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漏洞百出的主流“红学”

 pengxq书斋 2017-04-19

漏洞百出的主流“红学”


近百年来中国主流“红学”种种乱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起源于著名的学者胡适(1891-1962),他曾经在《答苏雪林书》里这样写道:

我写了几万字考证《红楼梦》,差不多没有说一句赞颂《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的话。……只说了一句“《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其实这一句话已是过分赞美《红楼梦》了。……在那一个浅陋而人人自命风流才子的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与文学技术当然都不会高明到那儿去。……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列传》,也比不上《老残游记》。

大约一百年前的时候“红学”研究刚刚兴起,最早出现的是蔡元培的“索隐派”,认为《红楼梦》中必有“隐”,此书的主旨应该是“悼明之失”的,然而胡适居然讽刺蔡元培的“索隐派”研究是“猜笨谜”,可他自己为什么连第十二回贾瑞正照“风月宝鉴”的故事都没看懂呢?贾家之败难道仅是“坐吃山空”和“树倒猢狲散”吗?既然没有看懂“风月宝鉴”背面那个“骷髅”象征着着一段血腥历史的寓意,我们甚至可以说胡适先生只不过是个“红学”门外汉,然而他对中国“红学”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我们今天的人们还在他的“阴影”笼罩之中。关于《红楼梦》作者是谁一直有很多种说法,据说前前后后一共找到了五十多个作者来,各有各的道理,然而专家们的努力肯定是徒劳的,这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看懂此书写的什么,所以怎么可能找得作者到呢?当年胡适选择了一个省劲的办法,在众多关于作者的传说中选中了乾隆年间袁枚的说法,胡适还称自己的研究是“大胆假设,不心求证”,袁枚在他的《四松堂集》里是这样说的:

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

这里提到的“曹楝亭”就是康熙年间的江宁织造曹寅,这是指作者“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胡适的胆子确实很大,然而求证得实在是太不小心了,他没有找到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经不起推敲,从此以后中国“红学”陷入了强型解读的模式之中。胡适的理论认为《红楼梦》是自传,贾家的原型就是曹家,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贾家在后回有被抄家的故事事就是在影射当年曹家被雍正皇帝抄家的历史。一开始专家们认为所谓的作者“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后来又不得不改成孙子,居然还是个“遗腹孙”!然而这个古怪的孙子居然在曹家的家谱上死活找不到,最后把作者强安在了一个叫“曹天佑”的人的身上。而胡适的理论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在第五十二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庚双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

这里的批语指作者写“敲了四下”是为了避讳寅字,于是有专家们就说这是作者是曹寅孙子的铁证,然而在第五十一回里还写到:

“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

这是指凌晨两点,是丑时,难道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避讳“丑”字?按现在主流“红学”的说法,作者“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可实际上“曹雪芹”居然不顾自己长辈曹寅的名讳,在书中几次出现“寅”字,关于这一点有很多人都发现并指了出来,在第十回里有这样一段中也提到了“寅”字:

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在第十四回里再次提到了“寅”字:

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歇宿一夜,至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

在第六十九回里又出现了这个倒霉的“寅”字:

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时入殓大吉。”

如果说这是不小说的话,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在第二十六回里有这样一个很欢乐的情节: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这个玩笑可开得实在太大了,按理说“曹雪芹”不可能不在书中不避讳自己爷爷的名讳呀?可他不但不避讳,居然薛蟠拿“寅”字开这样的黄色玩笑,实在是太大逆不道到了!

据说专家们从清宫中的一个奏折里找到这位“曹雪芹”的母亲是“马氏”,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红楼梦》里居然有一个叫“马道婆”的恶心人物,在第二十五回里宝玉被贾环烫伤后,马道婆一面要贾母每日捐五斤或七斤油点海灯让宝玉免灾,而她还借机从中捞到一笔好处,一面又调唆赵姨娘给自己钱,让她作法去暗地里算计宝玉和王熙凤,结果搞得贾家大乱了一场,正所谓“魇魔法姊弟逢五鬼”,马道婆的嘴脸实在是极其可憎,这个“曹雪芹”为何这么不孝?怎么能拿自己母亲“马氏”的姓氏来如此糟蹋呢?干麻非叫她“马道婆”呀?就不能换个姓吗?作者难道一点不知道要避讳自己母亲的名讳吗?当然不是,在第二回里作者就介绍了黛玉避讳自己母亲的名讳之事,给人印象深刻,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

可见作者对名讳之事是相当的了解,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通的常识,应该说每个人都知道,连五、六岁的黛玉都清楚。《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是对人的尊重,不避皇帝的讳是要砍头的,而在家里也一定要避讳自己长辈的名讳。在《红楼梦》里有个丫鬟叫“林红玉”,书中特意介绍因为她的名字犯了宝玉和黛玉的名讳而不得不改成“小红”,看来作者深知其中的道理,如果作者是用《红楼梦》来隐写自己的家事而不避爷爷曹寅和自己母亲马氏的名讳是对家长的大不敬,是根本讲不通的,这只能证明这个所谓的“遗腹孙”之说是矛盾重重,也说明主流“红学”的关于曹家家事说的理论漏洞百出。然而“红学”研究出了一系列奇观:将各种历史上的根本不搭介事情拼命与书里中的人物和情节相比较,一方面他们嘲笑蔡元培的“索隐派”理论,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索隐”索得比蔡元培还夸张,不但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更多的是“穿越剧”的情节,有位“红学”专家风趣地对我说:有人用《红楼梦》解释曹家抄家之事似乎可以解释得通;还有人用《红楼梦》解释康熙的“废太子”之说好象也能讲通;甚至有人用《红楼梦》解释所谓的曹雪芹毒杀雍正之事也能讲得通;而蔡元培用《红楼梦》解释“悼明之失”也有一定的道理。感觉《红楼梦》真是神奇,此书就象一个大箩筐一样包罗万象什么都可以装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