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汁原味的维修故事(二):我在通道修古桥——坪坦风雨桥保护工程施工散记

 木头1018 2017-04-20


这里,一碗碗香甜醇厚的米酒,会让你在酣畅淋漓之后感受侗乡的快意与魅力。


这里,一片片侗寨以坪坦河为弦、以风雨桥为键、以大地为盘,会让你感受百里侗文化长廊的神奇与古雅。


这里,就是被誉为“南楚极地,百越襟喉”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分布于县域南部坪坦河流域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座风雨桥,横跨在蜿蜒的坪坦河上,随着或缓或急的河水,传递着侗族大歌般浑厚美妙的悠悠古韵。


将这份古韵传承下去,是摆在今人面前的一件既有诗意又有压力的甜蜜事业。


桥与村寨田园


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在湖南省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通道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于2014至2015年启动了坪坦河风雨桥保护工程。


我们,作为中标的施工单位——中彩神匠公司的技术人员,荣幸地参与了修缮全过程,幸喜不辱使命,在通道工作一年,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收获了快乐、提高了技术水平、体味了文物工程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借此机会,我们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通道修桥的故事。

 

老年协会的“设难”与 “帮忙”


坪坦风雨桥是文物建筑,但又是与侗寨连在一起、正在使用的桥,施工队的到来,最初,村子里的人并没有张开欢迎的双手,而是带着疑惑、甚至饰抵触的情绪,开始了我们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当地出面的人,是在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老人们组织了“老年协会”,60岁以上老人均可入会,寨中大小事务,由他们出面,没有摆不平的。


2015年4月12日,我们来到风雨桥群之一的永定桥,没想到的是,老年协会会长带领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来到现场,不客气地说:“你们是外地人,不会修我们的桥。”谁要修他们的桥,他们就要赶走谁。


初来乍到的我们,开始真不知道怎么办,好在当地文物主管部门赶来作了解释,老人们这才勉强接受我们进场开工。


为了彻底消除老人们的疑虑,我们主动提出请老年协会全程监督施工,并通过“老年协会”,施工单位与当地村民设立了“老百姓沟通日”,通过这些方法,施工队用真诚、谦虚、专业精神,赢得了村民的信赖,村民们也在与专业施工队的交往中,知道了什么叫文物修缮。参与了风雨桥修缮工程、过去觉得对风雨桥很“熟”的阳烂村木工杨克共很有感慨地说:

     

“原来,这种木结构叫穿斗式,木柱墩接还有这么多讲究,接的时候,上下接口还要打上销,还要加两道铁箍,刷油前还要做防腐防虫,我们以前可没这么多搞法。”



廻龙桥修复前后


廻龙桥工程快竣工时,当村的老年协会会长甚至特意请王殿亭去帮他们给寨子里年久失修的鼓楼提供修复意见,公司项目部对此很重视,派技术人员无偿帮忙勘测,并为他们做了个修缮方案。老年协会对我们这种工作作风十分肯定。

   

我们也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回报,施工争议越来越少,村民提供的风雨桥历史沿革与修缮信息越来越多,对过去一些明显改变原状的做法和施工方法的了解得越来越透彻,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对桥梁传统做法的传承也显得越来越游刃有余了。工程竣工,不仅专家评价好,老年协会的老人们也个个点赞。


村民主动帮助施工方抢运材料   

  

得到认可的我们,也成了当地村民的朋友,主动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合龙宴,参加他们的节庆活动,有个村子的老百姓还在围墙上写了一条大标语:“神匠古建的师傅好,陇城人民欢迎您修建”。

     

冷水中的暖心话

     

这个文物工程,是在多雨的南方的大山中的河流上进行的,这种地区,山洪可以毁灭一切,为应对洪水,尽管我们有严格预案,但也有估计不足的时候。

     

2015年6月,坪坦河流域洪水暴涨,一夜之间,滔滔河水就淹没了两岸庄稼,此时的我们,正在修缮风雨桥群中的普济桥和永定桥。


为了防止洪水带来的各种杂物对桥墩造成损害,施工方24小时值班,并随时下水去清除冲刷带来的杂物。


当夜,洪水水位不断上升,处于坪坦河上游的永定桥的险情尤其严重,一旦冲垮,汹涌的洪水、带卷着漂浮构件,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奔腾而下。如果大块的木头不及时清除而任由其随水冲击桥梁,不仅正在修缮的桥有危险,下游所有风雨桥都会遭殃。


面对险情,现场施工负责人决定分工负责,王殿亭带领20多名工人守在桥体较大的普济桥,孙亮带领10名工人守在桥体稍小的永定桥。黑暗中,他们打着手电,攀附在钢管脚手架上,面对河水上游处,及时打捞起源源不断的漂浮物。凌晨五点多,河水猛涨,河面一下上抬两米,而且水流越来越大,流速越来越急,漂浮物越来越多,同时寒冷、饥饿、疲倦向大家袭来,但大家打捞的节奏更快,什么工具都用上了。


