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出来的冠心病,“气”出来的高血压,人人都要注意

 医国疑难病研究 2019-01-11

现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医学界对疾病的认知一直在进步,从最开始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 model)的转变,心血管疾病与心身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急”出来的冠心病,“气”出来的高血压,人人都要注意

有些人开始并没有患心血管疾病,而只是出现了心理障碍,但他不愿意对医生说他心情不好,于是他就告诉医生自己由于情绪不好引发的身体不适,由于目前有不少的医生并不是很清楚情绪疾病,所以就告诉他很正常,但他由于情绪问题总觉得自己有病,但又查不出来,于是就觉得是患了不治之症,他便开始重复的进行检查,还会花费许多的钱,这样长期以后就会慢慢发展为心血管疾病。

“急”出来的冠心病,“气”出来的高血压,人人都要注意

“气”出来的糖尿病

医学资料显示,因心理因素而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占总体人数的60%以上,如产生暴怒、焦虑、恐惧、悲伤等激动的情绪,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此外,高血糖促使其胰腺分泌胰岛素,使得疲乏的胰腺进一步受伤,从而使糖尿病者病情加重。

根据《健康周刊》——当心“气”出糖尿病一文指出,不良情绪对老年人的影响更大。当出现激动的情绪时,交感神经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坏”脾气导致高血压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不良的情绪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更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当老年人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出现愤怒、焦虑、仇恨等激动情绪时,很可能诱发血压突然升高,严重可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心肌梗塞、猝死等。

“急”出来的冠心病,“气”出来的高血压,人人都要注意

高度焦虑诱发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典型的表现为胸闷、气急、疲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许多医学研究发现,高度焦虑的人出现心绞痛发病率为低焦虑者的2倍。而许多的冠心病患者,就是由于不良情绪的刺激而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导致突然死亡。

“急”出来的冠心病,“气”出来的高血压,人人都要注意

人受到刺激后会通过大脑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分泌一些物质,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引起心跳加快、脸色苍白、血压升高等,还会导致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的升高。

人体是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是受神经因素的调控。每个人的情绪在波动的时候,他对应的物质基础就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会不断地波动,对人体会产生伤害。如果波动得特别大,逐渐地耗竭掉,这个人就抑郁了。常年的抑郁症患者,他的心脏的毛细血管网就不断地收缩,他恶性猝死的比例一定会高于正常人。最近国外的医生总结,就发现绝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如果他不是死于自杀,他有50%-60%的可能是死于心脏事件,抑郁症的患者对心脏血管的回血是非常厉害的。这是抑郁和心脏之间的关系。

压力带来的心脏病的反应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严重的,小的应激聚集成河变成大的应激,在瞬间引起心脏的反应。这种事情在医院每天都在发生,我一天接七八个急性心梗的病人很正常,其中有1/3是第一次急性心梗发作,绝大部分都会有应激伤害导致的。你仔细问,你最近有没有不高兴的事情,有没有劳累,有没有碰到非常头疼,非常痛苦的事,大部分人都有。情绪和心脏病之间的转换,有的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

如果你精神压力很大,如果你的情绪老是处于不好的反应中,如果你老觉得心慌,还是建议你到医院做心电图,或者是一个动态的心电图,或是弄一个平板鉴别一下,是不是心脏病,或者是心病,不同的疾病类型需要不同的诊疗方法。但是因为早期可能症状非常相似,交织在一起。如果你长期处于不良情绪刺激中,老是觉得心慌,不舒服,你没有正确的一个方法去排解它,可能慢慢心脏真的就受到损害,血管可能会出现问题,心肌缺血也会来了。

“急”出来的冠心病,“气”出来的高血压,人人都要注意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许多疾病是躯体疾病,同时又是心身疾病。我们所熟知的,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溃疡,糖尿病,甚至于恶性肿瘤,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可以看出,人们对疾病的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上应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心理疾病,可以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包括心脏病。

“急”出来的冠心病,“气”出来的高血压,人人都要注意

我国心内科医生对情绪障碍的识别现状不太乐观,诊治意识亟待提高,同时,作为老百姓作为患者,说出来容易,做到却很难,我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健康生活,享受快乐人生。

“急”出来的冠心病,“气”出来的高血压,人人都要注意

[12].Lichtman JH, et al.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commendations for screening, referral, and treatment: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revention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endorsed b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8; 118 (17):1768-1675.

[13].Smith SC Jr,et al. AHA/ACCF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Risk Reduc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2011 update: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Circulation 2011;124(22):2458-247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