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信仰

 沧海一粟1951 2017-04-21
中国人的信仰

作者:马经义

【一】

 你有信仰吗?

    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说,“信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剩下的可能只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在血液中的跳动,正是在没有了“信仰”的情况下,文化基因便凸现的异常明显。

    也许我刚刚说的这段话,朋友们看了会觉得如坠五里云烟——不知所云,不急等我慢慢道来:

    一提到“信仰”,很容易使人想到宗教。因为在西方,“宗教”和“信仰”就是一个东西。信仰就是对“神”、“上帝”等超自然对象的响应、追逐和崇拜。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谓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中国并不像西方那样“火热”,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有两重含义,第一是“自然之天”其实这也是中国人对超自然崇拜的表现。第二是“天命之天”,所谓天命之“天”,就是“祖宗”,这也称之为“祖宗崇拜”,所以在以前为什么无论贫富、高低、贵贱,家里都有祠堂,以此来供奉自己的祖先。所以在中国人心中“天命之天”远远高于“自然之天”。

    正是因为“天命之天”的原因,中国的人信仰就不同于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而是独特的“世俗信仰”。世俗信仰的对象是社会中的人和事,比如“伟人”和“金钱”。这些东西虽然不是超自然的“神”,但信仰者却多少把他们当成“神”来加以崇拜。

    中国人现在信仰什么呢?其实就是《好了歌》中的“功名”、“金银”、“娇妻”、“儿孙”。那么这些与中国文化基因有些着什么联系呢?


【二】

中国人的基本信仰有三:儒家信仰、道家信仰、释家信仰。这三种“信仰”的含义是:中国人,人生在世的基本方式和样态。在这三大信仰中,儒家信仰最为普遍,不仅是绝大多数士人的基本信仰,而且也是一般老百姓的基本信仰。

    儒家信仰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呢?

    显然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种世俗信仰。儒家不讲“怪力乱神”,对“死”不感兴趣,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儒家关注的是“人道”,并且只集中在现实人生上。从一个侧面来说这也是儒家信仰最务实的一种表现。

    在儒家看来,人生有两大内容或方面:“内圣”和“外王”。“内圣”是道德的自我完成,“外王”是事功的完成,也可以说是内圣的外在表现。道德的完成最终亦要通过事功来完成。单从“外王”看,又有两个基本的内容或方面,一是“齐家”,二是“治国平天下”。落到现实层面,“齐家”的前提是要有家,即家之“立”,而要立家,首先须有财产上的保障,这就要求做经济方面的考虑和安排。“齐家”还意味着有“序”,即家庭内部的结构方式,这就要求做伦理和情感方面的考虑和安排。“治国平天下”则是要走入仕的道路,在辅佐君王、治理百姓的活动中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倘若把这两个内容或方面再加以具体展开,不正好就是《好了歌》中所概括的四项人生追求:“功名”、“金银”、“娇妻”、“儿孙”吗?它们是“内圣外王”的题中之义,是包括儒生在内的中国人取得在世意义的真实内涵和根源。


【三】

 中国人的信仰怎么和文化“基因” 联系起来了呢?在《中国人的信仰(二)》中我们已经说过,中国人的信仰其实就是“儒家信仰”。儒家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能让中国人传承几千年,并能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

    中国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便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发展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儒家的精神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经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水火有气而无生”,就是说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这是一类。“草木有生而无知”,就是说草木虽有生命,但它没有知识、没有智慧,这是第二类。第三类是禽兽,所谓“禽兽有知而无义”,就是说禽兽有认识方面的功能,但是它没有义。这里的“无义”实际上指的是没有一种礼义,因为在中国古代,讲禽兽和人的区别,主要指禽兽没有礼仪廉耻所确立的伦常关系。所以如果说这个人违背了伦常,那就意味着他是禽兽,甚至禽兽不如。第四类就是人了,“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是什么都具备了,既有气又有生又有义,所以是万物中最贵重的。荀子在这儿就用了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间人是最贵的。

    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还被认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的。天地万物,如果没有人参与的话,那么这个天地的万物也是无序的。所以天地跟人并列为三,称为“天地人”三才。

    那么天、地、人各有什么样的功能呢?荀子曾经这样来讲,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有其时”,就是说天有四时的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生根,在夏天成长,在秋天成熟,到了冬天就闭藏起来了。那么地呢?地能提供各种各样的东西,使得生命能够延续,所以“地有其财”。人呢?人参与到天地中间去治理万物,使得万物有一个秩序,所以说“人有其治”。

那人为什么能治理万物呢?荀子认为关键就是人有礼义廉耻这样一种伦常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人有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分工,因此就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群体,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水火草木禽兽所没有的,荀子将这称之为“分明使群”。所以虽然人的力气没有牛那么大,跑步的速度也没有马那么快,但是他却可以去支配牛和马,让牛和马来为人服务,这就是因为人能“群”,而牛马不能“群”。“群”也就成了人类特有的智慧和力量。

     所以在天地万物中间,人居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天能生,地能养,但是它们不能治。而人呢,由于他是“明分使群”,是一个群体,而且在这个群体中间,有圣人制定的礼来明确不同的分工和身份职位,就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因此人就能够去支配万物,治理万物。这也说明,在天地人这三者中间,人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

     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克己复礼”的先秦原始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儒学;“理一分殊”的宋明理学;以西学解释中学的“近现代儒学”。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其文化表现不大一样,但是核心观念始终保持不变,例如:“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观念。乐观而注重现实的人生态度。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所以像这样的儒学“基因”早已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去了。


【四】

对儒家的信仰到现在可以说都是中国人的“绝对信仰”。两千年来,除了遭到道家、释家的哂笑外,一般人对此都深信不疑。其实这也不怪,更无可厚非。因为人永远活在当下,直接面临的都是实际的现实问题。

    多少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名扬天下;多少人奔波操劳,就是为了敛财聚宝,泽及子孙;多少人择妻纳妾,就是为了建造一个人丁兴旺、繁荣昌盛的家;多少人养儿育女,就是为了子女将来光大门楣,涌泉回报。全部实现这四个方面是人生的极至,即便只拥有其中一二,也足以告慰平生。

    但是,这种专注于现实人生的信仰就真那么可靠吗?它是否如儒家的某些人所说:不仅可以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据,而且还能“救西方之自毁”呢?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其实主要在于它时时提醒我们对我们的生活轨迹不要太过于乐观。在书中就唱了一曲绝望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过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

    这是一首挽歌,它直接怀疑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人生信仰。这种被大众认为是安身立命的“儒家思想”,在曹雪芹笔下却成了虚幻甚至假惺惺的面具……

信仰的“瓦解”可能是一种可怕的迷茫……

    信仰的瓦解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一是内部。外部的瓦解是生活对信仰的瓦解,亦即他人行为方式对信仰的瓦解。内部瓦解是信仰对信仰的瓦解,亦即信仰根据不足带来的自我瓦解。一个人持有某种信仰或信念,而这种信仰或信念也是人们所承认的。可他却不断地发现,实际生活中通行的却是另一些准则,这些准则处处与他信仰相抵触,而且还给他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是的人们就可能思考以前所信仰的东西,到底可不可靠。

    当中国人对“儒家信仰”失去信心的时候,他们又转向什么信仰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