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墓葬壁画原址保护与展示研究的成果——《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序

 天宇楼33 2017-04-21

我国的古墓葬分布很广,历年来发掘出土了大量历史价值较高的珍贵文物,尤其是墓葬壁画,这是探讨不同时代、地区和社会阶层之间埋葬习俗以及所属时代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太原徐显秀墓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处,“它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时期壁画墓,彩绘壁画保存完整,气势恢宏壮观,形象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画家对造型的把握,对色彩和线条的控制运用令人惊叹,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奖评审词的评价。


古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至今仍是个世界难题,影响因素多,保护管理难。能做到良好的长期保存,又能长久对外开放展示的案例,少之又少。相反,保护失败的教训却不少。尤其在南方高温、潮湿多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埋藏在地下的古墓葬环境,对壁画的保存十分不利,会造成壁画的浸泡、塌落、酥碱、空鼓、起甲等多种病害。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选择拆迁异地保存,原址回埋充填。徐显秀墓虽然地处北方,但甬道与主室壁画以砖墙为载体,上抹1-2 厘米的白灰地仗层,便制作壁画,而墓道、过洞、天井的壁画是在土墙上刷白灰水,厚度仅1 毫米的白灰层上直接作画。可见其保护的难度。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一书是汪万福博士和其敦煌研究院同仁以及徐显秀壁画墓原址保护研究团队,从2007 年至今针对这一课题潜心研究的总结。本书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指导,在全面评估徐显秀墓壁画价值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国外在壁画墓原址保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同时,凸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工作者在古墓葬原址保护理论体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工程实践。本书从墓葬环境研究入手,在分析墓葬赋存区域气水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由于降雨入渗导致土壤分运移对墓葬遗址及其壁画的影响,提出了治水的关键技术措施;研究墓葬营造工艺,分析了墓葬壁画结构。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在保护修复工程中,坚持了不改变文物状及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等原则,经过反复实验、论证,对墓葬存在的沉降、变形等问题,壁画的起甲。空鼓、龟裂、颜料粉化、酥碱、植物根系破坏、鼠穴及生物危害等诸方面病害,都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在加固材料方面,选用了低黏度、黏性适宜、无眩光、无变色、耐老化、透气性好,并具有兼容性、可再处理性的优质材料。历时两年四个月的维修工程,经验收,质量合格,工艺成熟,技术参数翔实,资料记录完整,取得了可喜成果。被评为2012 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因此,徐显秀墓保护工程的完满竣工,并能总结,编辑出版,是值得庆贺的好事。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还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作为东道主的支持、配合,与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其次,从墓葬开始考古发掘到实施原址保护的全过程,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科研机构都参与了研究、评估和试验、保护工作。各级领导与专家多次亲临现场,解决困难与问题,指导工作,整个工程才得以顺利推进。“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田野考古奖”等称号的取得,也都是齐心合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是,我们的前程还任重道远,要充分估计到壁画墓葬保护与展示开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尤其是今后的管理与监测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已有前车之鉴,就以日本的高松塚墓葬保护为例:此墓葬壁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的唐代,被发现时色彩亮丽,制作精美,文化价值很高,采用了原址保护方案。其控制温湿度,防止污染气体等设备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因而在几十年间都是获得成功的。曾是日本文物保护界的骄傲,也是各国同行考察的必选项目。但是到了2015 年,高松塚墓内的壁画因无法抑制表面霉菌的繁殖,颜料褪色等病害,最终放弃了原址保护,随后进行古墓葬解体工程,此事例震惊了文物保护界。这对于我们当前墓葬壁画的小环境控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对壁画的健康状况,就要做长期、细致的监测工作,同时要解决好保持温湿度稳定及通风调节等措施,还要防止因开放参观,观众带入的污染物与有害气体。总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再接再励,把这份珍贵遗产尽全力保持它益寿延年。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汪万福等著,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定价:56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