随着洪水的抬升,没想到我们堆放材料的地方也开始进水了,木材、工棚不及时搬运,不仅有经济损失,而且会形成更多漂浮物,对下游桥梁造成危险。正当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通道文物局和坪坦乡政府领导冒雨来到了我们的施工现场,带来了慰问与援助,刚起床的村民看到这一幕,也一下子自发来了二十多人加入到我们的抢险队伍中,洪水中,老年人、青年壮汉、妇女组成了一道令人感动的场面。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所有材料全部运到了安全处。村民们帮忙把材料抢上来后,都不愿回家换淋湿的衣裤,而是守在桥边生怕再有突发情况发生,随时准备伸出援手。临近中午,洪水渐渐退去,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村民纷纷说,“长这么大,从没看见谁这么认真地来修我们的福桥(当地百姓称风雨桥为福桥),也从没见过有外地人这么拼命爱护我们的古董桥。”


一夜护桥,又冷又乏的我们,听到这些暖心话,顿觉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

      

一次“新”与“旧”的对谈

     

随着时代进步,古老侗寨也迎来自己最好的发展时机,用现代建筑材料建房子、旧材料由新材料替换,当地老百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些观念也出现在我们的文物保护工程中。


2015年的一天,高步片三个村的村干部突然来到施工现场,与我们进行了一次严肃谈话。


一见面,村干部代表就用质问的口气说:“据村民反映,你们施工队看不起我们村村干部和全体村民。”


“为什么?”我们感到很意外,实在从来没有这种想法。

   

村干部说:“坪坦村普济桥一个书记管,你们给他们村的普济桥换了大木30多根,而我们村有三个书记,你们才给我们换2根楼木,你们怎么解释?”


原来,是为了这个事。虽然心中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但还是觉得他们提的问题其实与文物修缮理念有关,具有普遍意义。于是,我们很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一方面根据施工图详细解释给他们听,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修文物,要根据残损确定更换数量,更换得越少,其实更好,桥更珍贵、更有原汁原味,并且用钦佩的口气对他们说,“只要换2根,是因为你们全村人更爱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产,没有损坏多少。”


工作后来做通了,当地干群也更加了解了文物修缮和保养的最高境界在于“原汁原味”和“最少干预”。

       

水泥房子与木头房子

     

坪坦风雨桥以及所在的侗族村寨,早就被列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了,但因为寨子与桥仍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地方,保护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侗胞改善居住条件与保护传统建筑的矛盾十分突出。

    

用现代材料建房子,改善居住条件,是经济发展了的侗胞们的合理要求,保持传统与改善居住条件如何有机结合?施工队王殿亭师傅,有个一次有趣的经历。

     

那是在修位于坪坦村的普济桥的时候,一位叫吴艳斗的村民了解到王殿亭是来自北京的师傅,于是,就带着仰慕的心情请教他——


吴艳斗:“王师傅,我们家那老木房子,住着不方便,并且破破旧旧的,在村里很没面子,准备拆掉,再在原地基上新砌一个水泥楼房。能不能帮忙设计一下?”


王师傅:“当然可以,但你家老房子是个宝,拆了多可惜。木屋子使用虽不方便、不舒适,但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他变得方便舒适。如,木板壁不保温,就可以加一层保温板,做夹层;使用不方便,可以进行内部装修,内部装修完全可以很现代。这样做的话,老宅的价值保住了,住着也舒适,还会没面子?说不定将来还能吸引游客呢!”



王师傅主要是考虑到坪坦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又是侗族村寨申遗预备名单里的代表性村寨,留下老房子,既是文物保护的需要,更是村民将来发展家庭旅游的资源,拆了可惜。


后来,吴艳斗听了王师傅意见,没有新建水泥楼房,只对木房子进行了内部改造。吴家的这种方法,据说现在已悄悄影响到了周围群众住房改造的取向。

 

搭便桥的故事


廻龙桥修缮前,一直是河对岸村民来往的重要交通设施,摩托车、农用山轮车、行人来往,全部依赖此桥。

    

正当我们搭设脚手架的时候,有村民来了,说我们修桥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出行,要求我们,在修廻龙前,要把距桥100米上游的水泥桥先修好。


原来,村民把水务局项目和我们文物维修项目弄混淆了,以为我们是一个部门。当然,在村民眼里,多修一座桥对于他们以后出行来说更加便利。


尽管,他们要我们修的桥不能修,但他们的出行便利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其实,修桥时为他们修座便桥,是施工组织的内容之一,我们一边解释,一边加快便桥的搭建。

   

我们不仅按施工组织要求修了便桥,而且,还把便桥修得安全好用。我们在人行通道顶棚设2道防坠落保护措施,安全网360度全包围,通道底板设置2道承载措施,怕下雨天骑摩托车的村民滑倒每隔15公分设置1道木条防滑。

     

村民看到了我们修缮队伍的专业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从心底认可。 有一次,湖南省文物局领导来廻龙桥巡查工作,碰巧遇到几个村民过桥,就顺口问了一下对这个桥的修缮是否满意,村民个个称好。


    

在通道修桥一年多,我们深深感到,文物保护工程既是一个技术活,更多的时候是民心工程,拉近与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世世代代使用这些文物的百姓的距离,文物保护工程的意义就更大了。  

 

【口述人简介】


王殿亭,1957年生,北京人,有三十多年从事古建筑保护经验,通道坪坦风雨桥群修缮工程的技术负责人。


孙 亮,1985年生,湖南人,湖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2008年开始文物修缮,通道坪坦风雨桥群修缮工程项目负责人。

 

王殿亭、孙 亮  口 述


潘 浩、刘 利  记 录、整 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