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鸣不是病,鸣起来要命——耳鸣难治,看米寿名家临证秘验

 李静曦 2017-04-19
小编导读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耳鸣也是同样。在人们的概念中,耳鸣不是什么大问题,即使自己有耳鸣了,一开始也不会重视,但是那些长期被耳鸣困扰的人才知道有多难受。耳朵里面一直有声音在响,或似潮声,或似蝉鸣,扰的人心烦意乱,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让人极为痛苦。而且,由于引起耳鸣的因素很多,所以,耳鸣亦是临床上较难缓解的症状之一。今天,小编带来米寿名家胡永盛治疗耳鸣的医案,或许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正文吧!

  耳鸣,肝气不舒,湿热内蕴证,治以疏肝理气,清化湿热。

  朴某,男,53岁。2009 年4月13日初诊。耳鸣2个月。


  初诊:患者2个月以来,经常出现耳鸣,时轻时重,耳中似有蝉鸣。伴有失眠,常难以入睡;头晕,口干,口苦,饮食尚可,便溏,形体肥胖,面色略红。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而有力。中医诊为耳鸣,证属肝气不舒,湿热内蕴。治以疏肝理气,清化湿热。以葛花解酲汤加减。


  处方:葛花15g,枳椇子20g,土茯苓20g,砂仁15g,白蔻仁15g,川贝母15g,龙胆草15g,柴胡10g,广陈皮20g,石斛25g,珍珠母40g。水煎服,1日半1剂,早晚分服,连服6剂。

  二诊(2009年4月22日):服药后症状改善,耳鸣减轻,大便略成形,但仍有口苦口渴之象。说明仍有热象,但湿邪减轻,故适当减少祛湿之品,稍加滋阴养血药,以顾护津液。

  处方:葛花15g,枳椇子20g,土茯苓20g,砂仁15g,川贝母15g,龙胆草15g,柴胡10g,石斛25g,当归15g,生地黄25g,甘草10g。水煎服,1日半1剂,早晚分服,连服6剂。

  三诊(2009年4月30日):服药后耳鸣、头晕已除,大便已成形,时有口干,咽部不适,小便黄。此为肝经余热未清,故减燥湿之品,加入清三焦火热的栀子。

  处方:葛花15g,枳椇子20g,土茯苓20g,砂仁15g,川贝母15g,柴胡10g,生地黄25g,广陈皮20g,白芍15g,栀子15g,甘草10g。水煎服,1日半1剂,早晚分服,连服6剂。

  疗效:以一诊方为主,随症加减,服药月余后,诸症悉除。

  按:患者有饮酒史20年,肝胆湿热内蕴,肝胆经脉上络于耳,湿热循经上熏,故出现耳鸣;湿热内扰心神,故失眠难以入睡;肝胆实火上炎,故头晕、口干、口苦;湿热下注,故见大便不成形;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而有力乃肝胆实火上炎之象。结合诸症,可诊断为肝胆湿热之证,治宜疏肝理气,清化湿热。方中龙胆草、葛花、枳椇子、土茯苓清化湿热(其中葛花、枳椇子、土茯苓三药相合为护肝汤);川贝母、柴胡理气疏郁;砂仁、白蔻仁、广陈皮理气化湿;珍珠母平肝潜阳,以止耳鸣;石斛清热养阴,以防诸香燥祛湿理气之品耗竭真阴。初诊时湿邪较盛,故清利湿热与疏肝解郁共用。二诊时仍有热象,但湿邪减轻,故适当减少白蔻仁、广陈皮等祛湿之品,加当归、生地黄等以顾护津液。三诊时考虑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好饮酒,肝胆湿热较盛,但经过2次治疗后体内湿邪得以减轻,而热邪仍在,本着“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清泻肝胆湿热,同时勿忘顾护津液,而减胆草等燥湿之品,加入清三焦火热的栀子、养阴柔肝之白芍。诸诊调理,而获显效。

  版权声明


搜索
如何理解“肝体阴而用阳”
13-11-20 李艳华775 + 关注献花(0) 收藏
  如何理解“肝体阴而用阳”?
首先“体”即为肝脏本体,“用”是指肝脏的功能活动,包括病理变化。
再者“体阴”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肝脏的位置,肝居膈下,位于腹中,属阴脏;二:肝藏血血属阴(这个你应该知道吧,气则为阳),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用阳”一是指其具有升发、疏泄的功能,以气为用;肝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按阴阳来分则属于阳,二是从肝的病理变化上看,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机,症见眩晕、面赤、肢体麻木、易怒、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按阴阳属性亦属阳。同时,肝以气为用属阳,以血为本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体阴而用阳”。这是对肝脏体与用,亦即其生理、病理特性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肝的体用观。
“质柔”是指其体喜柔润而恶急迫燥烈;“性刚”是指其志主怒,肝气易旺而肝阳易亢.体阴质柔与用阳性刚是互相矛盾而又统一协调。
调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常用的方法:补肝阴 疏肝理气 健脾化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