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野狐精——作为诗人的王安石

 李冲和 2017-04-18
王安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因为这个身份太显著,以致很多人忽略了他的其他身份,其实王安石才气纵横,他本来已经考中状元,又被人进谗而错失。他的散文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书法也独树一帜,同时代的苏东坡曾用一个很奇怪的词汇盛赞他——“老野狐精”。
X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抵京后重游西太一宫,即兴吟成《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并随手题写在墙壁上。原诗如下: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王安石曾于景祐三年(1036)随其父王益来到汴京,处游西太一宫时,他还是十六岁的青年,满怀壮志豪情。后,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召入汴京,准备变法,重游西太一宫。此时距初游之时已经三十二年了,王安石也已经四十八岁年近半百了。初游时“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正式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三乐”的情景;重游时父母双亡,国事难为,所以触景生情,写下这两首诗。
据蔡绦《西清诗话》记载,若干年后,苏东坡见到这两首诗,赞叹不已:
元祐间,东坡奉祠西太一宫,见公久作,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遂次其韵。
近代诗人兼理论家陈衍(石遗老人)也盛赞这两首诗,并收录在编著的《宋诗精华录》卷二之中,评曰:
绝代消魂,荆公当以此二首压卷。
初唐以来,格律诗成为主流,绝句几乎都是五绝、七绝,王安石别出心裁,口占两首六言绝句,在形式上就已夺人眼目。两首绝句,第一首抚今,第二首忆旧,即独自成篇,又交相辉映,将三十年前后融为一体,给读者造成极大的心灵震撼,也难怪古来诗家好评不断了。
苏东坡说王安石是“老野狐精”,一方面固然说他老于词句精于技法,;另一方面恐怕也在说他这两首诗多少有点儿“野狐禅”。不用五言、七言,而用六言,只是王安石在形式上创新,而王安石的诗作更多的是在立意上的创新。
王安石是改革家,眼界独到,他曾上书宋仁宗,题曰《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正文却对北宋成立以来的种种弊端多有剖析。王安石还惯作翻案文章,古人都说孟尝君贤明,他却说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这种不安套路出牌的文风,不是野狐禅又是什么?
王安石的翻案文章,除了读史笔记,还见于他的咏史诗中。王安石的咏史诗,一概历代文人借古人话题顾影自怜的风气,于辩证中见真知,可谓独具一格。
比如《明妃曲》,古来立意多半是毛延寿索贿不成,故意丑化王昭君,致使其失宠汉宫,远嫁匈奴,孤苦一生。但王安石却说: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认为,个人得失有个人因素,不能过度责怪外部条件。
再比如,《贾生》这个题目,我们最熟悉的是李商隐的论调——“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但王安石不这么认为,他的《贾生》诗是这样的: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李商隐借贾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王安石则因为受宋神宗重用主持变法而感激宋神宗的知遇之恩。同时,王安石希望自己能真实地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而不贪图个人的功名,所以他觉得“一时谋议略施行”是最大的恩惠,而“爵位自高言尽废”这种尸位素餐的状态才是他最不愿意接受的。
又比如,王安石有一首《乌江亭》,是针对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而发的。杜牧的《题乌江亭》非常有名,原诗如下: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感叹项羽不知忍辱负重,如果愿意渡江,说不定还有翻盘的机会。但王安石不这么认为,他的《乌江亭》是这么说的: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决战之后,败局已定。项羽纵然渡江,江东子弟也未必愿意跟随他。虽然杜牧的诗更能引发共鸣,但不得不承认,王安石的诗分析得更为合理,他是从历史规律的层面谈问题,而不是个人意气。
王安石是当过宰相的,死后谥号“文”,是人臣之极。他的境界自然不是小文人可比,比如《登飞来峰》一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其实,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位极人臣。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年富力强,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虽然他初涉宦海,但这首诗已经隐然有宰相之风。
无论是前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是后辈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都要眼界更高,气魄更大。
当然,王安石并非只会豪言壮语,他也有小情趣、小情怀。比如这首《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本意是抒发诗人政治理想得不到支持的孤寂心态,却浑然天成,不露痕迹,堪称“哀而不伤”的佳作。
王安石是急才,经常口占成诗,但也不乏精雕细琢之作,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彦周诗话》上评价这首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而其之所以受到如此好评,《童蒙诗训》上那句“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堪称精当。据洪迈《容齐斋笔》卷八记载:吴中士人藏有这首诗的原稿,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继而改为“过”,又圈去;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段往事,也常被后世列为诗人炼字的经典案例。
王安石才气纵横,博闻强记是一个重要原因。禅宗“拈花微笑”的故事流传极广,却不知出处,王安石却说他找到了出处。据《宗门杂录》载:
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苏东坡的诗句“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王安石却一眼看出这里引用了道教的典故,“玉楼”指肩膀,“银海”指双眼。
王安石才学的另一源头是他对生活对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据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演绎,王安石曾作诗两句未就: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见后,以为王安石不通物性,竟然将傲霜的菊花写成落花,实在不应该,所以兴之所至,随手依韵补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一看,也不找苏东坡申辩,而是借故将苏东坡贬到黄州。苏东坡在黄州任上,于九月重阳入园赏菊,这一天大风骤停,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苏东坡这才知道,至少在黄州,菊花也会被吹落的,原来王安石是想借此用事实来教育他。
王安石是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才卓绝的古文家、诗人,他的诗词取材广泛,意味深长,得到了同时代及后世的普遍赞赏,读他的诗词,可以窥见一个北宋文豪的心胸,也可以纵览北宋的风云变迁。
2017年3月22日星期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