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挑战“心身疾病” 医学模式变化从“心”开始

 nplcmzzv7w8pkq 2017-04-19

挑战“心身疾病” 医学模式变化从“心”开始

2003年,我国首次进行的关于心身疾病治疗模式的大规模研究日前在四川正式启动,全省共有25家综合性医院参与此次工程,主要涉及到的心身疾病研究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冠心病、肿瘤等。

乍一听,“心身疾病”这个新鲜名词似乎只是医生才会感兴趣的专业术语,通过对有关专家多次采访后发现,咱们普通市民还真该都来听听学学,再改改平日里不断冒出来的各种不良情绪、坏脾气,远离“心身疾病”得靠自己,这可是关系着每个人健康的大事!

好事!医学模式变化从“心”开始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孙学礼教授看专家门诊时,遇到一个特殊的糖尿病病人陈先生。他是被一个内科医生朋友强行“架”来的,被推进了诊断室后嘴里还在嘟囔:“我得的是糖尿病,哪里需要看什么心理问题嘛?”待与心理医生沟通后不久,陈先生服了:“原来我的血糖长期控制得不好,还真的与情绪不佳有关。”

随着对“心身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转变过去固有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生理治疗模式,而选择了综合的生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也就是说,根据每人具体情况,不仅头痛脚痛要医,更重要的是解决源头问题———全面治疗“心病”甚至“社会病”。只有观念彻底转变,出现在医生眼前的才不只是一种种可以流动的“病”,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挑战“心身疾病” 医学模式变化从“心”开始

看好!这病那病原来都来自“心病”

要想三言两语把“心身疾病”这个话题说清楚谈明白还真不容易。孙学礼教授说:“我们希望研究出深层次的为什么。实际上如果随机调查会发现,很少有人愿意坦言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总认为进行心理治疗是一件羞耻的事。但来自世界范围的大量研究显示,不良情绪与相当多疾病还不只是附带关系,而是密切相连!对于这些疾病来说,情绪问题贯穿于疾病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疗全过程,作用重大。这些病就是所谓的‘心身疾病’。”

目前认为可能与心身疾病有关的病种几乎涵盖了所有系统。目前公认的有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神经性皮炎等;另外还有支气管哮喘、慢性疼痛、肿瘤、神经性呕吐、女性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心因性耳聋、荨麻疹等等。

挑战“心身疾病” 医学模式变化从“心”开始

注意!转变不良情绪固守健康世界

当排除了明显遗传及其他致病因素后,大量研究发现,共患某种相同心身疾病者,其性格往往有类似之处。令人欣慰的是,当你明确自己具备下述某种不太理想的性格特征后,完全可以通过积极调整进行转变,尽可能远离心身疾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下分型与血型无关)

A型性格———容易患冠心病和高血压,且容易因情绪激动突然发生心脏性猝死。研究发现,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中A型人接近4/5。情绪特点:快节奏,急脾气,“匆忙症”,好胜心过强,易冲动,好发脾气等。矫正致病情绪:检查并小结自己“匆忙症”到底忙在何处,为避免冲动伤身,发脾气前先让舌头在嘴里转20圈。现在起开始常常微笑,为对付自己过强的好胜心可以尝试与小孩下棋等。

B型性格——属于“自我保健型”。情绪特点:与A型相反。顺从、宁静、松弛、节奏慢,容易相处,不易激动,从不着急。

C型性格———容易患癌症。资料提示,C型人患癌几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以上。情绪特点: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压抑痛苦,“将眼泪往肚子里咽”。矫正致病缺陷:学会自得其乐,及时疏导和发泄委屈苦恼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

D型性格———易患心脏病和肿瘤。情绪特点:孤僻不合群,爱独处,沉默寡言,消极忧伤等。矫正缺陷: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爱心,改变独处习惯,培养兴趣爱好,学会向他人倾诉。

挑战“心身疾病” 医学模式变化从“心”开始

别慌!生病了调整心态是关键

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大约20%左右的住院病人和14%左右的门诊病人有焦虑障碍出现,如何让已经患病者摆脱各种负性情绪,也是此次心身疾病治疗模式研究的重点,专家希望通过更多的研究开辟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新的治疗途径。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刘涛生医生向记者公布了他们最近完成的一项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的初步研究结果。从去年10月到现在,研究人员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90位确诊为二型糖尿病且无精神病家族史的病人,同时还随机抽取了30位健康人进行对照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情绪异常程度施以相应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糖尿病病人,其血糖稳定程度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为此他们提出,对糖尿病病人的治疗模式除了常规的三大途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外,还应加入第四种途径:情绪稳定疗法!

除了依靠医生采用类似的医学手段进行情绪干预的治疗外,通过亲人及医务人员的暗示和鼓励,调动起病人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孙学礼教授专门强调,并不是说得了心身疾病大家就得对病人“另眼相看”,处处迁就。正确的做法是给病人支持与鼓励,促使其恢复坚强活力,以获取自我激发、自我调节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