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

 理想晨星 2017-04-20

提起惠安女,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她们极具特色的服饰:以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点,展示了惠安女身材的曲线美和婀娜多姿的仪态美。

惠女服饰的历史可追溯到百余年前的清代末期,那时的惠安女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下穿长裤,裤管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妇女的头上没有斗笠和头巾,戴的是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劳动的需要,惠女服饰在上衣的长度、袖口上有了一定的变化。闽南人描述惠安女的服饰,常用:“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来形容,这12字把惠女服饰的特点形象而又风趣地概括出来。

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小布块有大学问

“大”“小”有别各具特色

因为地域风俗的不同,惠女服饰在风格上可分为大岞地区和小岞地区两种类型。前者颜色偏素雅,头巾以蓝底白花或绿底白花为经典款式,后者则以花俏鲜艳为主要风格,多见粉红等俏丽颜色。颜色风格的迥异还反映在婚俗穿衣习惯上的截然相反:大岞女子结婚时所用的服饰多为黑色上衣、黄斗笠,而小岞则喜用粉红、大红等喜庆色彩,头饰也不同于大岞的黄斗笠。小岞如今仍保留结婚时穿传统惠女服饰的传统,而在大岞则比较罕见。在斗笠上,大小岞也有区别,如大岞地区女子所戴的斗笠上有红色小三角,而小岞地区却没有。

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小布块有大学问

大小岞惠女服饰特色有别(左中大岞,右为小岞)

左高右低男左女右

惠女服饰中制作难度最大,最考验功夫的是上衣下摆的制作。

首先要用“大针”打出一个大致轮廓,然后给下摆打褶,再用针准确、细致地缝合起来,这个过程稍不注意,下摆就有可能不对称,形状不够圆,美感大打折扣。

别看惠女服饰只是由几块布裁剪拼接而成,可里面蕴含了大学问:整体来说,惠女服饰包括三个“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分别是棕黄色的斗笠、包裹在头上的花巾、上窄下宽的上衣。惠女服饰在设计上还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一般惠女上衣的上下部分往往由两种不同颜色的布缝合而成,细看,你会发现下部同一颜色的两块布不是平行的,而是左高右低,这是男左女右的意思,上衣又叫“桃仁衣”,扣上布纽的那部分叫“夫头”,穿衣时将“夫头”从左到右拉过去,寓意惠安女胸怀开阔,能包容一切。

出嫁穿全套黑

惠女服饰在穿着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夏天的上衣一般是素雅的白底碎花,而冬装则多为庄重的蓝色。无论冬夏,惠安女都保持穿着两件套的习惯,这其中体现了她们不怕风雨不畏寒暑的精神。在惠安独特的婚丧习俗上,惠女服饰在穿着搭配上也很有学问:在很多人眼中,新娘出嫁时要穿吉祥的颜色,而惠安女出嫁时穿的是全套黑色的惠女服饰,意味姑娘已经“成人”了。惠女服的裤子向来是经典的黑色,宽松的长裤为长期在海上劳作的惠女提供了便利。腰上的银链更是点睛之笔。詹师傅介绍了关于佩戴腰链的习俗:未婚的惠女是不戴腰链的,而丧夫的惠女会因为自卑而不佩戴腰链,只有等到儿孙发达后才会重新戴上腰链,这也体现了惠安女生来低调朴质的品性。

【制作步骤】

1.画线、裁剪:根据顾客身材的尺寸,以木尺丈量,在布料上画出基本的形状。将画好的布料用剪刀裁剪出来。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小布块有大学问

2.拼凑:画好的布料裁好后,就要将每一部分拼合在一起。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小布块有大学问

3.缝合:用针线缝合起来。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小布块有大学问

4.缝布纽:纽布,当地又称“阿嬷纽”,用布条打出“阿嬷纽”,将其缝在制好的上衣上。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小布块有大学问

5.上花边: 将做好的花边和袖口缝在一起,进行其他的一些艺术加工,让服饰更加美观。最后用熨斗熨平整,成衣。泉州传统手工艺:惠女服饰——小布块有大学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