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年前这部戏曲电影引起轰动!很多方面值得当下学习

 无为才乐149 2017-04-20



公历1939年(民国28年)3月22日星期五

农历己卯二月初二

上海共舞台放映京剧电影《斩经堂》



        今天我们介绍电影,当然,电影也离不开戏,这就是在1930年代中期红极一时的京剧电影《斩经堂》。

        《斩经堂》摄制于1936年到1937年间,拍摄过程历史半年多,由上海华安影片公司出品,编导演的阵容十分强大。著名导演费牧任改编及艺术指导,沪上名票周翼华任导演,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麒麟童)饰主人公吴汉,著名影星袁美云饰吴汉妻王兰英,还有当时的知名演员汤桂芳、张德禄、赵志秋等助阵。另外,摄影师为黄绍芬,录音师为邝赞、傅继秋、朱树洪,舞美为许可,剧务为孟君谋、祝宏纲。可见当时上海的京剧界和电影界都拿出了最强的阵容。

        京剧《斩经堂》来源于徽剧,原为前辈著名演员王鸿寿(老三麻子)的擅演剧目。后周信芳学演,与1925年首演于上海丹桂第一台,搭档的旦角为我们在第一期里提到过的旦角王灵珠。后周信芳不断舞台实践中对该剧进行加工提高,现在《斩经堂》已经成为了一出麒派代表剧目了。


周信芳(帅到爆)


        京剧电影《斩经堂》在唱腔、白口、服装、化妆、表演程式上基本与舞台表演一致,但作为戏曲电影的探索,采用了一些写实的布景和真是场景。镜头的运用上特写、中景、远景相结合,也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蒙太奇的手法,以发挥电影不同于舞台表演的语言。当时周信芳对拍摄电影发表过一些感慨:“拍电影比上舞台难对付讨好。因为舞台上可以一气呵成,演员有现身说法的感觉,可是电影一场戏往往要无数个镜头,不能一气呵成,有的要分几天拍,不能依据剧情,而常常是颠倒的拍演,演员就难以聚精会神,有时还不能下装,要听候导演的安排。”

        在这里部门还不得不提一提片中的女主角,当时的一代红星袁美云。袁美云原名侯桂凤,10岁随养父学戏,改名袁美云。她自小就聪颖可爱,学戏甚佳,十多岁时就在江浙一带的小有名气。后被当时天一影业公司的老板之一邵醉翁(邵逸夫的大哥)看中,开始出演电影,走上了一代影星之路。


袁美云(美翻了)


        电影《斩经堂》1937年正式上映时,开始想放在卡尔登大戏院(后改名长江剧场)公映。正赶上曹禺的新作《日出》上演,无法排片。后只能在1937年5月底在卡尔登试映一场,主要邀请了当时租借当局人士、各大媒体记者、文化界名流等观影。可能是对大家的观影热情估计不足,当时的请柬并非一人一柬,而是可以携三五好友一起入场,导致走道上站满观众还不能应付(忽然想起了马三立的《卖挂票》)。无奈之下,主办方又临时在星光大戏院加映一场。消息一出,卡尔登门口的几十辆黄包车被一抢而光,直奔星光大戏院了。

        《斩经堂》的正式首次公映1937年6月11日至7月11日共31天,共排片93场,场场客满(当时星光大戏院的座位数为1257个),轰动上海。当时票价为一元二角、八角和五角(不比看戏便宜),电影公司获利丰厚。电影不但在上海上映,后来还在南京、杭州、苏州、南昌、开封、长沙、成都、哈尔滨的城市一起上映,盛况空前。


当时公映时赠送的《斩经堂》剧照

(可见现在的营销手段都是以前人玩儿剩下的)


        电影上映时,各界名人还为之题词:梅兰芳的题“启新温故”,杜月笙题“声容并茂”,田汉题“银色的光给了旧舞台以新生命”,冯耿光题“融会辉光”等等。

        我们今天给大家看的这则广告是该电影1939年3月22日上海共舞台利用日场空歇期重映的广告。广告上可见毕竟是,当时的票价已经比较低了,是许多在第一轮公映时因为票价高而无缘欣赏的平民阶层能够一睹为快。


        图文内容转自方舟有戏公众号,慕英闲客先生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