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抑郁状态,可用这个方子

 铁毛l 2019-12-13

一、逍遥散

逍遥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薄荷、炙甘草组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逍遥散,“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王子接曰:逍遥,说文与消遥通,庄子逍遥游经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云:“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
方义:
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
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入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
功效主治:
逍遥丸主治肝郁血虚所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苔白,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二、加味逍遥散

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牡丹皮、栀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

因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逍遥散难清其火热,故加牡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子善清肝热、泻火除烦,并导热下行,临床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以及经期吐衄等。
《血证论》言:“逍遥散(加丹栀名丹栀逍遥散),柴胡(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钱半),薄荷(一钱),煨姜(三钱),丹皮(三钱),栀子(二钱)。此治肝经血虚,火旺郁郁不乐,方用白术茯苓,助土德以升木,当归白芍,益荣血以养肝,薄荷解热,甘草缓中,柴姜升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遥。如火甚血不和者,加丹皮山栀清理心包,心包主火,与血为肝之子,为火之母,治心包之血,即是治肝之血,泻心包之火,即是泻肝之火,以子母同气故也。”
黑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有内热者,宜加生地黄;血虚无热象者,应加熟地黄。《医家心法》:“右方加丹皮、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去丹皮、山栀,加吴茱萸(黄连同炒),名左金逍遥散。加龙胆草三钱,亦名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三钱,名黑逍遥散。”
三、医案剖析
王某,男,40岁。初诊:2014年8月1日。
主诉:情绪低落,失眠,伴食欲欠佳3个月。
病史:因生意纠纷,近3个月情绪低落,心烦易怒,失眠,食欲不佳,大便2~3次/天,精神紧张时次数更多,不成形,右胁肋胀,舌质淡黯,舌上有瘀斑,苔白,脉弦细。现患者间断口服安定(地西泮)片。
中医诊断:郁证(肝郁气滞,心脾两虚)。
西医诊断:抑郁状态。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宁心。
方剂:加味逍遥丸和百合地黄汤。

处方:附15g,郁金15g,百合15g,生地黄15g,泽泻10g,牡丹皮10g,焦栀子5g,白术15g,茯苓20g,陈皮15g,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20g,合欢花15g,茯神15g,生麦芽20g,炒麦芽20g。10剂,1剂煎至300ml,分3次,饭后口服。  
二诊:2014年8月10日。服上药后情绪有好转,心烦缓解,食欲好转,大便略成形,睡眠不好,偶尔吃安定(地西泮)才能入睡,头晕,舌脉同前。原方加炒山药15g,炒扁豆1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柴胡10g,沙参15g。10剂,用法同前。
先后服药2个月,诸症明显好转。在诊治过程中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同时加强心理调护,解除心中疑虑,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社会现象,增强社交能力,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按语
患者以情绪低落,失眠,伴食欲欠佳3个月为主症,中医诊断“郁证”。
患者因生意纠纷近3个月情绪低落,心烦易怒,失眠,食欲不佳,大便2~3次/天,精神紧张时次数更多,不成形,右胁肋胀,舌质淡黯,舌上有瘀斑,苔白,脉弦细。中医辨证“肝郁气滞,心脾两虚”。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宁心。
方中郁金、香附是解郁对药,有疏肝解郁行气之用;陈皮有理气助解郁之功,同时防止气机不利,痰浊内生阻滞气道;牡丹皮、焦栀子泻肝中之火,疏肝解郁以清热;生地黄、泽泻泄浊,使邪有出路;珍珠母镇静安神;白术、茯苓健脾除湿止泻;生麦芽、炒麦芽健脾消食,又理气解郁;合欢花、夜交藤解郁安神;炒酸枣仁养心安神;百合补益肺气滋阴除热,同时百合、地黄配伍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黄帝内经》云:“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肺之宣发肃降关系到体内气血津液的代谢;若女子月经不调,可酌加当归、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心理辅导。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其道。”
二诊时原方加炒山药、炒扁豆健脾除湿;生龙骨、生牡蛎各增强镇静安眠功效;柴胡疏肝解郁升清阳;沙参滋阴清热生津,防理气药辛燥。
郁证,在中药调治同时,要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情志致病诱因,以促进治愈。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性曲意不伸……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