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树悲风 2017-04-19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表外融资方式,可以增强金融企业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资产持有成本,是金融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处置不良资产和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径。但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操作过程相对复杂,发起人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前、发行时和发行后分别存在着基础资产合规风脸、定价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等,这对发起人的风险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在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时往往将其视为一种风险转移的途径,忽视了其本身存在的风险因素,给金融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存在很多待完善的地方。

(一)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的控制环境薄弱

风险内部控制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要求很高,需要从治理层、管理层和各职能部口的权责分配上配合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以商业银行为例,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内部控制的执行机构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等与其他部门同处于行长领导么下,不能够独立于管理层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监控。尤其是国有银行高管的人事权由政府掌控,其监事会成员往往由离任政府官员担任,可能会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董事会关系密切而不能很好履行对公司风险管理的监管职能。此外,虽然各商业银行已经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够,仍没有形成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在风险管理平台建设上则偏向硬件投资,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以银行业金融企业为例,现阶段,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于信贷信息的数据库,而缺乏完整的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企业信用数据库,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数据库、客户的财务数据、征信数据等数据建设落后。

(二)金融企业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量化管理水平较低

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企业对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深度依赖决策层的经验,而较少采用定量分析,但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己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内部评级技术。在市场风险管理上,很多发达国家采用压力测试、敏感性测试等作为核心方法来评估市场风险,而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此外,国内金融企业对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设计和定价依赖于外购的交易系统,无法根据投资者和其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定价,这中间潜伏着极大风险。

(三)原有内部控制体系无法适应新的风险内部控制要求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有其自身特性,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适应其交易和发展,金融企业需要制定专门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我国金融企业传统地偏向于信用风险管理,而容易忽略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控制,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风险非常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产证券化的成败。从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的现状来看,发行机构并没有很好地控制资产证券化的定价风险、交易风险等操作风险。

(四)现行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不能满足资产证券化风险内部控制的需求

当前我国金融企业主要实施净资本为核也的风险控制指标制度,但它并不能满足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需求。首先,净资本指标难W有效防范金融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国内外经验教训表明,金融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其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安排,单一分析各类资产的流动性无法有效监测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其次,“风险资本准备”指标难以有效计量金融企业的各类风险。“风险资本准备”指标的计算方法为各类业务规模乘以相应系数,但是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非常复杂,同时包含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粗风险等等,不能简单地用业务规模乘以系数的做法来监测该业务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