。一是坚持分级负责、分类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者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进一步细化社区工作者招录政策的权限范围。二是强化“抓街道、街道抓”的政策倾向,社区工作者管理要重心下移,突出街道的主体作用。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以工作需要为核心,鼓励街道在社区工作者招录、管理和退出方面做出探索。三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高招录政策灵活度。以2015年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大胆留用一批工作负责、甘于奉献、居民满意的退休返聘人员。

4.提升福州社区工作品质,梳理社区工作内容。一是凸显社区工作自治功能和服务属性,对社区建设“三驾马车”(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功能进行细分,突出“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人”这一基本理念,逐步剥离社区承担的不合理行政事务,使社区建设回归到服务居民和群众自治上来。二是强化对上级单位往社区层层派活的制度约束,探索编订社区协助行政事务“负面清单”,建立居民工作行政事务准入工作流程,开展社区对上级部门工作满意度测评。

5.建立健全福州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一是畅通社区工作者流动和选拔渠道。借鉴村官相关政策,明确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工作人员时,定向招录或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社区工作者,适当打破身份和职业限制,构建社区工作者成长“立交桥”。二是积极打通不合格社区工作者的“出口”,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消极怠工、长期休假等情况出现时的处理措施。三是强化社工专业培训
----------------福州民革张祖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