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大总结上:三道丨哲学百论(五十)

 翠谷叠泉 2017-04-20

总结中国哲学,并非易事:

历史跨度,从上古的易经到现代的新儒学、新道学等;涉及的人物思想众多,三教九流在后世也都各有“传承”;

所以,接下来将用三篇文章的内容,来作出总结。本篇讲中国哲学的三个核心思想:三道。

中国哲学大总结上:三道丨哲学百论(五十)

所谓三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说的就是三者各有其道。

不过,这里提出的“三道”,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概括,指三大类思想核心:基于人的大道核心,基于天的大道核心,和基于地的大道核心。

《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可见,不同的大道核心,其思想基础和后续的逻辑是不同:天道的基础和目标是补不足,而人道则倾向于奉有余。

在之前的文章中谈到:“儒家重人,道家重天,墨家重地”,三家思想不同的基础与逻辑指向。

因此,可以将道、儒、墨三家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三道”思想核心的代表。

中国哲学大总结上:三道丨哲学百论(五十)

鉴于中国哲学的“实践指导”倾向,通过考察道、儒和墨家的在“行”方面的指导原则,可以大致了解三道的不同。

首先,道家提倡自然而然,基于“无为”的基础上,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精义”,才能真正“有所为”。

《道德经》:“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重天道的,必然要重自然。

所谓自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即顺从事物本有的规律性和自然发展。

《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可见,儒家并非倡导绝对的作为,而是要在“有所不为”的基础上,才能大有作为。

只不过,儒家的核心是人道,所以是否“为”的基础,是人道层面上的“中庸”;而道家有所为的基础,则是天道层面上的“自然”

中国哲学大总结上:三道丨哲学百论(五十)

在这个问题上,基于地道的墨家则说:最关键的是,要符合“地产之理、物事之理”——这个理,最重要的是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可以说,墨家判断是否“为”的基础,应该是“事物之价值”

有趣的是,后世评价墨家和道家,都有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

区别是,墨家的唯物是指向真实的事物的,并关注形而下的实用性,而道家的唯物则指向事物的发展规律性,基于形而上。

中国哲学大总结上:三道丨哲学百论(五十)

那么,道儒墨三家的思想基础,是否能代表后世不同哲学思想的核心呢?这就涉及到哲学的“思想范畴”问题了。

纵观中国哲学,绵延两千多年,但是大的思想框架,并没有超越《易经》提出的三个关系体:

天人关系:先秦道家提出自然天与人的关系,到西汉董仲舒提出“天神”与人的关系,至隋唐复兴道家自然天道的包容性。

所以,说到天人关系,要区分是“自然天”还是“有人格意志的天神”

地人关系:先秦墨家基于地理物资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认为人的实践理性,也应该基于地人关系。后墨家辨名法被继续发展,有“名家”一脉。

秦以后,墨家思想逐渐式微,直至宋明的实用主义复苏,科技大发展,也为晚清的科学主义和倡导引入西方科学的思潮,作准备。

人人关系:先秦儒学最重视人,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论语》:仁也者,人也。说白了,人人关系就是要寻找人的共通点。

儒家认为,人的共通点,就是作为人本身的各种合理需求。当然,伦理也包含其中。

不过,最初伦理的提出,是在“礼”的范畴内的:“礼,贵乎诚”,强调的是“发乎情,止乎礼”。

可惜的是,董仲舒之后,抹掉了孔子倡导的“父父子子”的对等伦理,用绝对的“等级伦理”,替代了儒家“发乎情、贵乎诚”的礼了

所以,西汉之后,儒学一直是一种强化等级制的工具,甚至到了宋明道学,虽然复兴了儒家“格物致知”的传统,但还是不能摆脱以伦理为主的思想范畴

中国哲学大总结上:三道丨哲学百论(五十)

用现代语言讲,三道各自的思想追求分别是:

地道求实,强调物、事的价值的真切实用性(墨家一脉);

天道求真,基础是事物的形而上的本质和规律性(道家一脉);

人道则求和,希望和合天地,人之间和谐共处(儒家一脉)。

综合以上,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三道”,并围绕人,处理三个主要关系。

文:何为贵 每周更新三论,感谢关注/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