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需要“信”“达”“雅”

 老刘tdrhg 2017-04-19


语文课堂需要“信”“达”“雅”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极为重要,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生命力所在。教师掌握其艺术精髓,是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语言  信、达、雅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通过语言这一重要载体,教师把教材上的无声文字转换为课堂上的有声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极为重要,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生命力所在。教师掌握其艺术精髓,是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吕叔湘先生有句名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即变以“教”为主体的课堂结构变以“学”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教师由教学主体地位转换为主导地位,教师充当了旗手、舵手的角色。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语言交流过程中要真诚的、平等的、灵活的去与学生交流,从而达到“传业授道解惑”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这里不妨借鉴中国近代知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译文三大原则:信,达,雅。教师课堂教学中也要做到这三点。
一、“信”,即忠实,不偏私。
“信”,是其中最主要也和最根本的一点。在这里它包含了两个要点。首先是指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教学语言的不规范,必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造成学生语言的贫乏、单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其次它还包含了民主、平等、尊重等内涵。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的课堂话语应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进行师生间的言语互动,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同时,课堂上教师无意间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里,我们不妨对学生多采用一些鼓励性、激励性的评语,尤其是对待那些成绩偏差又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你能行”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记得大学毕业前夕在烟台市海阳县徐家店一所初级中学实习,班里有一个叫黄斌的小男孩,字写得很漂亮,作业也很工整,只是上课老不抬头不举手,我注意到了他,开始在课堂上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即使回答有偏差,也总是以“有勇气”“有进步”“表达流畅”之类的鼓励性话语表扬他,渐渐地这个小男孩有了自信心,课上也主动积极回答问题,一个月下来,语文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到了及格甚至优秀,总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如今他已经是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加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文,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
二、“达”,即通达,会变通。
不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针对不同文本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解读并得出相关结论,即灵活的话语。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愤”和“悱”的情况下,学生对讲授的内容必定高度注意,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在课堂上将相关知识讲得透彻,学生听得明白,他们掌握的也仅仅是死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点拨,学生努力探索,逐渐自求而得,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可以说是教学的最理想境界,也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例如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绝唱》一文第一段中有这样几句话:“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人在台上。”读完这几句话,立即有学生提出来:“老师,好像在哪儿见过类似的表达”。我立即引导:“说的对,是在曾经学过的两篇文言文中见到过。”于是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开了,“是《为学》和《口技》两篇文章”,学生回答说。“联系以前学过的这两篇文章,试着从内容和表达作用两方面分析这段话”,我补充道。于是学生很快得出了“道具描写”“衬托”“高超的技艺”等关键性词语。
 三、“雅”,即典雅、有意韵。
能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在教师美的语言下浸润滋长。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雨果也曾经说过:“语言就是力量。”由此可见,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记得在2009年的暑假新课程远程培训时,曾文彦老师执教的《紫藤萝瀑布》一文至今犹历历在目。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师:大家注意两个字,“帆”“舱”。 “帆”给你什么感觉?
生:远航。
师:前进,流动。“舱”打开来,里面装满活力。梦幻之美,活力之美,兼具了。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读到“笑容”时再轻快一些,那花是忍不住开了,炸开来。一朵一朵,一个一个的笑容。女同学再来读。
(女生读)
在这里,教师注重了在学生的品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语言的美、情感的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更让学生的思维在情感的波澜下无限地延伸。同时,教师的鲜活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赋予了文本以清新、流畅的美,给学生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论语·子罕》中记录了颜渊对他的老师孔子的评价,是这样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这段话反映了孔子这位古代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当然也指出了他的语言艺术。而在时下,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又何愁不能桃李满天下呢?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3〕《论语.述而》
〔4〕《礼记·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