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目前已广泛用于智力障碍人群的治疗中。随着二代抗精神药物使用的逐渐普及,其利与弊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什么是二代抗精神药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哌罗匹隆、帕利哌酮、氨磺必利等。 药物使用需合理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等监管部门曾发布安全性警告,提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用于失智症(也称痴呆症、认知症)患者的风险,其多种副作用风险较高。 然而目前,此类药物在失智患者的治疗中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选择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需遵循原则,合理用药。 用药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 若第二代抗精神药未被合理使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通常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综合征等)、糖脂代谢异常、催乳素水平异常、消化系统反应异常、心律失常、抗胆碱能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死亡率增高等不良反应。 对于失智症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规范,避免造成患者出现不适症状。 安全用药的临床建议 1.用药有准备 治疗治疗方面,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准备,适当调整生活和居住环境将会收到良好的协同效果。 2.个体差异 在品种众多的抗精神病药中,应注意用药个体化。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3.渐增用药 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予稳定,抗精神病药可采用渐增剂量的方法,不宜反复换药。但也反对呆板用药,应根据身体情况、病情、耐受性不断调整。 4.控制药量 避免用量不足或过量的两个极端。 5.不混合用药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精神病药联合应用并不会提高疗效,相反可致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不宜与抗抑郁药、助眠药合用。 6.注意副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均有致体重增加的倾向,治疗过程中宜密切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建议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和适当增加运动,以免发胖。同时,美国精神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出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如果体质量增加大于5%,则应考虑换用另外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7.注意用药反应 用药人员应当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因药物剂量过大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患者在用药期间呼吸、意识、血压、心率等发生变化,医疗人员可在用药后采取静脉输液加速排泄、活性炭吸附以及灌洗胃肠道等方法减轻不良反应症状。 小爱: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虽对失智症患者拥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用药监护,结合非药物干预措施,使治疗手段更加多样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注:文章部分资料引用自《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倒计时:UTAS失智症预防免费公开课开课前5天 请关注#关爱惟士#微信公众号:gawscn,获取每天最新的失智症专业资讯,可以加失智症家属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